许振华
脂肪性肝病(FLD)简称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病变主要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异常储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根据病因FLD被分成两大类: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目前,FLD已愈来愈被认识到是导致肝脏相关性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FLD的发病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据权威统计,我国城镇人口FLD的发病率约8%,大中城市中FLD的发病率高达10%。国内相关医学学者报道,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和居住区等因素后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4.5%[2]。FLD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本研究对76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八项生化指标表达水平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靖西县人民医院门诊体检发现的76例脂肪肝患者,患者均符合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诊断标准[3],均知情同意。其中34例患者为酒精性脂肪肝(A组):男32例,女2例,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3.5±7.87)岁;42例患者为非酒精性脂肪肝(B组):男 39例,女 3例,年龄 31~56岁,平均年龄(42.3±5.89)岁。另选取51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11例嗜酒(C组):男 10 例,女 1 例,年龄 30~56 岁,平均年龄(43.1±7.36)岁;40例无饮酒史(D组):男37例,女3例,年龄31~54岁,平均年龄(41.2±4.81)岁。4组人员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B超检查 让4组人员空腹,让其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对其肝脏进行认真的检查。运用HITACHI 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日本)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凸阵探头,将探头频率设定为2~5 MHz。依据《B型超声诊断学》中的相关标准诊断脂肪肝,依据肝脏中脂肪的浸润程度对脂肪肝进行分型[4]。
1.2.2 检查指标 对4组人员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参数进行认真的测量,同时抽取其空腹血,采用日本HITACHI7180及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 ransaminase,ALT)、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UA)、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 ransamin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 lutamyl transpept idase,GG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汁酸(TBA)、电解质铁(Fe)等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正态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组患者的血清八项生化指标表达水平比较 A组、B组、C组、D组患者的血清ALT、AST、GGT、UA、TG、TC、Fe、TBA水平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患者的血清八项生化指标表达水平比较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BMI、TG升高。见表2。
脂肪肝又称脂肪性肝病,属于一种临床病理综合症,诱发因素为多种病因,肝小叶是病变的主要分布位置,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异常储积。依据病因可以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5-6]。现阶段,脂肪肝引发肝脏相关性残疾及死亡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了临床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权威统计,我国城镇人口、大中城市人口的脂肪胺发病率分别达到了8%和10%[7]。有文献报道,在对性别、年龄、居住地等因素进行校正之后脂肪肝达到了14.5%的发病率[8]。脂肪肝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值得全球普遍重视。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B组、C组、D组患者的血清 ALT、AST、GGT、UA、TG、TC、TBA、Fe水平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BMI、TG升高,和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清生化指标表达水平,BMI、TG升高是其主要诱发因素,临床应该给予该点以充分的重视,督促患者对自身体质量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患者的TG水平,从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表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总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8项生化指标表达水平升高,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1] 苑凤君,门莉,于学林,等.5800例体检者血清γ-丙氨酰转酞酶结果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6(4):314-315.
[2] 陈梅卫.酒精性肝损害肝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冶金业医学杂志,2008,25(4):463.
[3] 焦小四.225名处级干部部分生化体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51-152.
[4] 葛忠伟,胡杰.脂肪肝诊断的生化检测指标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杂志,2011,32(3):437-438.
[5] 谢霞,梁拳彬,李世存,等.脂肪肝超声诊断与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关性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4):331-332.
[6] 李传河.脂肪肝患者肝功能与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9):1368-1369.
[7] 王秀丽.对年轻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的浅析[J].当代医学,2011,17(9):158.
[8] 黄小娟.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3,19(2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