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舰的发展之路

2015-01-04 09:09
军事文摘 2015年1期
关键词:排水量反潜航速

林 彬

护卫舰的发展之路

林 彬

专题:“海洋之盾”—护卫舰

护卫舰是以舰炮、导弹、深水炸弹及反潜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它担负着反潜、护航、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任务。本期,《军事文摘》策划专题“海洋之盾”—护卫舰,和读者一起了解护卫舰的前世今生。

护卫舰是各国海军必不可少的主战装备,即便一些海军力量弱小的国家也在紧衣缩食中装备轻型护卫舰以作主力舰使用,辅之大量500吨以下的导弹快艇构建起近海防御网。本文带您重走护卫舰的发展之路,让您体验这一舰种的叱咤风云。

一战前护卫舰基于近海防御

追溯护卫舰的发展历史,英国是最早命名并使用这一舰种的国家,早在单桅帆船时代,英国就采用“护卫舰”用于近海防御。事实上,被称为“护卫舰”的早期武装船只更多的是基于其护航、防卫能力,同时也担负对敌国的威慑任务,因为一些老牌海军强国为保护诸多殖民地,纷纷采用搭载火炮的单桅纵帆炮舰以突出火力优势,同时也能进行海战,这是19世纪护卫船只的主要特征。

专门用于基地和舰队护卫、护航的护卫舰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的舰艇时常偷袭俄国军港,对停泊在港内的作战舰只发动攻击。为抵御日本海军的偷袭,俄国建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专用护卫、护航的作战舰艇,排水量在500吨左右,用于近海的基地防御作战。但是俄国早期护卫舰的性能普遍较差,无法抵御巨大的风浪,在基地防御任务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停泊在中国旅顺的俄国太平洋舰队被日本海军偷袭成功,俄国战败。

1797年完工的“星座”号,配备了38门24磅火炮

“花”级护卫舰排水量为940吨,航速16节,续航距离3500海里

一战时期护卫舰专属护航反潜

一战是护卫舰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对盟国海上商船编队构成较大威胁,长于护航和反潜的护卫舰获得长足发展,在海军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确定下来,直到今天世界各国海军服役的护卫舰仍是以护卫和反潜为主。由于这一时期护卫舰需要为商业船只护航,所以具有远洋作战的能力,排水量在1000吨以上,装备了鱼雷、火炮等主流舰载武器。应当说,护卫舰在航速、吨位以及综合作战性能上都有了较大提高,能够执行本应由驱逐舰担负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一战中诞生了一种专用于近岸反潜、基地防御以及扫雷的舰艇,英国海军将其继续发展,建造了大量专属防御的护卫舰,并在二战中广泛使用,如“花”级护卫舰。它兼顾火力与吨位的匹配,排水量940吨,航速16节,续航距离3500海里,舰员编制85人,舰载武器配置比较简单,只有1门火炮及数挺机枪,包括12.7毫米维克斯机枪和7.7毫米路易斯机枪,还有深水炸弹的投放装置以及扫雷器具等。电子设备为一部SW1C雷达和一部Type123A声呐。当时,“花”级护卫舰主要服役于英国和加拿大的海军部队,美国的海岸警备队也租借了一些用于基地防御。

在盟国的大西洋护航任务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接近2000吨,舰长91米,舰宽11米,舰员编制180名,具备现代护卫舰的雏形,双轴帕森斯蒸汽轮机作为主要动力,航速19节。大量的“黑天鹅”级在大西洋战场上与德国潜艇部队对抗,主要武器配置为双联102毫米防空火炮,前后共3座,还有数门小口径火炮与机枪,同时装备了深水炸弹投放装置,具备较为完善的攻潜能力。因此,“黑天鹅”级在大西洋护航作战中表现突出,共参与击沉德国潜艇近40艘。

处于侧倾状态中的“狩猎”级

美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种护航驱逐舰被命名为“埃瓦茨”级

二战奠定现代护卫舰的基础

事实上,现代护卫舰的前身是二战时期的护航驱逐舰。鉴于德军潜艇部队的威胁日益增大,盟军的运输船队和护航舰只都被列入德军潜艇部队的绞杀名单,这对护航舰只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1940年,美国海军试图建造专属编队护航的护航驱逐舰,比英国海军使用的轻型护卫舰要大一些,排水量在1500吨左右,与英国“狩猎”级较为相似,后者在1938年后开始建造,第一批建造数量达20艘,旨在为运输船队护航,吨位1340吨,舰长85米,编制人员近150人。由于吨位的限制,“狩猎”级的火力并不强,无法正面对抗意大利舰队,但在护航上的能力让美国海军印象深刻。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决定为英国海军建造护航驱逐舰。通过参考和改进“狩猎”级的设计,美国海军拥有了第一种护航驱逐舰—“埃瓦茨”级,英国海军将其命名为“海军上将”级。1941年7月,美国批准为英国建造20艘护航驱逐舰,一个月后,罗斯福总统又把数字提高到50艘。该舰满载排水量1360吨,全长88.24米,全宽10.73米,吃水2.67米,航速21节左右,船员编制156人,主炮为单管3英寸炮3座,防空兵器为四联1.1英寸防空炮1座,或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1座,单管20毫米厄斯孔机关炮9座。

后来,美国海军对“埃瓦茨”级进行改进,建造了“巴克利”级和“拉德罗”级,满载排水量增加到1700多吨,舰长93米,宽11米,航速23节,后续型号可达到24节,舰员编制186人。两级舰与“埃瓦茨”级的区别较小,除前主炮、舰桥以及烟囱有些改动外,其余都很相似,主要舰载武器为76毫米主炮、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以及深水炸弹投放装置等。“巴克利”级“英格兰”号是二战盟军的功勋舰,曾创造半个月内击沉日军6艘潜艇的战绩,成功粉碎日军建立的前线巡逻线。作为美国海军较为成功的一型护卫舰,“埃瓦茨”级在二战末期被大量转型使用,如改为快速运输舰和雷达前哨舰。

二战中,日本海军也建造了许多性能先进的护航驱逐舰,如“松”级和“橘”级驱逐舰。虽然二者被称为驱逐舰,但整体性能属于护卫舰行列,排水量1260~1350吨,舰长100米,主要武器装备为八九式127毫米半自动高炮、九二式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装置、深水炸弹以及机枪若干挺。与同时期的护航驱逐舰相同,“松”级和“橘”级的电子设备也以搜索雷达、声呐为主,具备护航和反潜攻击的能力,但无法参与大编队对抗。此外,法国“布干维尔”级护卫舰的吨位也较大,排水量达1970吨,舰长103米,宽12米,武器装备为3门1927年式138毫米火炮、4门37毫米高射炮、6挺机枪以及50枚水雷等。

“利安德”级满载排水量接近3000吨,航速28节

二战后护卫舰趋于导弹化

从一战到二战末期,各国海军逐渐找到了护卫舰的定位,排水量在1000~2000吨不等,主要任务为护航和反潜,武器装备为76~127毫米主炮或者高平两用炮,数量在2~3门不等,前后甲板和两舷配置了一定数量的机枪用于防空,同时能携带深水炸弹进行反潜攻击,作战任务明确,便于大量建造,这些特征为战后护卫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作为老牌海军强国,皇家海军对护卫舰的发展非常重视。二战结束后,英国将国内的各种轻型护卫舰、反潜护卫舰进行整合,将二战时期建造的护航驱逐舰一并划为护卫舰,并提出了新的护卫舰编号,统一使用英文字母F打头,于是我们现在看到英国或北约护卫舰舷号为F+编号。同时,皇家海军提出建造新一级舰来取代二战时期破旧不堪、性能单一的护卫舰群,这就是12型护卫舰。该级舰吨位更大,因此在舰队中的地位、执行的任务就有所不同,多用途性更强,是二战后护卫舰发展的经典之作。

12型护卫舰根据反潜作战的定位进行建造,进一步奠定了现在护卫舰作为反潜战主战平台的地位。2560吨的满载排水量使得12型能够搭载更多的武器装备,武器系统以反潜为主,有双联装MK6型45倍径舰炮、双联装MK2型高炮、533毫米鱼雷发射管、MK-10反潜深弹发射器。该型舰的舰载电子设备提升较大,如293Q低空、对海搜索雷达,测距仪与跟踪雷达联合使用,攻潜声呐侦搜能力较强。值得关注的是,12型护卫舰的航速达到28节以上,这一突破是基于盟军在大西洋战场与德军潜艇长期角逐的影响,当时德军潜艇部队精锐航速都能达到22节以上,如此高的潜航速度能占据有利攻击阵位,甩开护航舰只的跟踪。

为尽可能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多任务化,英国皇家海军在1963年接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护卫舰,即“利安德”级。其设计蓝本基于12型护卫舰,由此护卫舰从以单一的反潜、护航为主的任务模式进入多用途化发展道路。“利安德”级满载排水量接近3000吨,航速28节,两台蒸汽轮机双轴驱动、25000马力,航速12节时续航能力为4500海里,舰载武器不仅配备了114毫米主炮、40毫米或20毫米高炮,更有维斯特兰“黄蜂”直升机或者“山猫”直升机,还安装了“海狼”防空导弹和“飞鱼”反舰导弹(后续批次);舰载电子设备更加完善,拥有965远程对空搜索雷达、993对海搜索雷达、MK-5炮瞄系统、主/被动声呐等等,还有一整套668型电子对抗系统、干扰弹发射装置、反鱼雷诱饵等硬软兼顾的电子战设备,将护卫舰的整体性能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1960~1970年代,护卫舰开始承担更多舰队护航与攻击任务,进而衍生出专用的防空型护卫舰,如英国的81型防空护卫舰,可搭载体积巨大的对空搜索雷达和反舰导弹,是最早一批使用燃气轮机动力系统的护卫舰。

护卫舰的建造虽然比驱逐舰便宜,但随着冷战氛围的进一步漫延,各海军强国开始追求护卫舰的多用途性能,除了英国的“利安德”级外,美国海军在“布朗斯坦”级护卫舰基础上发展出更先进的“诺克斯”级护卫舰,该级舰1965年开始建造,4年后服役,共建造近50艘,满载排水量达3800吨,航速27节,22节时续航能力为4000海里,舰员编制288人,舰载武器实现导弹化,配备有攻潜的8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标准”防空导弹、双联装MK-32鱼雷发射管,实现了对空、对海以及对潜攻击的导弹化,直升机成为这一时期护卫舰的标准装备。

苏联海军的第一代护卫舰42型仍然是火炮护卫舰

苏联第一艘50型护卫舰,命名为“里加”级

苏联红海军护卫舰乃后起之秀

苏联海军虽然曾红极一时,但二战时期苏联的小型护航驱逐舰几乎没有赫赫的战功,即便在二战后苏联海军对护卫舰的发展也并不积极。苏联海军的第一代护卫舰42型以火炮为主战武器,配备有4座单管100毫米舰炮、2座双37毫米舰炮、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深水炸弹等,同时也装备了对空、对海搜索雷达、主动声呐等,近身作战能力较强,但综合作战能力不尽如人意。42型护卫舰并没有大规模建造,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军方认为排水量1000多吨的护卫舰跟不上远洋作战的节奏,火力无法与驱逐舰、巡洋舰相提并论,而在近海防御作战中,护卫舰又不及高速鱼雷艇。因此,苏联的护卫舰没有欧洲以及美国发展得快。

在苏联海军认识到护卫舰与西方存在差距后,开始提出建造新型护卫舰。1951年巴黎公社社员造船厂开工建造第一艘50型护卫舰,命名为“里加”级,满载排水量1200吨,蒸汽轮机动力,最大航速接近30节,14节航速时续航能力为2000海里,武器配置方面仍然以火炮为主,3座单管100毫米高平两用舰炮,配有火控系统,射程22公里,2座双联37毫米舰炮负责对空防御,还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反潜火箭等。总体上看,“里加”级定位为近海防御的护卫舰,对舰打击以火炮为主,反潜性能一般,主要体现在声呐的探测距离不远、舰艇吨位的限制导致了鱼雷数量不足,但在近海防御作战任务中,“里加”级的火力应该说是足够了,火力比一般的高速鱼雷艇更强。苏联海军共装备了近70艘“里加”级,与改进型“别佳”级共同担当近海防御的主力。

1969年,苏联建造第一种现代化的导弹护卫舰—“克里瓦克”级护卫舰。2011年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宣布为俄罗斯海军建造“克里瓦克”级IV型护卫舰,这批舰来自俄罗斯国防部2011年的订单,几乎横跨了半个世纪,是苏俄时期最重要的一型护卫舰。当年,“克里瓦克”级I型在加里宁格勒、列宁格勒和刻赤同时开工建造,建造周期持续到1981年;Ⅱ型舰在加里宁格勒造船厂建造,于1980年代完工;Ⅲ型舰一直建到苏联解体。“克里瓦克”级在苏联海军中的定位是大型反潜舰,满载排水量3650吨,航速高达32节,20节时续航力达到4600海里,30节时为1600海里,整体性能达到西方同一时期大型导弹护卫舰的级别,具备远洋反潜与护航能力。“克里瓦克”级作为反潜护卫舰,最大的特征是安装在舰首的四联组SS-N-14“石英”反潜导弹,射程55公里,可携带核弹头,具有非常典型的苏联红海军风格。最新型号的“克里瓦克”级IV型护卫舰已经换装更加先进的导弹系统,如一套“施基利”中程防空系统、“俱乐部”-N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系统、两套“卡什坦”弹炮合一近程防御系统以及两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武备更加强大。

“克里瓦克”级I型护卫舰

结 语

纵观护卫舰家族的发展史,这一舰种从早期的近海防御发展成护航主力。现代护卫舰相较于二战以及二战后的护卫舰发生很大变化,首先在于排水量更大,如荷兰的“德泽文·普罗文森”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超过6000吨,比一些国家的驱逐舰还要大;其次是舰载武器、电子设备更加先进,火力更强,防空、反潜、反舰样样都行,甚至可以作为指挥舰使用,综合作战能力超过某些型号的驱逐舰;最后是现代护卫舰的作战任务发生重大变化,不再局限于近海防御,大型导弹护卫舰能够执行远洋作战任务,在舰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责任编辑:葛 妍

猜你喜欢
排水量反潜航速
提升全回转港作拖轮航速的有效途径
反潜战:追击沉默的对手
水下拖曳航行器水动力和拖缆姿态仿真分析
板土交界处裂隙发育与化学注浆时间对一维电渗固结的影响
VB编程在管线排水量计算中的应用
直升机反潜搜索博弈模型研究
低速水面目标航速精度分析及精确解算
有人机/无人机协同反潜作战探析
基于多智能体的编队反潜作战仿真研究
基于CFD的波浪滑翔机航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