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丹(南昌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南昌 330044)
信息化越发显现出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之后,此后2007、2008、2009以及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随着社会网络化、管理系统化、社区网格化、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和加速,农村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民众信息运用能力不断提升,村庄管理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然而,在农村信息化取得一系列成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信息供给与农村民众信息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当前,农村地区县乡政府在构筑信息和诉求表达载体方面颇有作为,如在县区或乡镇政府网站设置留言板、论坛、问政平台,再如依托地方媒体网站构建公共论坛、问政平台等。然而,从现实态势看,政府倾力构造的地方性信息表达载体和诉求表达平台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农民的认可和运用,多数农民在表达诉求、态度、观点和建议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央级政府或媒体平台。民众之所以倾向于选择中央级政府网站和媒体平台,一是认为中央级政府网站和媒体平台更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其信息表达和诉求申诉更能获得关注;二是选择中央级政府网站和媒体平台表达有利于依托中央级权威和权力对地方政府甚至基层政府产生施压效应,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三是民众忌讳在地方性网站和媒体表达信息和诉求,害怕自我表达行为会引发地方政府的关注甚至报复。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更希望民众有观点、诉求和怨气时在地方性载体表达,而地方领导也希望自我信箱、邮箱等能够获得民众真实的观点和诉求。然而,由于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低预期,导致了地方政府信息表达载体本地性和民众信息表达行为异地性之间的裂痕。
从农村信息化态势看,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将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平台下移,建立村级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平台,依托行政审批系统、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办理涉农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第二,随着社区网格化推进,政府倾向于利用先进技术工具建立农村社区或村庄管控网络,基于各种信息化终端进行管控信息搜集、输入、处理与追踪;第三,一些国家部委或省级政府部门基于服务农村特定群体的需要建立了各种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如农村党员远程信息服务平台,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视频与交流平台;第四,基于服务农业现代化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主导,构建了服务于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的各种信息咨询、帮扶及沟通平台或网站。虽然地方政府及各类自治组织越来越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工具提升服务便捷性和效率性,也注重移植和构造先进的信息化管控平台进行布控、监管工作。然而,不少地方信息服务平台、监管平台并没有得到有效运用,甚至成了摆设。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在构筑地方性信息化服务和管控平台时仅考虑要采用最先进系统、工具和技术,试图依托技术先进性解决一切问题;二是农村村民信息消费技能较为有限,如不少地区的农民信息技能欠缺,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功能和成效认知不足,缺乏主动化和敏锐性的信息消费;三是农村信息化实践未考虑农民信息消费能力实际状况,如村级党员远程信息服务平台未提供符合农民输入习惯的手写式输入工具。在此背景下,信息供给技术的先进性与农民信息消费技能的滞后性之间形成了巨大裂痕。
当前,农村信息化带来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诈骗型信息诱发的风险。触网民众不断增多,民众的新媒体使用行为不断增加,如利用手机、电脑及其他移动终端,并进入论坛、开设博客、“编织”微博等,在农村民众触网和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各种诈骗团伙将触角伸向农村,利用农村民众自我信息鉴别能力的局限进行各种信息诈骗活动;其次是谣言型信息的蔓延。网络空间的各种虚假、谣言信息也开始波及农村民众,一些民众甚至对谣言信息深信不疑,并结合农村迷信加以转嫁和整合,形成更有可信度和传播力的谣言;再次是信息泄露风险加剧。农村民众触网历程较短,经验不足,而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具需要触网者提供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容易被恶意使用。从信息安全保障角度看,无论是农民办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还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构造,较多考虑了如何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为农村管理和服务提供帮助,而较少考虑农村全面信息化诱发的风险,如社区网格化管控信息的泄露风险。同时,农村民众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风险防范意识与问题信息鉴别能力缺乏。而政府或各类自治组织较少针对农村信息化风险对农村民众展开教育、培训和针对性诊断和帮扶。由此,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化风险扩大化与农民信息鉴别能力缺乏形成了反差。
在农村信息化进程中,信息碎片化供给问题不断加剧。信息供给碎片化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地方政府信息存在多元性和部门性供给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依托诸多载体构建多样诉求表达、观点阐释平台,如各种问政平台、电子信箱、领导留言板、领导热线等,由于问政或资政平台“五花八门”,导致民众无所适从。此外,各部门为了自我政绩或管理需要,构建契合本部门需要的平台或系统,导致切入农村区域的信息化载体不断增多;二是涉农信息特别是服务于农民、农业的各种有用信息散落于不同网络载体、平台,依托不同渠道和机制推向农民。如有研究者以重庆为例,指出重庆涉农信息供给具有农信通、信息田园、重庆农业信息网等多个信息服务平台,各平台之间极少合作,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农民无所适从。
信息供给的碎片化给农村民众带来了困惑。农村民众自我信息区分和鉴别能力有限,特别是对政策性信息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在繁多杂乱的涉农信息面前,农村民众无法从诸多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也无法进行信息有用性科学区分;与此同时,对于大多数农村民众而言,只掌握了较为单一的信息工具,而基于政府或部门管理需要的信息推送和宣传机制并没有基于民众本位进行整合性、一体化供给,也没有基于农村民众便捷性、可用性视角进行供给。在此态势下,信息碎片化与农村民众信息能力单一性之间形成了裂痕。
在农村信息化推进中,以县区或乡镇为区域空间,打造本地化公共信息交流平台较为重要。在打造本地化公共信息平台时,要注重推介,并注重建立品牌,以此获得民众本地化参与,并增进本地认同。为了吸纳农村民众,第一,政府门户网站要具备网络问政功能,使得农民的诉求能够得到表达、回应和解决;第二,政府门户网站要具备办事办件功能,即农村民众能够依托这些政府网站办理涉农公共服务事项,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够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载体和网络;第三,政府门户网站要及时发布和追踪各种信息、动态和新闻等,成为了解和获取本地时政信息、社会新闻等的权威平台;第四,政府门户网站在依托政府展开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网站用户的信息推送,特别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和权力的事件、问题和现象的信息推送,即利用网民注册使用的手机、邮箱、论坛账号以及其他个人化终端等展开本地信息的权威发布和及时推送;第五,特别重要的是,政府不能将本地信息化平台作为监管、管制甚至打击、报复民众的工具和手段,避免农民对本地信息化平台失望。
有效的信息服务必须依赖于信息提供者对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的理解。要努力解决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推进涉农事务信息化过程中,特别是建立面向农村民众的信息化系统、终端或载体时,既要考虑农村民众接受能力或需求,也要考虑农村民众的信息载体使用能力和状况,以农村民众能够使用的载体或终端以及农村民众能够熟悉的话语和工具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如根据农村已经逐步普及电视以及农民能够看懂电视的特点,制作和推送本地化的电视节目形态,特别是本地化的电视新闻,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电视获取各种所需信息,再如根据农村民众手机拥有量和普及率较高的特点,注重利用手机终端推送各种惠农强农、便农利农信息,如村干部利用手机终端向村民推送本村的公共信息,基层政府如县(区)、乡(镇)政府在特定时点,如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谣言广泛传播的情况下利用手机推送关于事件的准确信息。此外,根据村民能够听懂广播的特点,重新发掘广播的效用,完善广播覆盖网络和扩大广播覆盖范围,注重利用村内广播宣传和推送各种涉农信息等。
当前,各种信息买卖、信息揭露、信息诈骗、信息恐吓等事件层出不穷,各种造谣信息、片面极端信息、无用无效信息等不时传播和扩散。在此背景下,需要提升农村民众的信息素养,一是要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进行信息化风险培训,让农村民众知晓存在哪些形态的信息风险,提升农村民众信息化认知和辨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或走向极端;二是要通过典型实例宣传,使农村民众认识到信息化问题或缺陷,即依靠公安、宣传等部门或机制广泛宣传信息诈骗、造谣生事、信息恐吓、信息泄露等典型事例及其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促使农村民众基于此建立防范心理,在接收、传播和发出信息时保持警惕心理;三是对于农村民众主动参与并且带来恶劣影响甚至危害的欺骗、造谣、传谣等行为,即如果农村民众在信息化过程中利用信息的功能展开谋利性、违法性或破坏性行动时,则需要针对性的治理,避免信息化平台变成某些极端民众破坏稳定、危害社会和伤害他人的便利工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大农民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迅速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成为目前农村信息服务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避免此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层面部委办局推进信息化惠农项目时,需考虑整合型协同化推进,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合力:一方面,中央部委在设计惠农信息化项目要通力合作,不应基于部门利益各自推动信息化平台、网络和载体,避免出现信息载体和渠道多元、混乱和庞杂、低效的问题;另一方面,新设立惠农信息化项目要依托既有农村信息化载体或平台,即要努力将新的信息服务产品纳入既有的信息化平台,使其充实既有信息化平台和载体的功能。此外,不少地方推进各种类型的信息化项目,如社区网格化监管系统、农村刑释解教人员管理系统、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要考虑如何进行整合和协同,以有利于服务农村民众和特定群体的方式运行,避免农村民众为信息化所累,避免农村民众在信息化过程中无所适从。而对于已形成的多元化民众诉求反映、建议表达等信息化空间或平台,也要进行整合,形成类似于行政审批的一站式或一体化服务平台,避免由于信息表达平台多元而导致农村民众难以选择,进而由此导致了多元化信息表达平台的闲置。
1.李影,刘岩.构建我国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J].情报科学,2014(3)
2.马凌等.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消费者意愿研究— 以重庆农村为例[J].情报科学,2015(2)
3.于良芝,张瑶.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J].图书馆建设,2007(4)
4.戴起伟等.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推送技术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J].江苏农业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