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张娟,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以下简称“五十七中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曾获得天津市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北区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区青春健康项目先进工作者、局级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同时,她还是河北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河北区第十一届妇代会执委、天津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五十七中学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完中示范校。近年来,张娟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继承和发扬了五十七中学的优良传统,不断调整、创新工作思路,借鉴先进办学经验,努力创办“融情教育”特色学校。目前,全体教职员工明确了“真情促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打造优质教师队伍,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思想,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作为工作目标,行有情之教,育有情之人。学校致力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关心教师的思想和生活,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现拥有“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特级教师、区级名师、区首席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等师资。学校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呈现出“课内轻松愉快,课外多姿多彩”的教学面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不只是一个单纯地向工作或者升学过渡的阶段,还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应以培养情感丰富、情谊深厚、情怀远大的人为目标,在其健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次提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教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必须为学生生命的自由成长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应试教育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一味追求教育结果的高效,使获得知识或智力训练的目标仍占据中心位置,为了达到纯粹的知识训练的目的,教师就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就像被加工的零件,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这种不重视情感作用的教育自然难以完整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功能,更难以完整地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十七中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在近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名师: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蔡秀细、王树林,全国优秀教师、历史特级教师陈辛,全国优秀教师、获播种太阳奖的语文特级教师及树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数学教师李寿康等,他们的事迹在区、市乃至更大范围产生过较大影响。同时,我校也为区教育局和兄弟校输送了众多人才。他们都是我校教师素质和师德风范的优秀代表,传承着五十七中学教师“敬业、务本、爱生、奉献”的优良传统,引领着一种纯朴的执教风尚。正如霍懋征先生强调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好也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新一代青年教师接班后如何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美好的愿望形成的较大反差,严重地打击了青年教师的自信和自尊,容易使其形成职业倦怠和焦虑心理。因此,如何引导青年教师走向幸福工作之路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我校生源结构不断变化,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理想目标不明确,缺乏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内动力,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是我校一直在探究的课题。
在传承学校固有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基于对教育中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反思,我们将“融情教育”确定为特色高中建设项目,把情感的教育、情感的培养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将“真情促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行有情之教,育有情之人”,力求全方位提升师生的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情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优教,用积极的情感去开发、激活师生的内在潜能,达到以真情促发展目的的教育。即通过“行有情之教”的方式,达到“育有情之人”的目的。通过师生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师生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融情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共性与个性,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着眼于受教育者情智的整体提高。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融情教育”辐射我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融入深厚情感的这种教育行为促进发展学生不同领域情感品质。我校坚持以积极的情感教育为主线,通过创设优美的环境,营造宽松的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情育德、以情启智、以情健体、以情尚美、以情动人,从而影响、改变师生的态度、兴趣、心理、意志力和智力等,使师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融情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奠基。
学校管理目标:通过“融情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与实践,构建有利于教师努力工作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
学生成长目标:情感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情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强化进步性,培养创造性,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教师工作目标:继续坚持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名师培养、师德建设、干部培训、教师发展),为实施“融情教育”建设一支“敬业务本、爱生奉献”的师资队伍。
整体思路:以“真情促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融情教育”特色项目的创建中,以打造一支“敬业务本,爱生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前提;切实落实“五个结合”(将融情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将融情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将融情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将融情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将融情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构建“两个体系”——以情动人的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创建“一个环境”——营造“融情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一个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等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展示其潜能,促进其全面而个性发展。
1.培养“一支队伍”——以情育情。
培养一支“敬业务本,爱生奉献”的教师队伍是特色项目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一是重在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将在优良传统的积淀下,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以“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学校”“师徒带教”和各项教学教科研赛事等形式为平台,开展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广泛开展国内外的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纽约州斯克迪克学区、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二中学、贵州遵义市第八中学和天津市内多所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科组建设为载体,以“合作+反思”教研模式为途径,打造教师团队,加速培养一大批专业化、研究型的骨干教师和多科型教师,努力做好新老教师的衔接,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为“融情教育”的实施以及“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奠定基础。
二是关注教师工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工作惰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收获成就感。我们会以“教师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书法”“朗诵”“太极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团队成为一个和谐、凝聚力强的集体。
2.实现“五个结合”。
“融情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以情育德。
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情育人、以情动人的原则,以班集体建设为核心,以课堂为“融情教育”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以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艺术节展演活动、青年党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天津市中学生网站”为对外交流平台,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变化,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品质,发掘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优秀、习惯良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养成教育: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良好开端月评比、升旗仪式、班校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开展爱的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班级凝聚力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挫折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剧展演等活动,建立班级博客情感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学会认识自我和调节自我,培养积极的情感、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从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增强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成就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在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成就自我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培养健康、和谐的情感,健康快乐地成长。
“融情教育”与智育相结合——以情启智。
构建“融情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实施特色项目建设的主线和主渠道。围绕该主线,开展“情智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我们提出“情智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科教学的情智整合目标,以情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通过融情教育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构建“融情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我们开发了两大类校本课程,组建了近三十个学生社团,形成了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一是“情感认知类”,如“心晴轨迹”课程,让学生掌握影响心理情感的因素,学会调控情绪、疏导心理,还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并积极搜集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问题,做出分析、归类、综合提炼,排演成校园心理剧或录制成微电影,加强示范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情感陶冶类”,通过开设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陶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达到以情健体、以情毓美、以情养能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能各展其才、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融情教育”与体育相结合——以情健体。
体育与健康教学及比赛等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意识,集体荣誉感和机智勇敢、勇于拼搏的精神等。一是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篮球的优势,每年举办“五十七中杯”班级篮球联赛。二是组建击剑队,不仅代表学校积极参加市教委、体育局组织的各类比赛取得喜人成绩,还代表河北区参加每年的市运会和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击剑锦标赛,取得多项团体赛和个人组前六名的好成绩。先后有8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三是不断丰富体育课外活动课程,形成“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氛围,实现了以情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
“融情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以情尚美。
依托音乐课堂、美术课堂和绘画、声乐、书法、诗歌朗诵等校本课程,实现面向全体和特长发展的结合。通过创建艺术社团,建立艺术工作室,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到校做艺术讲座,建立艺术长廊,组织各级各类比赛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展示艺术作品,搭建艺术舞台,提升艺术素养,使学生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放飞心灵、彰显个性,陶冶情操,以情尚美。
“融情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以情培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很多孩子在学校会表现得很好,可是一回到家就又当回了“小皇帝”,有的可能是父母舍不得让他们干,有的是自己不想干。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与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其掌握生活技能、锻炼劳动能力,使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手段,一切知识起源于劳动。在21世纪的教育事业中,需要我们培养有丰富知识的人才,更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劳动者,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班会、志愿者和社会实践等教育形式,在劳动中培养健全人格。
3.构建“两个体系”——以情动人。
构建“融情教育”的管理体系。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五十七中学管理手册》之外,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导向,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文化,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确立“融情教育”的管理策略。如,制订《爱岗敬业奖励方案》,我校在保持原有奖励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奖励项目,力求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每人的特长,聚集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在行政管理、教学和教科研管理过程中,围绕着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多元激励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成就感。
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教职工有充分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机会,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的意识,使教师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并形成“情感留人”的最有效的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领导干部发挥示范作用,制定并实施了“温暖人心工程”,设立了书记校长深入日,保证每周做到深入校区、深入学科组、深入课堂;设立了校长信箱,建立了干部谈心卡制度,要求干部主动关心教职工需求,用真挚的感情对待教师,以人文关怀温暖教师,创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形成理解与尊重、关心与爱护、支持与合作、团结向上、和谐共处的氛围。因此,情感服务就是要以情待人、以情谋事、以情化结、以情兴校,这是全校形成高度凝聚力的关键。
构建“融情教育”的多元评价体系。
改变以分数为唯一途径的评价机制,建立师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搭建多元展示平台。以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及中学生网站等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收获成就的平台。通过“校刊”“橱窗”以及“成长记录袋”等展示活动,记录学生的成绩与进步。
建立多元奖励制度。建立学生的各级奖励制度,满足学生多角度、多层面需要的情感体验。建立教师奖励评价机制。修订已有的奖励制度并创设激励机制,搭设平台,使更多的教师拥有成功体验,增强其成就感。
尝试对学生进行增值评价,引进增值评价软件,每学年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增值评价,肯定学生在原有程度上的提升,使学生增强自信、促进发展。
4.创建“一个环境”——以境怡情。
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通过对校园整体规划、布局,通过设立教师休闲吧、宣传栏、主题墙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融情教育氛围。
建设特色鲜明的班级环境文化。通过对教室整体环境的设计、布局,以及对班规、班训的制定,板报宣传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融情教育氛围。
建设特色鲜明的年级组环境文化。对教师办公室进行设计、规划,体现年级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要让教育回归人本,让师生回归个性、回归自我。在探索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上,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总结和反思,以实现“一个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充分开发其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