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华
侯振华,天津市蓟县第八小学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三期学员,天津市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心组成员。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优秀德育课教师、教研教改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教学论文刊发于《小学教学研究》《教育文摘周报》等报刊,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奖励。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每所学校的文化既有历史发展的烙印,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陶冶着师生,浸润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就是自我的修正与提升,是与时俱进的革新,但在发展与革新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迷失方向。在倡导形式多样、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前提下,需要紧紧把握学校文化的灵魂,夯实学校文化革新的根基——用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的提升与优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激励、约束、辐射的功能。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静心”就是使内心平静,“潜心”就是用心专和深。教师教书要静心、不浮躁,育人要潜心、不肤浅。这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管理者更要深知其味,带头践行。学校文化的淬炼和特色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为,我们不能再追逐表面的浮华了。在学校的管理中,要能够避让社会风气的嘈杂与浮躁,于“寂寞”与“孤独”中“静以修心”。用心灵的纯净耕耘教育的净土,用灵魂的真诚表达生命的诚美,倡导教师为自己开辟一个“静”的环境,静静地和书籍对话,默默地和自己思辨,在静心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涵养,在静心思索中提升自身的品位。
一所学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需要用“静心办学”引领学校文化变革。正如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张烨校长所说:“‘一中心’在认真做着两件事,一是善待学生,尊重个性发展需求,用丰富的课程体验因材施教,做符合育人规律的事;二是珍视教师,真切关注教师内需,做成就教师的事。”而这些事归根到底是在做教育本位的事。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革新,首先要能够屏气凝神,敢于对违反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说“不”;其次要能够从长远着眼,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跑心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减法”,让校园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少一些作秀。静心办学,并不是消极对待,而是扎实地发展学校文化,增加校园文化的务实与厚重。
从一所学校的发展而言,其主体是构成学校中坚力量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文化更多地是附着于师生身上,受到师生品质与能力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文化活动的主体,要想将学校文化建设好,就必须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的一项群体性活动,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以开放的理念和包容的心态,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校文化建设突出生机与活力。凸显教师的集体意识,增加学校的核心凝聚力,强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并非是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的。
教师的优秀品质与敢于担当,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与积淀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重要表征。如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为学校文化的发展与革新贡献力量呢?我想就要将师生置身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环境中,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与学生的学习中。文化具有附着的隐性特征,尊重师生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坚持学校一贯形成的、经过历史荡涤的精髓才是学校文化革新的一条康庄大道。从简单的一件小事到学校的重大决策,都应该体现师生主体的意志。将对师生个体的尊重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分享到“尊重”对于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学校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实现师生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
无论是历史名校也好,普通学校也罢,他们的文化传承都是经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与发展的,文化的薪火相传更多的是创新与发展,演进与提炼。
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师与学生主体交汇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学工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的聚合,是学校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和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师生角色、知识能力的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不再是那种填鸭式的说教,而是关注“人的发展”的生命课堂。所以,课堂教学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文化聚合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生命常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与道德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融入文化的内涵,不能再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和应试准备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是学校文化的继承与重建,采取扬弃的方式,关注学生发展,关爱学生成长。从教的层面来说,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来获取知识。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主动走向知识遇到困难时扶一扶,帮一帮,当他们误入思维岔道时问一问,引一引。从学的层面则应该倡导那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兴趣,具有勇于探究的精神。课堂上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获得发展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文化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可以体现在各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撷取隐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不能局限于教材单一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课堂上的每个小环节都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一次听课,课题是《不一样的你我他》,当一个学生拿着自己所写的同学的优点到讲台前汇报后,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将纸条丢到了地上。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学生汇报得非常精彩,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但教师在点评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汇报非常精彩,不过我们觉得有些瑕疵,如果你能改正就更完美了。”这个学生和当时听课的教师都是一愣,不知道教师所指的“瑕疵”是什么。可是,当那个学生看到老师的目光瞟向了那张纸条时,他立刻明白了,随即返回去主动把纸条捡了起来。这位教师的言谈举止让我们感到钦佩。品德与社会课培养的是学生对于人类真善美的认同感与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更应该从课堂上做起。课堂教学改革中如果没有文化的熏染,那样的教学只能浅尝辄止、事倍功半。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的融合点,站在文化革新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教学改革,那样必能达到“行而求雅,学而生慧”的境界。
专家评介:
侯振华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学校德育管理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其倡导的思想与精神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早期成长,也标志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本文以校园文化为核心话题,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切入点,都是从尊重人、理解人和发展人的角度谈如何更新校园文化,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抽象的理论,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到善良的人文关怀;文章通篇不离开人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体,把师生的共同成长、相互成就作为一个主旋律,凸显了作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无处不流露出民主的情怀和科学管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