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探讨

2015-01-03 19:28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409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流通农村建设

■姚 彤 赵 阳(、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040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000)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探讨

■姚 彤1赵 阳2(1、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014109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生产,推动各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连锁化这一新型经营模式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一需求。本文给出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的新定义,全面分析了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列举了几种如何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此种模式的方法,研究探讨了在此种模式的发展状态下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旨在为探索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持续之路。

农村 连锁 流通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如火如荼,各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在总要求中,“生产发展”是重中之重,而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通产业的兴衰。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搞好搞活农村市场的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才能够推动农村消费,保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流通产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农户、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的桥梁。然而在农产品生产效率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会出现许多农产品缺乏销路甚至滞销的现象,这反映出了农村流通产业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建设一条具有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管理的连锁产业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不仅可以为农民开通农产品的销路,为开发商开发一个互流互通的销售渠道,更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周到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城市里的消费者,更是辛勤劳作的农民,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新方向。

新农村建设概述与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的定义

(一)新农村建设概述

1.新农村概念的提出。由于我国的发展长期受到城乡二元制的发展,因此一直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农村经济还是大大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在农村的环境、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最突出的还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要求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其实,最初这一提法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出现过,但由于当时在技术、资金、人员、理念等方面的不成熟,一直未能彻底实践。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正式提出。这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新政策,不仅包括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关系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新时期我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升级。

2.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将新农村纳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业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也能够分享我国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城市农村共同繁荣;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让一些没通公路、农民看不起病、喝不起干净水、子女上不起学的农民能够扭转当前的生活局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消费环境,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概述

1.我国农村流通产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告别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迎来了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春天。例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对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战略地位(孔祥国,2011)。这项决定正确引导着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果。合作社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流通产业的流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中确立的,市场因素决定资源配置,新农村建设的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流通,突破了以前“给多少种多少,种多少卖多少”的旧思想,这对农村流通事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机制体制还不完善,流通渠道单一落后,流通专业专职人员素质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流通速度过低等,都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不成熟的体现。例如,随着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其资金的需求就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量大大增加,特别是中长期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得不到满足,相关的政策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于是合作社的发展就会陷入资金困局。这就需要相关政府完善相应的融资政策,结合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将合作社的产权实化,打破地域间的束缚,真正让每个农民都掌握经营的主动权。面对众多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增加流通渠道,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

2.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定义。农村产业价值的实现需要经历生产、供应、批发、物流、零售等阶段,要打造一条将生产和消费连接到一起的产业链,就要建立一个单独个体,完成原本应由多个组织完成的任务,提高流通活动的整体效益,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流通是指在利用流通手段、技术和现代的流通方式以及管理方法,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商品、物品的流通,流通产业则是制造商所制造的商品经过批发、零售再到消费者手上的完整过程。而本文所提及的农村流通产业则特指的是农产品进行流通的过程。欧美发达国家的农副产品一般是通过连锁超市或者食品商店销售出去的,例如美国、德国的蔬菜、水果等食品95%都是经由这些销售平台到达到消费者的手中。相比之下,亚洲、美洲、非洲这些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落后地区,农村流通连锁经营的经验和实例都比较少,以至于这些地区农民的收益通常参差不齐甚至薄利赔本。我国经济学家和学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引进并树立连锁经营这一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逐步应用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现阶段,在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前提下,要想真正把原先小家小户小规模的农副产品连接起来建成一个联通开放的市场,还需要很多软硬件条件。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对若干小规模农户或合作社实行指导培育生产,统一采购,集中管理,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保证售后服务,从事这一系列工作的农民、专家、批发商、销售商甚至消费者都能从中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张贵华,2013)。通过这种方式,农产品经营活动的适应性将普遍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也会相应提高。沃尔玛就是美国的一个把流通连锁经营模式带入到农村的最好例子。沃尔玛将农村与乡镇市场作为开发的起点,通过抓住农村、乡镇购买能力的空白地带,完善交通、建立链条,为农村打造了一条流通连锁化的便捷大道。

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的创新模式

我国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这种模式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萌芽的。1979年起,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兴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产品就有了一定的积累,产生了对外销售的需要,兴起了一些小型农贸市场直接与农户的产品对接的新模式。但都是规模小、粗放型的。1988年开始实行“菜篮子”工程,国内农产品的产销机制与经营模式开始出现较大转变,连锁化也成为农村流通产业中的新宠。自从1990年东莞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以农产品为主的连锁超市以来,这种创新模式受到了很大欢迎,市场上开始出现为服务“农超对接”而建立的一系列流通活动,生产规模、服务类型不断扩大,甚至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例如枣庄贵诚集团、广西南城百货超市就是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很成功的典范。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市场上的农产品流通价值总额达2.45万亿元,与农产品零售相关的品牌超市连锁门店数量达4.0113万家(覃坚谨,2012)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这种创新模式正式形成并且正在发展壮大。

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策略分析

(一)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优势分析。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从生产方面来说,连锁经营是一个专业的组织。在生产环节,可以派请相关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民清楚该种什么样的种子,该什么时候施肥,该施什么样的肥,该施多少肥。这样不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投入生产资料的合理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更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更加健康。其次,从销售商方面来说,连锁经营是统一收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所以流通规范有序,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市面上的不法分子将假冒伪劣产品混入,保证产品的质量。再次,从销售方面来说,由于农村流通连锁化实现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减少了流通的时间与精力,成本就会相对减少,销售价格自然会降低,这样,直接受益的就是消费者了。

2.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劣势分析。当然,任何流通方式都会有一些弊端。就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来说,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第一,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不利于农户自行培育新品种,没有了创新的条件,生产技术就有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在“吃大锅饭”的同时,也要注意汇集各方民间智慧,注意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第二,因为大规模的连锁经营需要有足够多的资金、技术、人员等基本资源,而目前能够支撑大规模、资源稠集的连锁企业明显不多,很多中小型的零售企业就会面临各方面资源不足的问题,相应地就会出现金融市场不稳定、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也会减少了市场竞争的活力。第三,就消费者自身来说,虽然农副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但是可以选择的类型也减少了,产品多样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的优势还是比劣势多,只要在今后的推广运用中多注意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这条道路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二)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的实施条件

1.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刘春香等,2012)。这些都为壮大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开辟了有利条件。

2.农产品生产技术提高。在分工与专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行业都在不断地追求高效优质。在农业方面,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百分之七,然而人口却是全球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十二。以这样少的耕地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就要依赖科技的进步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部就与农业部合作,把产业增值与技术创新合体研究,积极探讨发展合乎农业技术发展规律的健全机制。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合作与融合,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相互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农副产品生产技术的提高。在很多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非常先进的技术。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邱道新,2013)。这些高新技术的保障,是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的强有力支撑。

3.农村市场开放程度加大。首先,我国农村市场有很大的消费潜力,但有些尚未被完全开发。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村人口大约有六亿,占全国总人口总数的一半之多,如此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消费比例居然只占全国居民总消费的百分之三十(杜丹清,2011)。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相信越来越多的农村消费潜力即将被开发。再次,随着国家对“三农”体系的金融扶持力度增加,市场准入的标准降低,借贷政策的宽松,农村市场的开放程度必定会逐步增加。而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的发展,正好需要一个开阔的农村市场作为载体。

4.政府权力下放,办事效率提高。我国农村地广人稀,流通产业通常以“散、小、弱”为特点,所以需要政府利用“有形的手”来规划执行。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部门审时度势,除了在经济上打破垄断,更逐步消除了农村流通产业的非经济性进入壁垒。政府权力下放,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非国有的多种经济成分加入管理队伍的政策。特别是在流通范围内,政府部门简政精权,降低了对企业行政性的要求,进入管制全面放宽的新阶段(顾华详,2011)。行政审批制度的简化,加快了地方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为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三)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的实行方法

1.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农村流通产业的支柱性产品就是农副产品了,要打造一个强大的连锁企业,必须要有充足的产品供应来源。农副产品的集中大规模生产便是连锁企业能够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通过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或组织建立起的更大的生产平台,将先进的规模生产技术植入,联合发展,共创一个有质量的品牌,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例如,丰宁满族自治县在食用菌栽培、蓄禽养殖业、种植业等特色产业开办了46家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进行规模化地调整重组,对整个县的农业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改变与丰收。但是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农村土地流转、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

2.建立权威部门集中统一有效管理。连锁化是一个非常专业、复杂的过程,对资金、技术、人员、物资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极高。需要建立一个有权威、有能力的企业或组织来统筹整个连锁系统的运作,进行集中统一有效管理。民营企业、国企、民间组织,甚至是政府部门,都是可参考的有效形式。当然,严格的监督、专业的培训、因地制宜,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都是建立这样一个权威部门必不可少的条件。

3.收益形式多样化。连锁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市场的收益者不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还包括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相关专家学者,提供运输渠道与工具的物流公司,提供大面积仓库场地囤积产品的土地使用者,以及参与批发销售这些产品的商家。他们的利益链一环扣一环,收益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基本工资、补贴、福利、利润等。如果上市的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还能享受到分红。

4.规范流通渠道。当前我国的农村流通渠道不仅少而且效率低,要发展流通产业,流通渠道的建设至关紧要,当前的任务首先是要完善流通渠道的建设,让日用新品、农产品、特色产品通过现代物流方式进行流通,提高流通效率与流通量,才能扩大消费市场。再者就是要规范流通渠道,让农民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同时能够让消费者买到原汁原味的农特产品。此外,要在对进入市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做好把控,包装做到规格化,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以及流通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才是硬道理。

5.加强招商引资。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差,因此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农村流通产业,导致了农村流通产业的交通成本高。要想促进流通产业的连锁化发展,必须要在资金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不光是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于支持,必要时可以采取降低税率甚至免税,或给予专项拨款。再者就是要鼓励社会资本和有意向经营农副产品、农特产品的企业或者物流企业或者是其他投资主体,通过发展连锁的方式,来推动农村流通产业的连锁化发展。

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促进各项产业的发展

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的运行涉及各项产业,不仅为各项产业带来增收的机会,更调动了各项产业的积极性与活力。首先,受益最多的是农业。“十八大”以后,农业的发展方式由原先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得更为明显,产量明显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高达60194万吨,比上年增产1236万吨。其次,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相应的公路、物流、交通工具等配套设施也有较大发展。再次,科技研究、产品包装、土地流转、金融市场、消费市场等领域也展现出了很大的活跃度。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村建设人员的收入得到有效保证

连锁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从事经营的人员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家的利益相互关联。因为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这首先就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保障农村居民的收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资料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事业飞速发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升到2010年的5919元,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出3.6个百分点。农户、技术指导人员、批发商、相关企业人员、销售商、运输企业等各路人员都可以在这个连锁链中受益。人民生活富裕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展现了现代农村建设的先进性、高效性

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更加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先进性。通过在建立统一的连锁机构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使得农村居民们的理想信念与政治立场变得更加坚定,跟着党的政策走,以正确的方式发家致富。通过党员在农村中开展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必定会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队伍的建设也会更加强大。有了这些基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使农村的各项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张丽萍,2014)。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结论

在新的时代里,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息息相关,对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落后的流通方式、薄弱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发展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很有必要。连锁化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流通产业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发展模式,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在我国农村的发展时间尚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这也让更多的学者有足够的研究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摸索,不断进步。

1.孔祥国.新时期农村合作社发展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

2.张贵华.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覃坚谨.专家解读十八大: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J].传承,2012(21)

4.刘春香,闫国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2)

5.邱道新.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6)

6.杜丹清.政府在流通产业提成竞争力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011

7.顾华详.关于民族地区巩固和发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2)

8.张丽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低碳路径探析[J].商业时代,2014(16)

F713

A

猜你喜欢
流通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