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龙 贾卫兰 副教授(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石家庄 050000)
我国商贸在国际分工深度调整下的发展研究
■ 杨 龙 贾卫兰 副教授(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石家庄 050000)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国际分工深度调整的未来发展趋势后,基于我国商贸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在国际分工深度调整下,商贸发展应该遵循:相互联动,协同发展;抓住契机,创新经济;减少冲突,化解摩擦。尽可能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努力回到多边贸易发展的框架中,以保证我国对外商贸持续、有序、平稳的发展态势。
国际分工 深度调整 商贸发展 多边商贸
长久以来,学术界曾普遍将“中国奇迹”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人口红利战略”和“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然后利用国际上对价值链进行分工、对产品工序进行分解,最终才发展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使其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增长”特征。然而,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外贸对经济的增长一直是保持在10%的贡献度,突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上的外部需求迅速缩减,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到7.8%。由此可见,我国的外贸发展再不单单是经济增长的“花瓶”,并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引擎”,商贸在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都扮演了领跑者的角色,例如:在拉动经济增长、消化过剩产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消解二元体制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些事实都可以说明“中国是全球化最成功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商贸发展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我国的商贸结构非常不合理,在国内,商品贸易已经很发达了,而服务贸易却很滞后,这样使得我国的服务业动力不足,缺乏转型和创新动力,且向外出口在持续增长,向国内进口却明显下降,不利于我国“互利共赢”的目标。其次是国内需求依然不足,我国商贸发展对外依存度依旧过大,国内的经济很容易受到国外经济的冲击,不利于保障我国的经济体系“高效安全”。再次是贸易顺差持续过大,国际收支失衡明显,国内的贸易纠纷正在逐渐增多,并且和我国商贸发展的结构严重抵触。最后是红利的消失,我国人口红利已经终结,劳动力成本上涨,传统优势消失,使得我国“中国制造”的品牌难以为续。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体量的扩张,外贸规模是不是可以保持非常强劲的增长趋势呢?经济学家巴特提出:世界各国的技术水平的趋同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会逐渐减弱,但是,另外一大批的自由经济学家则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常态”,由于经济危机而产生的影响属于一种“片段”,那么,我国的对外商贸就需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去分析和探讨。另外,在新的全球化大背景、新的产业大形态、新的商业大模式、新的区域大发展推动下,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以及怎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呢,以保持我国的对外商贸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作用。当然,这里面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由此可见,从现象上对国际、国内的外贸发展形势变化进行高度的概括,从理论上对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和瓶颈进行深刻反思,这些对于制定外贸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将要出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必然以我国为主导,其主要是以新型材料应用和数字化制造为基础,已引起了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在2013年马什把全球的制造业发展开始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少量定制的阶段;二是少量标准化生产阶段;三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阶段;四是大批量定制化生产阶段;五是个性化的生产阶段。并且,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面提速,传统的制造环节将逐渐被3D打印技术所取代,这将意味着大批量、个性化的生产时代来临。而且,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柔性生产”现象十分突出,价值链分布在全球各个范围内,且产业链的动态重组趋向常态化,这都为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机会,也成为国际分工深度调整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全面退出,使得全球商贸增加了些许不精准性,对于中国而言是个巨大的危机。除此之外,在虚拟经济的角度看,因为美国开始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内的主要货币的供给逐年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大量的美元回流到美国,其美元汇率也会不断上升,必将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再从实体的经济方面看,全世界的大量商品很多以美元来标价,若美元的汇率增加,势必影响很多商品的价格。也必将有利于缓解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美国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采取退出政策是发生在其经济复苏势头明显的背景下,所以,美国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中国商品的出口。
美欧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以及投资伙伴协定,对于国际上的商贸格局将会改变。由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所组成新兴市场的经济体系,目前存在被边缘化的情况,而且,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遭遇困难重重、多哈回合的谈判被搁浅,投资伙伴协定表示美国和欧盟打算避开WTO,直接搭建新的平台,这样必然会弱化WTO的约束力以及影响力,对多边的商贸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并且,投资伙伴协定还意在干涉制定全球的商贸规则,那么美国和欧盟的自贸区内部规则必将会转变成为国际规则,投资伙伴协定内部制定的协议标准较高,必然给自贸区之外的企业带来新的挑战,所以不利于全球的商贸利益维护,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参加国际商贸规则的制定带来障碍。同时,2013年屠新全和张中宁就曾指出:“美欧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中制定的任何条款、内容、技术和法规标准,都将可能成为许多其他国家未来在双边、多边和趋于商贸谈判上参考或借用的标准。”因欧美是中国的出口商贸市场,自贸协定会产生商贸转移,所以会阻碍中国的产品进一步的走进欧盟和美国市场。
全球商贸发展失衡的显著,引起了新一轮的商贸保护主义抬头,商贸流失普遍,边境效应仍然强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的贸易失衡,2012年,美国的经常项目的逆差大约4404亿美元,中国的经常项目的顺差达到1931亿美元。因为,国际市场的萎缩以及外贸的收支失衡,导致了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层出不穷,出现各种不同的商贸救济措施,比如:反补贴、反倾销等保障措施愈加常态化。在2011年,美国的国务卿还打出口号“竞争中立”。 政府的政策会使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获得很大的竞争优势,这样不仅严重扭曲了公平的竞争原则,而且对美国的竞争力以及就业带来了很大威胁。除此之外,比较传统的商贸保护方式是对商品入境的限制问题,但是在价值链的分工之下,商贸以及服务贸易使得边境壁垒逐渐弱化,其必将被市场的准入制度取代。
我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先试,推动了我国商贸便利化,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探索了新的道路,并且积极探索了管理体制的深度调整,政府职能的积极转变,实现了改革与创新的互促互融。我国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凸显了管理者扩大创新,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弱化行政的政治意图。对于投资管理体制,商贸管理体制,企业运营机制,政企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实质性的影响,同时,上海自由贸易区为我国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作用。
在新的国际分工深度调整之下,我国的对外商贸是否还占有很大的优势呢?我国的人口规模跟美国相比,是其4.3倍,跟欧元区相比为其4.1倍。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其自身可以说就是一个“小世界”。但是,我国的经济如果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不会出现1903年松巴特所提出的“国际贸易重要性逐渐减少”的现象。因为经济的全球化,所以衡量国家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指标必然会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必然会层出不穷,而且,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排他性的因素,国际的市场对于中国制造的空间也正在缩减。然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是处于上升期,加上资源环境的约束趋向紧张,劳动力的成本逐年增加,都使得对外商贸竞争的优势被弱化,以前的以低端产品走进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很难维持和重演,所以,我国要思考对下一个阶段我国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参与国际分工。
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方式可能会呈现挤压式增长再自然回落,不会再向今天这样可以“高歌猛进”的增长。然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和重演的,所以,国际商贸基本面的根本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这样一来,即使我国的低端要素商贸的竞争优势会慢慢在国际中减弱,但相对而言我国还是存在着较大的竞争优势,世界中的其他国家(地区)与我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国际交换、国际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再纵观国际商贸的发展历程,1903年松巴特预言并没有实现,国际商贸不减反增,直至2013年全球的出口规模所占据的GDP比重已经高达30%之上。对于发达国家进行分析,比如美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依然没有发现经济增长中有“逆贸易化”的情况发生。而且,现阶段我国对外商贸的依存度大概为60%,和英国比较接近,但是从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角度来看,我国对外商贸的依存度还有可能被高估。在短期之内,我国的经济周期也许会对全球的商贸发展有阻碍作用,中国对外商贸没有天然的瓶颈,外贸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只要外部的形势比较乐观,国内采取的政策比较合理,我国的对外商贸依然可以继续发展。同时,金融危机的历史进程表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的经济贸易都会出现一段比较痛苦的调整,阵痛之后还会重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世界贸易依然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我国商贸发展的优势依然尚存。
随着我国比较优势的逐渐弱化,工资逐年上涨,是否能够找到对外商贸发展的新增长点?是决定我国商贸发展的关键问题。2002年波特提出,处于开放的经济背景,将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潜力作用,比较优势不会阻碍国家的竞争优势提高,在商贸市场中,那些具有很大顺差、出口成本比较低、比重在商贸总额中逐渐增加的国家,却不一定能够具备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国际竞争本质,主要是提升创新的能力,培育创新的机制。由此看来,未来的商贸竞争将会从产品竞争、商贸渠道的竞争转变为信息资源整合竞争。基于此,启发我国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融入创新元素,以创新为基础将经济发展的模式从对于产品规模和数量的追求,转变成对于产品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创新型的经济和开放型的经济互相促进和发展的未来格局,对我国外贸大而不强的现状有积极作用。
外向型的经济与创新型的经济不同,外向型的经济中隐含的是该国家的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要素然后消化、模仿,吸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型的经济并非是要取代外向型的经济,其目的是要提高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分工,使得我国从低端转型为高端技术含量,并且关键零部件具有很强的加工和制造能力。创新型的经济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以保障研发出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除此之外,我国还需要重视我国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生产能力。并且,使得外向型的经济实现从资源驱动型转变为结构优化型以及科技领先的类型,从而对于规模的重视转变为对于结构优化的追求,进一步注重培育我国的高级生产要素。
国际上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实并不冲突,在国家间的多边商贸框架中存在的“最惠国待遇”也会为某些国家带来“免费搭车”的优势,使得各个国家在博弈中很难实现合作,因此,地区商贸才开始层出不穷,其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也就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另外一种实现形式。在2008年Egger以及Larch经过研究指出,若采取区域商贸的协定,会有效的帮助中国吸引外企来参加、模仿,进而产生多米诺的骨牌效应,重点是中国加速多边的商贸体制和区域合作之间的汇合,且多边的商贸协定和区域的商贸协定之间,其实不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区域的商贸协定是多边商贸协定的积木。而且,在2003年,Bhagwati提出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在原则上其实是有很多好处的,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即使是区域商贸协定中产生的争端和制定规则也要采取多边商贸协定的方法解决,TTIP以及TPP不是具有排他性的,要充分的考虑到组织中的其他非成员国家的建议。对于区域性商贸协定,是属于全球商贸自由化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随着区域性的商贸组织增多,全球性的商贸谈判逐渐被搁浅就是最好的回答,而且,一些多边商贸的体制,会约束区域的商贸协定,这样不仅会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起阻碍作用,还会发展出很多新的多边商贸壁垒。
在最近出现的TTIP,其实质上是美国和欧盟通过自身的商贸市场将国际商贸的新规则外化到我国等组成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因此,我国要致力于对多边商贸体制权威的推崇,要增加全球商贸体制的规则,尽量使得各国之间的谈判能够回到多边商贸的框架之中,并且,我国还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积极参与,统筹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的开放合作,加快对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战略,面对国际分工的深入调整,我国商贸发展要顺势而为。
我国在新的国际分工深度调整的情况下,外商贸对于经济增长,应该发挥引擎效应,还应该把重点放在保持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增长上面。国际市场发生收缩在全球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变成了一个中期现象,世界各国都经过痛苦和艰难的复苏。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出路是增加国内的消费需求,把我国建设成消费型的大国,形成全民消费的社会,使得我国的驱动模式从出口、投资转型。利用我国的大国优势、开放型优势、体制创新优势以及发展的阶段性优势等,要坚持进口和出口一起抓,进而推动我国的对外商贸能够均衡的发展,以加快我国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和各国之间的商贸框架来科学地解决商贸中产生的摩擦。
2012年Rodirk曾经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进行转型,可以采取用内需来代替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如:他认为生产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显著性影响,我国现有的需求结构对其增长速度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害。显然,目前的世界经济正在稳定回升,并且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已经对曾经的强烈赤字消费习惯有所反思,通过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来达到推动全球的经济增长的模式变得并不乐观。凭借我国自身的优势,把我国市场的未来更多地放在推动内需上。当然,在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首先要充分地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生产要素,并且设计和制造具有本土化、个性化的商品,以满足国内居民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属于上升阶段,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也从生产型转变为享受型和发展型,这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不仅能够引导我国的居民把经济消费的重心转化到一些需求弹性很高的方面,比如教育、医疗、汽车、电信、旅游、家庭娱乐等现代化的产品和服务之上,并且升级消费结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我国的内需消费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来说是一次大机遇,我国要利用全球的一些先进生产要素,努力发展创新型的经济。其次还要吸取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铭刻提高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的持久性,更依赖于知识地存储、生产、消费和分配,在国际市场不断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的创新要以整个国际背景为基础,充分利用国际上的创新成果和先进要素,进而加大资源的集成创新,在消化吸收之后再创新。同时,这些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渗透力,重点在于能否选择合适的战略,这会对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个战略要求增强我国和国外的研发机构、高等学府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然后依托不同的创新基地去引进、培养优秀的高端人才,建设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建立各种孵化器,这样会吸引很多海内外的创新人才到中国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快网络化、开放式的形式进行运作,进而促进和提高优势支柱产业集群以及高成长性的产业发展。
我国的全球化经济战略应该是一个双向循环的系统,既要有引进来,更要有走出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得不引进外资以发展国内经济。但是,自进入21世纪后,我国出现了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凸显,双顺差等贸易格局。因此,我国更应该加大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化解贸易顺差,转移产能过剩,变成双向循环,以促进我国的交互式发展格局。
在国际分工深度调整下,我国未来的商贸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支柱的“发动机”和“引擎”,商贸摩擦是国家之间因商贸上存在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的,随着双边的商贸量不断增多而增加,一般情况下是属于随机波动的形式,因此,我国要在多边商贸的框架之下积极地化解商贸摩擦。在全局意义上来看,商贸往来的优势大于弊端,因为只要有一方商贸制裁都毫无疑问的会造成另一方采取针锋相对的战略,形成一触即发的商贸战争。
目前,金融危机蔓延和延续的速度有所放缓,使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欧美国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可以依据1999年的Horn以及Nordstorm的研究,一个国家遭遇商贸摩擦的可能性能够成比例于这个国家的商贸伙伴,以及出口产品的分散性。那么我国出现“好诉”现象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利益,我国也为经济全球化做了很多贡献,在国际市场上,“制造创造”的产品猛烈带动了全球的廉价服务,也带动了很多商品的发展,我国不应该受到歧视以及不公对待。所以,我国应该向争端解决机制求助,它是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关键和中心,能够有助于科学的化解在商贸中产生的摩擦,对于其他国家中出现的商贸保护主义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制,以保证我国对外商贸持续、有序、平稳的发展。
1.宋丹阳.从金融市场发展与国际分工新视角解析世界经济失衡问题[J].商业时代,2014.2(5)
2.任志成.全球性人口转型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5)
3.于春海.我国制造业增长的外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J].国际贸易,2014(2)
4.杨继军,张二震.国际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下的中国外贸发展:典型事实、理论反思与政策意涵[J].经济学家,2014(5)
5.谢平,黎东升.谈外商投资企业与我国贸易顺差的动态关系[J].商业时代,2013.11(33)
6.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3)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