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2015-12-29 13:36赵丽炯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郑州45004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关联度服务业

■ 赵丽炯(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郑州 450044)

引言

在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的经济增长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效率和质量,制造业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将业务外包来提高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产业,它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却贯穿于制造企业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2014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指导意见》强调,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文献综述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受到学术界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梁晶晶(2007)等利用我国1997-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技术因素、最终需求因素以及进出口因素等因素作用下的中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长的影响。

代中强(2008)利用长三角16城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纪流河等(2009)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特征。

冯泰文(2009)运用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1999-2006年的面板数据,引入交易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研究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

赵秀丽等(2010)以我国1992-2007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ECM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

黄莉芳(2011)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资料剖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并就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了比较。

张瑾等(2011)和张丁榕(2013)分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静态分析。

姚星等(2012)利用2002年和2007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详细分析了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

蔡经汉(2013)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

楚明钦(2013)以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关系作了历史比较分析。

张东光等(2014)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提出需要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

综上,学者们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他们的研究对于认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理论界较少有从价值链视角下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关系。因此,本文借鉴相关文献,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出发,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河南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提供科学理性的决策依据,同时对于其他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1 2005~2012年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增加值统计数据 单位:亿元

表2 2005~2012年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与制造业数据无量纲化结果

表3 2005~2012年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与制造业的关联系数表

表4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序表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为生产者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环节。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没有统一界定。本研究根据前人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同时借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7)中的部门划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划分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将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为:人才服务(教育)、金融服务(金融业)、科技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流通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中指出,价值链是由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营销、交货、流通、售后等一系列活动构成的链条,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都可以通过价值链表现出来。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活动角度来界定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产品生产的整个价值链过程中将有很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企业之间体现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开始分解。由原来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的活动,被重新整合成整个制造产业的上、中、下游纵向产业链。其中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物料采购等是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产品的制造、生产、加工等为产业链的中游环节;产品的销售、营销策划、物流、售后服务等为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朱培培,2012)。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提供服务的部门开始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随着制造业对外部需求的增加,这些脱离出来的服务部门形成一个个专业的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信息服务等,它们将为制造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具体表现在:在上游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其研发产品所需的科研、专业技术、勘查等科技服务和教育等人才服务,以及满足企业在产品研发、资金周转等方面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在中游阶段,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企业关注的重点是生产流程以及经营运作,此时,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企业提供提升其管理水平的专业咨询、广告等商务服务和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服务;在下游阶段,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制造企业在产品流通环节中对运输、仓储、批发等流通服务的需求。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具有天然的产业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将有助于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价值链结构的优化升级。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由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提出,主要用于定量分析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如果样本数据反映的因素间变化的态势(变化的大小、方向、速度等)基本一致,则认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对数据要求低、操作简便、计算量小。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参数数列X0和比较数列Xi:

2.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均值法和初值法两种,其计算公式为:

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4.计算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关联度ri。

关联度ri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ri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

(二)数据资料来源

根据前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本文选取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作为比较数列,制造业的增加值为参考数列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的时间段为2005-2012年,数据均来自于2006-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参见表1。

(三)实证分析

第一步:对所选取的2005-2012年的相关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初值法处理,对表1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公式(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其中ρ取值0.5,△(max)=2.331,△(min)=0。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第三步:根据关联系数取平均值求得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与制造业的关联度。由公式(4)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四)结论

1.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由表4可知,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均大于0.65,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关系较强。

2.在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中,人才服务即教育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最为显著,灰色关联度为0.897,其次是商务服务,灰色关联度为0.839,而同样代表新兴生产性服务部门的金融服务却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最低,灰色关联度为0.687,说明河南省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均,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金融业发展不足,使其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降低,这与河南省制造业结构低端化有关。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等专业化较强的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较小,处于中间层次,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95、0.757、0.734,说明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仍以规模经济为主,专业化程度低。

3.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在制造业上中下游三个阶段,处于上游和中游阶段的生产性服务业(即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下游阶段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服务)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则较小。这说明,相对于传统的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更能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

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河南省政府要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制定鼓励产业联动融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坚决清除不利于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法规,以制度来规范产业联动融合;另一方面,构建集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综合信息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在政策、资金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二者联动优化发展。

(二)深化和完善金融业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在前文分析中,可以发现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因此,为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首先推进金融业务和模式创新,要结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要求,根据河南省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特点,细分市场客户,促进信贷资源流向制造行业,同时,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多种融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债券、金融租赁等。其次,进一步完善河南省金融市场。借助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功能,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承兑等业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公司理财、融资、托管等服务(牛海霞,2014)。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储备人才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河南省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储备中,一方面要完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积极探索由河南省政府、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构建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增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紧缺的专业,实行校企业合作和“订单”式人才教育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河南省政府可以借鉴外省经验,如北京实行“一业一策”的人才引进政策,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不同,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差别化引进;探索以发放股票期权、激励期权、技术参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以留住高素质人才,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其联动发展的深化

通过加强价值链间的联系,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鼓励制造企业将不具竞争优势的服务环节进行外包,以提高生产性服务需求;同时,生产性服务企业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服务供给,从不同层面鼓励生产性服务向制造业的渗透和延伸,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1.梁晶晶,黄繁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长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5)

2.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4)

3.纪流河,马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商业时代,2009(13)

4.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5.赵秀丽,张成,唐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10(9)

6.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1(1)

7.张瑾,陈丽珍,陈海波.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3)

8.张丁榕.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2)

9.姚星,唐粼,林昆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

10.蔡经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

11.楚明钦.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3.5(3)

12.张东光,张文政,张源.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4.2(1)

13.朱培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关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6.

14.牛海霞.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生产性关联度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水质评价分析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基于灰关联度的锂电池组SOH评价方法研究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公交线网模糊评价
广义区间灰数关联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