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
(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40)
财务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和难题。一次次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促使企业管理者要像对待管理成功一样重视管理失败,尤其是财务失败。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较有影响的财务预警方法已经有十几种之多。从经济动力学的角度,运用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两种基本力量为主要分析对象的财务危机预警框架和面向未来的敏感性分析方法,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框架,可以把现有框架未予考虑的大量相关信息纳入进来,从而减少伪危机和伪健康现象,增强财务危机预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财务危机是预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的出发点,有较多研究者认为财务危机包括比较轻微的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和极为严重的破产之间的整个过程。彭韶兵和邢精平(2005)认为,这一看法会模糊财务危机的严重性,不便于企业管理中区别对待。他们提出了两阶段划分法,将轻微的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大规模重组这一过程视为财务困境阶段,将大规模重组到企业破产这一过程视为财务危机阶段。这种划分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仍然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行为外生假设基础之上的。
目前已有很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有很大影响,所以不应将其视为局外人、救火队,而应将这一重要因素内化于财务危机预警框架内。因此,我们将财务危机定义为在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前提下,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之后所形成的企业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这一定义与以往的定义相比,有两个重要的不同。一是嵌入了利益相关者行为,二是突出了财务危机的驱动因素。这为从原因而非表现出发研究财务危机奠定了基础。
影响企业财务危机的两种力量有三个基本来源:一是企业自身,如企业规模、公司治理状况等;二是利益相关者,如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供应商和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等;三是其他来源,如天时地利、不可抗力等。下面以大股东、债权人和政府为例,分析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影响。
大股东是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进入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Johnson eta.l(2000)与Friedman eta.l(2003)分别提出了掏空和支持的概念,用以反映大股东对待上市公司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两种行为在我国都明显存在。在公司改制时,大股东常常慷慨解囊,将大量优质资产输血到股份公司。在公司上市后,配股、增发、或保牌需要也使大股东产生了支持动机。大股东的支持可以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提高其偿债能力。这是正面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国资委对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上市公司大规模注资等情况即属此例。此外,还有一些大股东在企业上市后,便不择手段,以劣换优,或长期占用募集资金,或恶意转移优质资产,或将上市公司变为巨额担保者,把经营风险和担保风险统统转嫁给上市公司,最终令上市公司业绩迅速变脸,沦为丧失盈利能力的空壳。
债权人是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不同国家债权人与企业的关系不同,其行为表现亦有差异,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同的财务影响。以银行为例,美国银行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当企业财务状况好时,银行会主动提供贷款;反之,当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时,银行则要求企业清偿债务,甚至可能要求企业破产还债。也就是说,美国债权人的作用是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在日本,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稳固、密切的关系,许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在企业出现暂时困难时,一般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在我国,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与银行的关系不一样。一般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更易得到银行的支持,即使在企业遇到暂时困难时也是如此,而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则受到明显的信贷歧视。
政府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其制定的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会显性地对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财务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除增减资本、资产处置等行为外,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隐性合约(国有企业为政府分担公共职能,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和特权,包括信贷优惠)以及其对该类企业债务隐性担保责任的存在,无疑都会对该类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尽管不同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财务的路径不一样,但影响方向一般都是两个:一是正面的、使企业远离财务危机的影响;二是负面的、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影响。在预测一家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时,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是否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会对同一企业同一时点的财务状况作出不同判断。
利益相关者行为与伪危机、伪健康这里假设三种简单情况。一是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没有影响;二是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都是正面的;三是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都是负面的。这种由于没有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而被误分类为财务危机状态的情况叫做伪危机。在第三种假设下,嵌入利益相关行为后,部分原来被判断为财务健康企业的财务状况要被重新分类,即由财务健康状态变为财务危机状态。笔者把这种由于没有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而被误分类为财务健康状态的情况叫做伪健康。在现实世界中,第一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最可能的情况是既存在着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有正面影响的情况,又存在着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有负面影响的情况。由于不同企业受这两种影响程度的不同,从而不同程度地存在伪危机和伪健康现象。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可以消除现有预警分析框架下产生的大量伪危机现象和伪健康现象,提高预警信号的可靠性。
为了克服目前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必须从根本上突破现有研究框架。吴星泽(2010)分析了财务危机发生机理,指出是否发生危机,一般都是在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两种基本力量即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和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的对比决定的。我们可以依此发展一种新的财务预警分析框架,这个框架以重新定义的财务危机概念为核心,以财务危机的驱动因素,即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和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敏感性分析为辅助分析工具。新的框架不仅可以涵盖现有框架中纳入的信息,还可以容易地纳入利益相关者行为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
根据新的定义,财务危机指的是在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前提下,权衡两种力量,即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与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之后所形成的企业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一般表现为市场持续萎缩、投资失败、治理混乱、银行逼债等;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一般表现为企业盈利、股东注资、政府免税、债权人支持等。为了预测企业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我们要尽可能通过对企业自身及利益相关者等内外部原因的分析,识别并对比两种力量。
在新的框架中并不排斥现有财务危机预警框架下形成的各种计量模型(如LPM模型、logistic模型等)的建模方法。新框架与现有框架在建模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自变量的选择。这种选择不再仅依赖数据的相关关系,而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后,选择与动力学过程相关的变量。由于是从经济动力过程出发进行分析,同时嵌入了利益相关者行为,所以在新的框架中自变量不再以财务指标为主,而是以代表两种力量的变量为主,财务指标地位相对下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些代表两种力量的变量会以财务指标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如订单减少引起销售额的变化,政府出口退税率提高引起出口企业现金流量的增加等等,因此,代表两种力量的变量与财务指标变量间并不完全互斥。
由于我们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预警,所以我们要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对两种力量在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期,同时对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比如,对于一家拥有较多可销售权益证券的企业,我们可以假定权益证券的市场价格发生5%的变化,看其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然后再看10%、20%,的变化的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提高模型的预警能力。
本文结合现代经济所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从经济动力学的角度,提出了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两种基本力量为主要分析对象的财务危机预警框架和面向未来的敏感性分析方法。在新框架下,现有预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从理论上讲,新框架可以把现有框架未予考虑的大量相关信息纳入进来,从而减少伪危机和伪健康现象,增强财务危机预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由于新框架引入了利益相关者行为,可能会使模型复杂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但这种挑战非常值得,因为它使我们更加接近预警的现实。
[1] 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2).
[2] 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4] 吴星泽.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J].当代财经,2010(4).
[5] D.B.Deakin..A DiscriminantAnalysis ofPredic-tors of Business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