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伟,葛遵峰
(黑龙江大学a.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b.创业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所形成的特有现象。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随着视野的开阔、经验和资本的积累,“返乡创业”也成为他们一种经济行为选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农民工精英群体在经历数年打工生活后返乡创业,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进入高潮期。农民工返乡创业势必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力军,探究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的发生机制,对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农民工群体的意义不局限在经济层面(如收入的提高),更体现在现代意识的生成方面。工业化、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现代人生成的过程,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农耕生活自然关系对人的创造性的束缚,使农民工体验到充满竞争和富于主体性、创造性的现代文明价值和生活方式。进城农民工不断接受现代社会的洗礼,增长了见识,他们从实际工作生活中领悟到祖辈习以为常的传统生存方式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从而产生拥抱工业文明条件下自由自觉、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的现代意识。
对于进程农民工而言,无论是通过积极打工向上流动,或者从事自主的创业经营活动,都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进入主流社会,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可选路径。在打工还是创业的选择中,打工活动构成创业选择的“机会成本”,打工的不稳定性成为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路径的关键激发因素。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最初的参照系是处于农村的农民,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满意度也较高;随着外出时间的延长和现代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参照群体也逐渐由农民转移为城市居民,开始对两者的地位产生不公平感。
首先,在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宏观背景下,农民工群体在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中都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不仅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而且在其他方面存在更深层次的差别,享受不公平的就业政策、社会权利、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子女教育机会,在城市生活成本高,又缺乏归属感。
其次,他们在城市产业中体验着低端分工劳动的艰辛,同时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教育文凭证书和城市社会关系网络,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亦非常有限。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停产、倒闭和产业的中西部转移,也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
再次,更为尴尬的是,就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言,一般需要体力进行支撑,而体力和青春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自然也就难以承担在城市中劳动的负荷量。这和城市中的知识劳动者不同,知识劳动者随年龄增长,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更有优势。靠体力打工的未来出路成为农民工的焦虑来源。
以上诸种因素同时激励着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突破各种结构和制度性障碍。在各种可能的路径中,创业作为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领域,似乎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创业是获取稳定的生活际遇、经济效益和体面生活的最好方式。在就业难的现实中,创业不仅是保持尊严、避免贫困的最好选择,而且也是借此进入主流社会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总之,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打工孵化出创业,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即接受了现代意识的洗礼,又承受着城市打工生涯不确定的无奈。创业行为是农民工应对压力和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因而农民工“打工的理性经济行动”也因此转向了“创业的理性经济行动”。
创业经营活动本身充满不确定性,正因此“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成了经济活动的首要工作和企业家的职能。创业者的收益由于是总收益扣除各生产资源报酬后的剩余收益,是一种市场的“间接定价”,因此创业即可能创造超额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意味着承担风险。
因为个体的决策和判断能力是有区别的,会影响到他们创业的自信度和冒险意愿。从这一原理出发可以推断:1.农民工作为潜在的创业群体,虽然留在城市创业是理想的选择,但由于受教育年限、工作见识和社会资本所限,相较同样在城市创业的城市人才在机会识别和管理能力上处于相对的弱势。但由于在打工中积累了工作经验和资金,返乡创业相对当地农民而言反而具有个人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从而返乡创业比城市创业具备了更大的成功可能性,激励着农民工创业者选择返乡创业。实证研究证明了返乡创业是农民工创业的主流选择。2.创业者所具有的资源禀赋是创业决策和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返乡农民工在城市中积累的打工经验和自身的教育水平都会影响创业选择。由于创业市场门槛日益增高,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因缺乏一定的知识和市场意识,很难通过创业的形式进入市场。而相比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以初高中为主,平均高于一代农民,更注重物质和精神追求,因此创业意愿也更为强烈。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虽然农民工群体具备了现代性的追求,但受制于二元经济体制,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在资源和能力禀赋上并不具有优势,由于自身资源的不足又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外部资源与融资,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方式选择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资源和能力约束使许多创业者更注重能做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创业者具有显著的手段导向理性(Sarasvthy,2011.)。手段导向理性是与目标导向理性相对的一种理性逻辑。如果一个创业者采用目标导向逻辑,他会先确定目标,然后调动资源去达成目标;如果秉承手段导向理性,他会掂量手头资源能做什么,然后从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好的结果去实施。手段导向理性可以理解为在创业资源的使用上具有较强的拼凑性。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具有改善自身和家庭生计的强烈动机,又普遍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创业,所以,他们对创业资源的整合利用普遍带有较强的手段导向理性。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手段导向理性在资源利用上体现为:1.自有人力资源运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领域存在“路径依赖”关系,打工习得的技能成为创业之本,行业选择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美发店、电器修理店和饭店)、小型加工业和建筑建材行业等领域。2.自有社会资源的运用。农民工返乡创业依托的依然是传统的社会资源,具有典型的家族型、地方性和传统型等特征。返乡创业中的亲缘、血缘、地缘、学缘以及相似的文化背景使他们较容易继续或者重新建立与本乡土的亲友和熟人的关系,这些关系会给与创业者多方支持,如资金、人力和情感等。3.自有财务资源的运用。受到融资难限制,创业资金主要方式是自有资金和向亲友借款。
具有较高手段导向理性的返乡创业者会在资源整合和利用过程中做得更好。原因在于:第一,具有较高手段导向理性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会更加慎重地考虑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损失,从而将资源整合风向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获得长期的稳定收益。第二,他们更多地放弃不擅长的市场预测,转而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对现有资源的排列组合上,因此会更加注重跟踪周围不断出现的尤其是政府提供的资源和机会,然后对这些资源和机会加以巧妙利用,为自己带来价值。
输出地政府创业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手段导向理性特点,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政策扶持作用加强对创业的引导与服务,增强农民工创业的能力和资源,从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升级,实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应积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激励创业,引导方向,降低创业交易成本,培育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在政府土地出让费、电费、水费及财政税费征收上给与优惠,为产品提供分销渠道;其次,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该大力宣传创业文化,尤其宣传那些在政府优惠政策引导下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典型事迹,为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次,要积极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利用各种媒体强化信息引导,也要避免农民工创业在手段导向理性下集中于产业链末端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将市场需求、资源、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等信息提供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通过弥补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自有人力资本的不足,是培养创业者成功创业和有效决策的关键举措。政府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尊重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在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力上给与大力培训。当地村委或社区应该定期聘请专家和创业典型进行讲座,使返乡创业者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交流学习。通过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自有资金不足和融资难问题的有利保障。首先,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最好能够设立专项农民工创业“种子基金”,量身定制开发特色小额信贷产品。其次,鼓励各级政府搭建担保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引导社会投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最后,建立适用农民工创业特点的评级授信制度。尽快完善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将农民工个人信用管理,作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依据,积极为其提供金融支持。
[1]唐有财.从打工到创业:农民工创业的发生学研究[J].人文杂志,2013(8).
[2]江立华,陈文超.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实践与追求[J].社会科学研究,2011(3).
[3]奈 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陈文超,陈 雯,江立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2).
[5]Sarasvathy,S.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 eview,2001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