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彬强,李 敏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新蔡县孙召中学,河南 驻马店 463514)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唐彬强1,2,李 敏2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新蔡县孙召中学,河南 驻马店 46351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信息化教育的核心,教师和学生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资源;数字教育资源;网络教育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进行信息化、网络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体制不顺,管理缺失
在教育资源建设上,教育管理部门有关政策缺失,具体措施协调引导不够,是导致企业、事业单位彼此之间恶性竞争的重要因素。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和市场的不健康竞争,不利于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也限制了教育资源公司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资金投入总体不足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硬件投资占比达80%,而教育软件资源投资相对较少。由于长期重视硬件建设,忽视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投资远远不够,政府投资比例仍然较低,严重制约教育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1.3标准不统一,整合共享困难
新课程要求课程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多元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但目前很多数字教育资源在内容同步、教学理念和呈现方式上与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并不一致,教育资源不匹配,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整合共享困难,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4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总体缺乏
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目前的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实际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很少。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和新学科的教育资源尤其匮乏。低水平教育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间接造成了高质量资源缺少的现状。
1.5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不同人群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学生希望得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而教师想得到与备课有关的教学资源,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对象多数在同一层次,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而且绝大多数的教育资源建设,在内容上只为教师教学服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太多考虑和支持。
2.1建立统一领导管理机制
国家教育部门应设立教育资源建设指导组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审查组,建立教育资源的评估、认证和监督系统,对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在现有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下深入研究,了解现状,把握教育资源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集中整合专家、学校、企业力量,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2.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金
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和初期运作的投入规模和强度较大,在目前教育机构经费偏紧的情况下,政府应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大学、中小学以及企业等,采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方式将他们联合在一起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实行“谁投入、谁开发、谁受益”的方式,以企业为主体,调动各投资方的积极性,积极筹集资金,增加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2.3统一标准,高度融合
教育资源建设应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推进开发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融合度高的教育资源,体现应用特色、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实现教育资源内容多元化,符合新课程标准。多角度定位教育资源,便于师生检阅。提升教育资源更新速度,跟上新课改发展步伐。
2.4多渠道开发建设
对当前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包括移植、重建,以呈现新的形式。注重自主创作,将教师的优秀教案课件和学生的优秀作品发布到网上,供大家观摩与学习。购买成熟的商业资源库,丰富网络教育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全方位接触各种媒体和互联网的开放性公共教育资源。
2.5满足多元化需求
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教育资源需求,不同的知识模块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形式。有包含图文并茂的科学知识的静态教育资源,有解答疑惑的网上优秀的教师资源,有探索经验、智能互动的教育资源,有解决问题、寓教于嬉的教育资源,有在教和学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形式。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形式建设,满足多元化的教育资源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2]孙宁,卢春艳,孙晨.关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3]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88
G434
A
1673-0194(2015)08-0243-01
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