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反而安全
□ 杨 照
戴高乐当法国总统时,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抱怨:“谁有办法统治一个可以搞出246种奶酪的国家呢?”
法国会有那么多种奶酪,道理很简单。因为法国的奶酪保留了高度手工业特质,小型生产是主流。再者,法国奶酪绝大部分是以传统方式制造。生乳长了细菌进行了种种化学变化,形成奶酪,这是奶酪最基本的原理。想想看,空气里有多少种不同细菌,影响细菌和生乳产生作用的变量有多少,怎么可能算得清楚最后形成的奶酪有多少种呢?
法国人管不住自己的奶酪,看在美国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联邦食品药物局就严格规定,所有的市场上贩卖的牛奶,都必须经过高温杀菌的程序。这使得美国人不可能吃到黏黏糊糊、稠嗒嗒的生奶酪,也排除了向法国、荷兰等地产品的进口机会。几十年下来,许多美国人以为奶酪就只有那么几种。后来,直到他们去了欧洲,到巴黎、罗马、阿姆斯特丹,吃到了人家的奶酪。一个吃惯美国奶酪的美国人,在巴黎餐馆留下赞叹:“我以前吃的只是奶酪,今天在这里吃到的,是卡拉斯的咏叹调。”
事实上,美国也有一个口耳相传的地下奶酪管道,有人用不合规定的方式做“另类奶酪”,偷偷卖给餐厅跟美食饕客。1985年,南加州出现了共有29人受害的生乳奶酪中毒事件,构成轰动丑闻,让许多美国人“闻生乳色变”。然而,在报道生乳奶酪事件时,媒体都忘了提一件重要事实:从1948年以来,美国曾发生过六次大规模的奶酪中毒事件,其中只有一次起因于生乳奶酪,另外五次惹祸的是消毒过的牛奶制造的奶酪。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人愈来愈讲究自然生机饮食,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相信,生乳制造的奶酪,会比消毒牛奶做的来得安全。关键就在于:生乳形成的是一个多元环境,保证了每一种细菌、每一个元素都在拥挤的自然情况下被中和缓解。
小小的奶酪,其实牵涉到一个社会如何看待“安全”议题。我们要的“安全”,是一个看似单纯、却暗藏隐患的环境;还是多元发展、互相牵制、充满活力、致力于解决问题的环境呢?在我看来,有时候,其中的道理与戴高乐抱怨法国社会多元到无法以同一套程序来治理,但它却能生产出妙不可言的奶酪异曲同工。
(摘自《廉政瞭望》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