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鹏 刘树勇
为什么要把原子弹投掷到日本?
□ 王洪鹏 刘树勇
1944年9月,罗斯福总统向丘吉尔首相递交了一份备忘录。美国人写道:“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我们制成的‘炸弹’未来也许可以用于对日作战。要警告日本,要把这样的‘轰炸’持续下去,直到日本投降为止。”这里的“炸弹”就是原子弹。美英约定,要保守秘密,不能将这样的秘密透露给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同盟国中,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先后启动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在法西斯轴心国中,德国和日本都曾组织力量试图研制出原子弹,但却一直未能成功。回望战后的70年,人们对原子弹造成的后果一直存在争论,甚至影响到核能的和平利用。
为什么要将原子弹投向日本,而不是德国呢?这是由于,不管是从对原子弹的认识还是从技术水平上看,德国都是远高于日本的。美国人担心,如果原子弹未能炸响,德国人很快就能搞清楚原子弹的奥秘;对日本人来说,则不必有此担心。再加上欧洲战事中盟军的进展较为顺利,纳粹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胜败已经没有悬念。美国人估计,原子弹的试爆应该在1945年8月,所以,只得将德国从原子弹轰炸的目标中抹去。美国人制定新的突袭计划,则集中在了日本列岛之上。
1945年,美军曾打算在日本实施大规模的登陆作战。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专业人士估计了美军的伤亡人数,大约战死者要达到4万人,受伤者15万人。这种登陆作战的方式对美国来说代价过大。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正是基于此才决定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美国人相信,可以用原子弹摧毁日本好战分子的意志,打击军国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突发脑溢血去世,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他同样认为,使用原子弹是充分必要的。杜鲁门再次做出了用原子弹突袭日本的决定,他还命令成立以陆军部长史汀生为主席的研究原子政策的咨询委员会。在首次会议上,诸位委员建议,原子弹轰击的目标应是军事设施及人口较多的城市。不过,也有人主张采用别的方式,例如在攻击之前,应该向日本发出警告;在投掷到大城市之前,应该先在无人的荒野地区显示一下原子弹的威力。这些建议最后还是被拒绝了。因为如果先扔到无人地区,日本人仍然不投降,那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如果提前提出警告,会使日军有所准备,使美军的轰炸机遭到更多的拦截,无端地增加了投弹的难度和风险。
在当时的美军中,海军主张对日封锁,陆军准备登陆后对日进行大规模的作战,陆军航空兵则主张对日实施大规模的轰炸,一些科学家主张对某些城市使用原子弹,以摧毁日本人的意志。最终为什么选择了投掷原子弹呢?因为投掷原子弹除了可以打击日军的气焰之外,还可以通过原子弹的威力震慑苏联。
在做出具体决定之前,杜鲁门听取了丘吉尔的意见。丘吉尔指出,一两次这样的袭击将会彻底终止战争,而且会使日本解除“武士道精神”,日本天皇也会就着这个“台阶”提出投降。
1945年7月4日(此时还没有进行原子弹的试爆),美英签署了一项协议,内容便是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其实,在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上,美国的态度是较为急迫的。因为日本政府有意向与苏联谈判,以寻找到和平的途径。当时,日本人尚不清楚苏联已经与美国、英国和中国达成协议,向日本出兵,甚至要到日本本土作战。
对于日本,美国胜券在握,根本不给日本提出和谈的机会,除非是无条件投降。战后的解密文件显示,早在1943年5月5日,美国人就有意向将原子弹投掷在日本本土。
在二战末期,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情绪更加疯狂。最典型的便是“神风”飞行队,他们以自杀式的攻击表明其“武士道精神”。珍珠港之仇还未报完,“神风”又激起新的仇恨,这更激发了美国想要狠狠教训日本的复仇情绪。
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7月17日,美国、英国和苏联在波茨坦开会,讨论战后面临的诸多问题。7月23日,陆军部长史汀生飞到波茨坦,向杜鲁门总统汇报原子弹试爆的情况,并向总统报告,原子弹“小男孩”将于8月1日完成,“胖子”将于8月6日完成。
接到报告后,杜鲁门通告了英国首相,并告诉丘吉尔他将把此消息告诉斯大林。丘吉尔刚开始不同意,后来,他还是同意了杜鲁门的决定。杜鲁门听说斯大林的神经是“最坚硬”的,这一次,可以用原子弹试爆的消息来刺激一下斯大林。7月24日,斯大林正在与翻译一起闲聊,杜鲁门装成漫不经心的样子,告诉斯大林,美国研制的“一种毁灭力量极不寻常的武器”试验成功。杜鲁门刻意回避了“原子弹”这个字眼。
令杜鲁门和丘吉尔惊讶的是,斯大林并没有感到惊奇,并回答杜鲁门可以“好好地运用它来对付日本人”。这个令人震撼的消息未使斯大林惊奇,并非是斯大林的神经有多么的“坚硬”,而是苏联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研制原子弹了,只是由于与德国作战,放缓了研制原子弹的步伐。
就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美国参谋总长向陆军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波茨将军下达“秘密命令”,指示他开始组织投掷原子弹的工作。
1945年7月29日,陆军战略空军司令斯波茨少将在关岛召集会议,传达参谋总长的命令。8月2日,军械专家在提尼安岛组装原子弹;8月5日下午,保罗·蒂贝茨上校带领机组成员把原子弹装载到一架名为“埃诺拉·盖伊”的B-29型轰炸机上。晚上,蒂贝茨上校宣布他们明天要执行的任务——将这枚原子弹投掷到日本的广岛。
从外形上来看,这枚原子弹与普通炸弹没有什么区别,它被杜鲁门命名为“赫尔达”,代号为“小男孩”。这枚原子弹重达4吨,直径约为70厘米,长约3米。除了“埃诺拉·盖伊”,还有两架B-29轰炸机执行辅助的任务,其中一架名为“伟大艺师”的飞机上有一名核物理学家,名叫哈罗德·阿格纽。还有一架编号为“91”的B-29轰炸机,机上有一位名叫拉里·约翰斯顿的物理学家,他带着摄影机和照相机,用16亳米的彩色胶卷拍摄原子弹轰炸后的现场。
执行投掷原子弹的机组成员
在“埃诺拉·盖伊”飞临广岛之前,有3架气象侦察机分别飞临到广岛、长崎和小仓,以了解当地的气象情况,提前为轰炸机获得必要的气象资料。大概到7点多,气象侦察机飞临广岛,发现这里非常晴朗,并建议对此实施轰炸。8点多,3架B-29轰炸机飞临广岛。
在“埃诺拉·盖伊”起飞后不久,对原子弹的最后装配也完成了,几小时后,原子弹的保险器被取下来,并接通电路。由于要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城市,大家的心情非常紧张。飞机飞行了2000多千米,到达了广岛上空。按照制定的计划,飞机仅仅晚到了30秒。
不知何故,当时广岛并未拉响警报,日本人以为飞临广岛的飞机是在演习,有些人还向“埃诺拉·盖伊”招手。“埃诺拉·盖伊”在广岛仔细地寻找目标——相生桥(广岛的市中心)。当瞄准完毕之后,炸弹就被投下。“小男孩”随着一个降落伞从空中向下落去,到达600多米的空中就爆炸了。在爆炸之前,“伟大艺师”也打开舱门,投出了3个包裹。一会儿,它们的降落伞也被打开。降落伞吊着探测仪器和发报机,可以将探测数据发回来。
当原子弹爆炸后,飞行人员戴着护目镜,仍然可以看到紫白色的闪光。“埃诺拉·盖伊”剧烈地摇动了一下。蒂贝茨以为是中弹了,不过飞机还能飞行,一会儿飞机再次震动,才知道这是原子弹的威力。他们从窗户中看到,广岛市的一切都被毁灭了,建筑倒塌了,工厂、学校和商店都消失了。
蒂贝茨命令报务员用明码发报:已经成功地轰炸了广岛,并且目测效果良好。“伟大艺师”上的帕桑斯则用密码发报,大意是:从目测的结果看,轰炸的效果比“三位一体”(指在此前国内的核试验)还要好。蒂贝茨非常得意,他抽起烟斗,并说道:“我想,战争就要结束了。”
原子弹在投掷时,偏差大约240米,爆炸当量约为1.4万吨梯恩梯炸药。当3架飞机回到提尼安岛时,所有高级官员都到机场来欢迎这些英雄。当蒂贝茨走下飞机时,斯波茨将军为他挂上了一枚杰出飞行十字奖章。后来,所有参与此次投弹的一线人员都得到了空军授予的勋章。
原子弹轰炸造成数以万计平民伤亡,因此,美国这项战争决策后来遭到人们质疑;蒂贝茨也因此数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他每次都坚定表示,他无悔于当时的行动。
“当我接到这项任务(原子弹轰炸),我就知道这事容易触动人们的感情。”蒂贝茨2005年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这些人也有感情,但你得把这些情感置于一个大背景中。我知道那会造成很多人死亡,但为尽快结束杀戮,这(轰炸)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事。这个想法成为我的动力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70年了,在战争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如纳粹迫害犹太人、南京大屠杀、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考文垂大轰炸和重庆大轰炸……这些事件无不体现着法西斯的罪恶。遗憾的是,这次原子弹轰炸也被视为战后“冷战”的信号,从此开启了全新的核武器时代。
(摘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