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所企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以药学专业为例

2015-01-02 06:47张国升刘金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实验室

卫 强,张国升,刘金旗

(安徽新华学院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我国高校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1].与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本科人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能力,需要有更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较快地适应岗位需求[2].应用型大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努力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选择[3].

高校、研究所和企业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子系统,三方都期望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研究所和企业希望与高校合作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高校希望通合作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校所企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捷径,但必须解决当前合作培养的突出问题,拟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培养目标.

1 当前校所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培养观念问题

我国许多地方院校由于刚刚组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不清,尚存在“重学科知识体系、轻实践应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学生也存在“重认知、轻实践”的观念[4].

1.2 师资队伍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正实现需要大批具有行业经验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新招聘的教师多为研究型大学毕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认识不清,大量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3 校企合作机制问题

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基础理论教学、科学试验、学术研讨等,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培养实践能力、分析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显然,仅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由校企合作持续地、相互协调地进行培养[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要求,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机制尚未形成,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原因之一.

2 校所企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

以药学专业为例,药学是揭示药物与人体或药物与各种病原生物体相互作用于规律的科学,研究药物的来源、成分、性状、作用机制、用途、分析鉴定、加工生产、经营、使用与管理的一门科学.因此,其学科领域包含众多实践,如我院安排有专业课程见习、企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学校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技能的重要场所,这类实践具有重复性、验证性和结果可预知性;研究所是培养学生药物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重要场所,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企业是培养学生中试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法的重要场所.校所企三者能形成系统化培养格局,协调培养体制和机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我院在2001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摸索,初步形成了“四区一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和举措,如图1所示.

2.1 校所企合作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校所企一体化合作模式实践创新体系

2.1.1 培训教育、实验设计创新启蒙区

培训教育项目策划与设计实验研究启蒙区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开展实验设计为特色,将与企业合作进行的初步药物创新作为基本任务.同时,对基地教育、培训、创新进行整体规划.具有启蒙区作用.该区以我院药学院实验室为培养场所,拥有17个专业实验室,面积1940m2,仪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现有药用基础化学综合实验室、药剂学实验室、药物质量控制实验室、医药学基础实验室、药物制备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同时,我院建成化学原料药中试实验室、天然药物原料药中试提实验室,药物制剂等中试实验室,购置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设备、中试反应釜、自动颗粒包装机、包衣机、微波萃取器、制备型液相色谱仪等仪器,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构筑中试实验实训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另外,还建成中药数字化标本实验室,实现了中药数字化识别和自主识别功能.建成模拟与仿真实验室,购买或制作模拟与仿真实验课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实验教师队伍均具有行业工作经历,有执业药师8人,已编写应用型实验教材近10部.

2.1.2 创新产品研发和放大区

以启蒙区的实验设计、教学设想为基础,从事超低温、手性拆分、高压氢化、不对称和合成等,体验化学药物、有机中间体合成工艺.对学生教育、药物创新进行平台建设,重点以初步的中试实验为实验训练科目,以中试创新为培养特色,进行产品的中试的教育、药物创新.如我院依托合肥联创药物化学公司的药物研发平台优势,以小型设备和20L-50L反应釜为支撑,进行创新产品研发和放大实习实践.

2.1.3 创新项目研发中试孵化区

以中试孵化区的研究、创新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对药物合成、产品中试教学模式进行深化,对中试产品进行产业化转化,实现产品的中试放大.如我院依托安徽金太阳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拥有大型中试设备,实现产业化的平台优势,进行合作办学.

2.1.4 药物剂型制备区

以药物合成、产品中试放大区成果为基础,将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干混悬剂、混悬剂、散剂),液体制剂(糖浆、口服液、合剂、口服液、口服乳剂)、原料药制备车间做为实践平台,进一步深化制剂制备教学体验,对中试产品进行制剂生产,实现产品制备和实践教育的双重体验.如我院依托合肥今越制药有限公司在制剂中的生产设备和制剂管理的优势,作为药物剂型制备的实践场所.

2.1.5 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管理中心

以校企双方的核心管理人员为基本组成,成立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实现对培训教育项目策划与设计实验研究启蒙区、中试孵化区、药物合成、产品中试放大区和制剂制备区的统筹管理,制订中心的运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制订实习实践和创新质量评价体系,评估基地示范效应、推广应用可行性及措施.

以四区一中心启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基本建设,实现实践教育由浅入深,让学生体验药物研发、中试、生产的全过程,同时构建教育、创新一体化新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

2.2 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依托校企双方良好的合作基础,药学院与三家企业联合成立已经成立专业实践指导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和沟通,协调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另外,为了开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药学院先后与三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举行挂牌仪式,针对生产、研发、销售岗位等特点分别签署具有约束性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大纲》,明确岗位要求.

在提出满足常规实习要求的条款外,对学生的创新性提出了如下要求:(1)成立创新实践小组,由3-5人组成,集学习、实习、创新为一体,由企业和学校教师进行双导师辅导.(2)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小组要完成一份企业研发、生产、中试状况调研报告,了解企业人员组成、管理架构、工艺路线、产品销售和核心竞争力.(3)根据实践内容,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小组完成1-2项产品的研发、中试或生产工艺改进设想,有创新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4)根据创新实践成果,撰写一份申报材料参与校级或省级挑战杯比赛.

在教师的指导下,累计派驻500名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学生参与发表论文近50篇,获得省级挑战杯三等奖5次,申请发明专利15项.部分学生提出的工艺改进、产品研发设想受到企业的采纳,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结语

实践和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1].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更看重的是创造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和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呼声也日渐兴起,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接触行业一线、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的平台,实现零距离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校所企合作的目的是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改革基地实践创新模式为内容,使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通过校所企一体化体制构造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实现校企双方人、才、物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配置,将教育教学、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融入实践教学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校企双赢.我院通过对药学专业实践成果的凝练,按照药品制备的总体规律,构建“培训教育、实验设计创新启蒙区、创新产品研发和放大区、创新项目研发中试孵化区、药物剂型制备区、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管理中心”校所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实现由小试、中试到生产,由模仿、设计到创造的创造力提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1.

〔2〕高燕,刘永俊,常晋义.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12):42-45.

〔3〕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7.

〔4〕何万国,何华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30-133.

〔5〕王培根.产学研合作教育[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92,95-96.

〔6〕于芳.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示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实验室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