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干诊科,沈阳 110002;2.沈阳军区总医院北陵临床部,沈阳 110031)
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分析
Analysison EffectofTimely Incentive Nursing Applied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with CerebralInfarction
邹丹1,张红军2
(1.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干诊科,沈阳 110002;2.沈阳军区总医院北陵临床部,沈阳 110031)
将我院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时效性激励原则。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护理显效率、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认为时效性激励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时效性激励;脑梗死;早期康复;效果分析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易发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死亡率较高。临床上60%~70%的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等功能障碍,除了采用药物、针灸等综合措施外,早期康复锻炼至关重要[1]。时效性激励是指把握激励的有效时机,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向预定目标奋斗。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有效的康复锻炼对患者的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非常重要。本研究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将时效性激励理论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锻炼中,旨在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地配合康复锻炼,促进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减少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其患侧肢体力量评估均为低级,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的标准,且经CT、MRI检查确诊。2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男65例,女35例;观察组(100例):男68例,女32例。向观察组患者及家属讲解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的研究方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住院天数及患侧肢体力量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配合物理疗法进行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和锻炼的基础上,从患者入院评估开始应用时效性激励原理,有针对性地使用激励语言,激励患者主动地进行康复锻炼,在康复过程中不断进行强化激励,将患者的康复激情推向高潮,把握住早期康复时机,从而达到有效康复锻炼的目的。
观察组患者建立入院康复档案,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状况、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3]。按照患者个性化的需求制定患者康复目标。与患者及家属共同研究具体康复行为,同时激励患者为实现目标进行自我决策,激励患者产生良好的内在动机。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根据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按照康复计划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鼓励或赞赏性的激励语言贯穿于患者康复过程的始终,观察并记录患者康复锻炼进程并对每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时效性肯定。在康复实施过程中,对康复效果进行时效性评价,采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及时发现不足,及时修订康复锻炼计划。同时,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和康复效果,调整把握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发挥患者内在潜能,激发患者康复锻炼的激情,转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从而达到康复目的。
1.3 评价指标
实施康复护理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力量恢复情况评价[2]。显效:患者肢体肌力由入院时的低级恢复至高级;有效:患者肢体肌力与入院相比有改善;无效:患者肢体肌力与入院时相同,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4]。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可见,康复护理2周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康复护理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发病后及时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能大大减少致死率及致残率的发生,但多数患者对早期康复锻炼顾虑重重,从而错过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机,延迟了康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时效性激励理论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目的正是通过准确把握激励时机,正确实施激励,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康复锻炼,从而降低失用综合征发生的危险,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2周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后,其康复有效率、康复护理显效率、康复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康复护理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脑梗死患者发病初期通过评估患者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准确把握激励时机,正确实施激励语言,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恐惧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能激发患者参与康复锻炼的内在动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时效性激励是一种整体性、个性化、创新性的有效护理激励模式,有效的激励及对患者时效性的肯定可以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系统等多方面达到最佳状态[2],激励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连续性的康复训练,降低病后致残率[3]。时效性激励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借鉴。
[1]王芳,王东芳.脑梗死的整体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0):221.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8-179.
[3]张永靖.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与出院康复指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0):56-57.
[4]刘晓玲.脑梗死老人院外康复的社区化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47-48.
(编辑武玉欣)
R473.74
A
0258-4646(2015)03-0272-02
邹丹(1972-),女,副主任护师,本科.
张红军,E-mail:kejiaokewyf@126.com
2014-10-10
网络出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