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设计与评价模式

2015-01-02 12:36高智林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241008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4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

■ 高智林(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8)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危机时代”出现的全新产物,是世界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产业发展选择,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影响。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7个重点领域和2015年至 2020年的发展目标、相应的配套政策与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对整个经济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主导产业则代表着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发展方向的产业或产业群。

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曾言,“如果你不会评价,你就不会管理”,可见业绩评价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开展业绩评价实际上是一项有效制度安排,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有效保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危机时代出现的全新产物,其代表了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国智造”,其经营发展业绩评价需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吸收借鉴,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绩评价模式和评价体系,通过业绩评价提高企业管理绩效。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变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自1972年以来经过多次修正、调整终于初具规模,仅1983年就有16项评价指标出炉,199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1995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通知,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建立了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10项经营性指标。1997年国家统计局等几个部门对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将6项指标调整增加为7项指标。

1999年财政部等部门颁布了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试图从财务业绩、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3个层次、32项具体指标构成,初步形成了财务业绩指标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财政部等部门又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改)》,首次指出业绩评价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并将32项具体指标调整为28项具体指标。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权重达80%左右),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使企业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容易产生短期经营行为和利润操纵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而言,代表其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传统无形资产无法用财务指标来反映,而企业强大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稳定的客户群体、快速的市场反应、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非财务指标,却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突破原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限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一套定量与定性、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反映企业真实的营运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发展潜力,使得业绩评价的结果更客观。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设计

(一)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标准设计思想

目前,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参考2002年修订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传统的业绩评价,侧重于对财务业绩的评价,过于重视历史信息而具有滞后性,着眼于当前的财务业绩,缺乏解释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蒋小敏,2014)。莫赫曼等(1989)认为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应置身于组织环境中。王蕾、池国华(2015)提出“环境-战略-指标-方法”的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框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而言,应根据经营目标定位、管理理念与业绩评价原则,业绩评价突出以下的特点:一是注重企业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全局性、关联性、社会效应以及依存度的评价。二是对“战略性”和“新兴性”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对外延伸性、可持续增长性、人才资源储备方面的评价。三是将循环经济方面的评价纳入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张蕊,2014)。

构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为起点,以BSC业绩评价体系作为指导性框架,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以EVA 的创造为重要评价依据,充分吸收CE、CSR等现代企业创新型业绩评价系统中的合理部分,考虑设置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评价,并从财务、客户、流程、创新和员工五个维度构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系统原则

1.相关性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应遵循的相关性原则,主要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的评价首先应与“战略性”目标评价相关,而要具有“战略性”特点,所办的产业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产业链之间具有关联性、驱动性,通过规模经济,形成规模协同效应。因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驱动性、路径依赖性等评价相关。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应与“新兴性”相关,新兴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是否对关键核心技术有所创新与突破,发展创新能力、可持续增长性,使得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国家的“先导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因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性、可持续增长性、技术投入比例等评价相关。

2.系统性原则。作为内部评价,业绩评价系统的评价主体和评价课题相对是明确的。因此,业绩评价系统应由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要素组成,是组织管理系统中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池国华,2004)。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设计业绩评价系统时,不仅需要注重要素的整体完整性,而且需要关注系统要素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原则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业绩评价应从各个主要影响因素层面开展系统的评价,比如从“战略性”和“新兴性”层面、财务业绩层面、技术创新层面、循环经济层面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能寻找出组织系统链的联系,全面揭示经营业绩的驱动因素,以利于经营业绩形成过程的管理,确保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

3.权变性原则。组织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动态性。经营环境的改变导致传统的财务指标难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这时要想揭示公司价值创造和经营状况就需要采用非财务指标(陈华敏,2006)。因此,业绩评价作为组织管理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时,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明确组织活动的重点和内容,以组织背景的不同特征作为依据。权变性原则要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应区分“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由于这两类产业处于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不尽相同,其评价的标准、原则以及考核的侧重点也随着组织背景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企业业绩评价内容、具体内涵会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管理特征以及评价依据的不断变化而改变。

4.整合性原则。业绩评价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保障机制,企业要想发挥业绩评价作用,完成组织战略目标,就需要整合战略规划系统、信息沟通系统和薪酬激励系统,而且业绩评价需要系统之间协调一致。如果业绩评价与子系统之间无法相互匹配,业绩评价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业绩评价应突出经营业绩与战略发展目标、组织信息的及时公开与沟通、激励机制的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技术的突破能力的评价,突出其可持续增长性和企业经营领域引领性的评价。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业绩评价模式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业绩评价内容

业绩评价系统是构成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进行业绩评价的最关键挑战之一(Ittner and Larcker,1998)。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业绩评价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战略性”和“新兴性”的评价。战略性与新兴性的业绩评价反映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业绩评价的特殊诉求,通过发挥“战略性”、“新兴性”的优势,达到企业可持续的价值最大化,从而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战略性”层面评价应包括产业的全局性、关联性、先导性等。“新兴性”层面评价应包括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有所创新与突破,发展创新能力、可持续增长性,使得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财务业绩的评价。盈利是任何企业的关键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侧重于对财务业绩的评价,着眼于当前的财务业绩。因此,对于支柱产业企业评价,应注重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资产报酬率、销售增长率、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等指标;对于先导产业企业评价,应注重销售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生产效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

3.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在循环经济发展规律情形下,企业经营的目标由单纯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为生态经济发展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结合,构建生态经济。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企业的价值衡量应该由当前的盈利性水平、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可增长的盈利能力三者组成。应从“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重组化(Reorganize)原则、限制性(Restriction)原则五个方面对企业循环生态经济发展的遵循情况进行业绩评价。

另外,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评价应当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的“一体两翼”。企业除了关注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稳健的人力资本能力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外,还应充分关注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合理获取现金流能力、客户满意程度、管理者应变能力、员工满意程度等非财务指标。其中,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客户满意程度等指标更能反映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后劲,构成核心竞争力,可以有效地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克服企业经营短期行为。

(二)构建不同角度的业绩评价模式

1.经济增加值指标模式。经济增加值(EVA)是1982年由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提出的。EVA指标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追求,衡量的是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全面考虑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数据,管理者要站在股东的角度重新定义和考量企业的利润水平,考虑权益资本的资本成本,重视体现了经济利润。

表1 基于BSC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通过EVA业绩评价指标来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绩评价,要求对企业创造的经济利润进行核算,促使管理者充分关注企业的资本增值和长期经济效益,同时将EVA指标层层分解,使EVA激励范围不断向下延伸,由决策层向执行层乃至操作层延伸,激励更多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样才有利于企业价值管理运动的顺利开展。

EVA能较好地衡量企业的财务业绩,对战略业绩、管理业绩等非财务业绩评价重视不够。所以,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企业业绩评价时,基于EVA的设计框架应当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价值创造,将EVA指标与一些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评价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使管理者关注资本的收益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共同为企业谋求可持续的价值最大化,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

2.平衡计分卡指标评价模式。平衡计分卡(BSC)是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共同提出的一种用于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它将企业的发展愿景、战略目标与组织内部员工有效结合起来,不但对企业财务业绩进行考核,还从客户、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对非财务业绩进行了评价,并对各个层面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权重,是一套比较完善的业绩评价指标管理系统。通过提高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能力,改善内部经营过程,使顾客对企业更加满意,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不断促使企业取得更好的财务绩效。

BSC作为一种业绩评价模式,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发挥衡量、转换和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平衡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经营业绩与管理业绩、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企业内部与外部、结果与过程等的统一。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赋予不同权重数值,权数关系如下:财务维度>内部经营维度>顾客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战略具体化,加强内部信息沟通,有效地实现指标间的平衡,兼顾不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所以说,BSC能综合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情况,实现内外管理紧密结合,有利于组织长远发展。但BSC不能有效指导管理者如何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实现预期目标。BSC模式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

3.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业绩评价模式。循环经济(CE)是一种生态经济,用生态化发展战略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周一虹(2005)认为,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评价体系应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只有将单一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和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是以闭环流动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将“循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张蕊,2007)。基本原则为“5R”原则,对企业循环生态经济发展的遵循情况进行业绩评价。其核心内涵是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共生发展,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体系要求企业遵循生态经济理论基础,将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污染的治理纳入业绩评价体系中,从产品产出系统转变为生态环境产出系统,以资源的高利用、低污染、节能型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资源的有效重组、废弃物的变废为宝等方面,对企业资源利用率、技术创新度、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环境治理效率等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以生态产业链为载体,基于可持续发展观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4.社会责任视角评价模式。社会责任(CSR)是企业为了满足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社会的应尽义务和承诺,在创造价值、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政府、社会公众和环境的社会责任,维护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具体包括商业伦理、职业健康、生产安全、节约资源、劳动者权益保护等,还可以分解为道德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环境责任四个方面。

企业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对社会责任的评价。Zenisek(1979)等认为,在对社会责任的业绩评价中,难点之一是如何衡量社会责任的业绩问题。Moskowitz(1972)、Shane and Spicer(1983)提出了声誉指数法。Bowman and Haire(1975)提出了内容分析法,通过收集企业会计报表中有关社会责任的内容、合规等方面数据,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Aupperle,Carroll and Hatfield(1985)运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社会责任量化表进行问卷调查。石军伟(2009)指出,企业不能单纯追求技术创新,更要注重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创新。朱乃平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可以促进企业价值的提高,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公认的“高标准”指标,企业要致力成为“企业公民”。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评价而言,应当从整体效益角度制定战略决策,重视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情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从过去只关注财务结果逐步进化为关注企业的相关者利益,在评价体系中,综合考虑雇员、客户、债权人、供应商等各方利益,同时,以“企业公民”理论为基础,营造和谐的企业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综上,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立一套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业绩评价时要突破原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限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构建一套单独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量与定性、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进行综合业绩评价,科学的反映企业真实的营运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发展潜力,系统地反映企业各个层面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使得业绩评价的结果更客观。通过评价,引导企业合理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和“新兴性”特点和优势,不断谋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构建和谐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1.马英华,胡国强.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之友,2009(2)

2.梅强,张兵,李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3(2)

3.谭三艳,张源.EVA与平衡计分卡融合下的企业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1(11)

4.池国华.基于组织背景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设计[J].经济管理,2004(10)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主要业绩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