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15-01-02 16:35韩永军博士王守文副教授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峡城市群经济

■ 韩永军 博士 王守文 副教授(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建成面积的不断扩大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是我国当前经济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经济的地理集中和一体化趋势,是实施三峡城市群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中国梦”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国家战略层面建立三峡城市群体系,是适应未来较大规模和较高密度的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摆脱目前世界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困境,促进未来城市群实质性推进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世界水电之都”“三峡璀璨明珠”之称的宜昌如何引领三峡城市群演变成具有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的全球性意义城市,以其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竞争、重新分工和合作的战略需要。

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述评

国外学者对城市群经济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工业化进程是由产业结构升级中嬗变的,并不存在产业联系缺失的问题。其理论和实证研究没有关于城市群产业支撑的研究,也缺失关于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研究。国内有关城市群的研究较晚。国内学者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的相关研究,如周珍强、崔大树、苏雪串等。郁鸿胜和李婕等提出,制度创新是城市群实现管理和发展的重点。林先扬、周春山提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合要注重空间组织联系,以实现经济发展内涵。

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机制,缺乏对宏观的生态和人文因素和新的经济和技术因素研究、综合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三峡城市群发展模式,既要加强城市群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也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城市群空间组织和产业整合的实证研究。

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峡城市群,是指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包括湖北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和重庆万州在内城市组群。三峡城市群拥有宜昌、荆州、荆门3座大城市,其中宜昌正快速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迈进,到2020年将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拥有恩施、宜都、当阳、枝江、钟祥、松滋、洪湖、石首、万州等规划建设中的中等城市。三峡城市群按照地理空间分布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质,文化同根,是三峡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集中表现(何伟军,2014)。三峡城市群主要位于或紧邻长江黄金水道中上游、沪蓉高速的枢纽区域所在,是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结合部,是三峡区域社会组织的网络单元,是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其中宜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著名的水电旅游之都,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中心。“三峡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第一,叠加的战略机遇增强了合作信心。当前城市群内六地面临着国家主体功能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重要发展机遇,共同拥有国家“两纵三横”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内陆开放通道建设、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

第二,互补的资源优势拓展了合作空间。湖北三峡城市群地处北纬30度,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区域,是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矿产能源基地。区域内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农特资源丰富,各具特色,形成了互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推进三峡城市群建设,有助于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有效放大区域整体优势。

第三,广泛的相互交流奠定了合作基础。六地同属巴楚文化和三国文化核心区,山水相连,人文相亲。随着沪渝高速、沪蓉高速、宜万铁路、汉宜高铁等重要通道的开通和建设,区域内人才、技术、市场、生态环保、市场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区域经济融合互动,为推动三峡城市群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共同的发展目标激发了合作潜力。三峡城市群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合围之中,在提升综合实力、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内在的协同性和高度的一致性。宜昌市正加快推进三峡旅游新区建设、恩施州正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神农架正加快建设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荆州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荆门市明显陵是我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推动五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前景广阔。宜昌、荆州、恩施、万州同处长江沿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港口经济,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一,三峡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有待于大幅提升。三峡城市群所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有待于大幅度提升。

第二,城市功能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体系是根据城市功能所决定的由各城市要素形成的结构化体系,也就是城市的各种生产、生活所有要素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并形成相对稳定性的结构体系,具有复杂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三峡城市群各城市的发展目前都是单一的独立的发展模式,还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群功能体系。

第三,城镇化与城镇化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三峡城市群规划范围内,已经拥有宜昌、荆州、荆门3座大城市,其中宜昌正快速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迈进,到2020年建成区将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拥有恩施、宜都、当阳、枝江、钟祥、松滋、洪湖、石首等规划建设中的中等城市;拥有325个乡镇和30个街道办事处。三峡城市群各地2013年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3.6%、46.4%、50%、34.5%、45.2%和45.2%。综合起来看,湖北三峡城市群城镇化率总体低于全国(53.7%)、全省(53.5%)。一些城镇地域开阔,沿交通线布局,城市骨架完备,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一,网络化治理理论是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外部性理论是用来解释和突破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困境的基本理论,也是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代城市群发展经济政策的理论支柱。网络化治理理论正是基于外部性理论,建立在传统的三种治理理论之上,即由“庇古税”为基础的政府规制理论、基于产权理论的排污权交易理论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基于“公共池塘”小规模自主治理理论。城市发展的区域性、开放性和公共性,单纯的依靠市场机制、科层机制和小规模自主治理理论都无法为城市群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选择,既要有“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也要“牵手”(组织间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共同实现三峡城市群的跨越式发展。

网络化经济发展模式在对发展主体、发展手段、发展方法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发展主体多元化,把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为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发展模式,发展结构也由垂直科层制向扁平化的发展结构转化;二是发展方式的多元化,不拘泥于某一单纯的发展方式,多种发展方式并举,共同推动三峡城市群的发展;三是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在满足各城市发展的同时,最终实现城市群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政府方面:树立网络化治理典范,成立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的合理有序分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要找准三峡城市群的经济职能定位,充分实施长江经济带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具有三峡特色的战略竞争优势;二是创新城市群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三是充分发挥三峡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布局结构模式。积极将三峡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自觉承担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责任,填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峡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长江经济带的真空。

第三,市场方面:坚定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理念,推动三峡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城市群经济将从板块化向网络化发展,这在客观上也要求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来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机制,这就要求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研究必须以其本质内涵为目标,兼顾经济发展“质”和“量”的一体化机制。

第四,社会方面:成立三峡城市群经济合作促进会,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潜力,为三峡城市群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与世界水电之都、世界旅游名城、水利电力梯级开发的世界研究中心、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示范基地(茶叶、柑橘)、民族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现代物流业等有利于环保的相关产业,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三峡城市群承担着集聚、辐射、带动汉渝两大中心城市之间400多公里“经济塌陷区”的历史性重任和担当,做长江经济带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做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做三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第五,要把宜昌市建设成为三峡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宜昌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的重要支点,是中国长江三峡中西陵峡的起点,是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挑起成渝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圈之间的重要支撑点,地理空间位置十分优越。宜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先全国全省、领先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是三峡城市群发展和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何伟军,2014)。随着宜昌特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宜昌将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最有潜力、最具竞争优势的三峡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1.张文尝,金风甘,樊杰.交通经济带[M].科学出版社,2002

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著.朱泰,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4

3.周珍强,常见.三角洲国际性城市群发展战略[J].浙江人学学报,2000(2)

4.崔大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5.苏雪串.中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在城市化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6.郁鸿胜.崛起之路—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7.李捷.城市群划分与制度创新[J].求索,2005(11)

8.林先扬,周春山.论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及其空间过程[J].经济地理,2006(1)

9.陈瑞莲等.中国流域治理研究报告[M].格致出版社,2011

10.何伟军.以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姿态担当三峡城市群崛起的脊梁[N].三峡日报,2014年5 月19 日

猜你喜欢
三峡城市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春到三峡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