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 勇(西京学院 西安 71012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说过:“进城的农民有就业能创业,生活就会安稳,城镇化就能走得更扎实。”他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这需要两个基础,一个是为农民提供更多并且稳定的职业,意味着每个城市要建立产业平台;另一个基础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市民应享有的一切福利和保障。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现今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门已经给农民打开了,进城的农民可以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可以通过规模经营,提高收入增加的速度。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实际上是在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其中包含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式和利用方式及其就业方式的深刻变革。在积极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必须同步解决“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由此可见,城镇化与农民就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在大力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中,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镇的工业化比重,加快发展能大量吸纳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就业转移;另一方面,就业是农村城镇化中最基础性、先导性的因素,转变就业方式,提供更多适合农民的职业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镇化,实现从身份到心理的全面的转变。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就业对劳动技能的较高要求与农民就业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劳动技能不会自动提高的,需要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
因此,我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离不开城镇化建设,而新型城镇化实现的重要支撑点在于系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民再就业。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就必须从战略上重视和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通过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开发体系来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断适应我国城镇化演进的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现有状况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具体的剖析。
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与乡村人口的数量一般呈正相关的关系。农村人口资源越丰富,农村人力资源也就越丰富。从统计数据上看,截至2011年年末乡村总人口65656万人,占总人口的48.7%。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近些年来总体上有所减少,但依然较多。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较高。当前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农业经济比重偏高,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综合现阶段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因此如果不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身体、经营管理和思想等方面。第一,从劳动者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上看,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第二,从人力资源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上看,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明显偏低。例如在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上培训质量不高,过于理论化,大多数农民尚未接受技术培训;农村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人数很少。第三,从劳动者的健康程度、营养状况、医疗卫生条件上看,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较低。例如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总体上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人口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农村和城市的婴儿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就能反映我国人口健康状况,2008年城市的婴儿死亡率6.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9‰,农村的婴儿死亡率18.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2.7‰;2000年城镇人口期望寿命为75.2年,农村人口期望寿命为69.5年,城乡人口之间相差6岁。从农民所享有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上也可间接反映出农民的身体素质状况。2011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26443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13%,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3061446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9%,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18人。第四,从劳动者的思想觉悟、观念意识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思想素质整体上仍然偏低。
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主要变现在产业分布、年龄和性别等结构方面的不合理。从产业分布结构上看,布局不合理。广大地区农村从业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产业且比重较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较少且比重较低。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4.7852亿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是70.8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是15.6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是13.6万人。从该公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薄弱。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已经出现老龄化趋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3-2c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乡村)显示,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993.03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14.98%,65岁及以上666.7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是10.06%。参照国际人口老龄化标准,我国农村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依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看,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其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乡村)显示,15-19岁性别比是110.47,20-24岁性别比是98.52,25-29岁性别比是101.8,30-34岁性别比是105.25,35-39岁性别比是104.17,40-44岁性别比是101.85,45-49岁性别比是100.55,50-54岁性别比是104.65,55-59岁性别比是103.55。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农业从业人员明显的男少女多。
在新农村建设前提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前提在于改变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和推动者,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因此,首先,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转变政府、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人力资本新观念,摆脱政府、农民守旧的思想观念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无形影响,使他们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其次,政府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者和组织者,是农民加强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引导者,因而政府要转变职能,把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实施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以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性工作,树立人才为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观念,并且在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贯彻执行;最后,要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认识到自身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就业创业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践行者,他们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高低。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灵魂和关键在于教育以及培训,通过接受全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是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深化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增设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目,帮助学生掌握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二是推进科教强农和人才兴农战略,提高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水平力度,逐步加大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落实对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扶持,对农业科技创新及其开发项目要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切实提高地方教育和培训水平。三是改善农村教育结构,除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还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水平,着力培养农民掌握新技术;四是要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实施多层次培训模式,不断的丰富培训的内容和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重点是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现有的制度还不健全,这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制度,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二是要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改变原有的就业、户籍、土地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逐步放松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户口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自由而有效的流动。三是按照效率原则完善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能力保证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性。四是不断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照责任和任务分工不同建立县级、镇级和村级三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顺利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五是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供需市场,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和利用。六是完善城镇和乡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新农村建设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要农民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内,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众所周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此相配套的一些列政策来做支撑和保证。一是增强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政府的扶持机制,在农业生产项目、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提高技术服务平台和资金支持,在对待三农问题上要加大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上要加强审计和监督。二是改善农村体育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农村具有的特色的体育项目,增加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从思想上、身体上保障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健事业,改变农村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硬件设施和医疗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四是推动和完善农村的法律制度体系。通过对农村教育以及投入立法体系的建设和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的民主法制素质。
1.赵大鹏.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重庆大学,2009(10)
2.郭从政.城镇化战略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19)
3.王健菊.论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4.康萍,暴丽艳.城镇化进程中山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2009(23)
5.张吉.城镇化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关于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