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秀辉 鞠 爽 李先国(、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6006、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0087)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为中小微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复杂混沌的动态环境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一种甚至多种关键要素发挥主导作用。选择适合的成长模式,将企业做大做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发展绿色经济和农产品加工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分析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成长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确定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成长模式选择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国外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供应链、价值链为基础的企业集团运行机制方面。Vasant Gandi(2001)来自于印度管理中心,为获得企业与农户双赢,提出了订单合同的运作机制,完善以“龙头企业+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模式。Ingrid Htmt(2005)研究得出:食品加工业在过去十年的焦点集中在发展和综合利用食品供应链上面,现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食品综合加工与利用,应该同时构造企业链条。John Marangos(2009)则认为:各农业利益集团的地域划分和垄断地位提升不利于各成员间的交流协商,影响信任合作。Osamu Saito(2009)指出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建立战略性的价值链与产业链,通过信息共享和知识积累产生学习效应,能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食品工业与农业协同。
国内研究方面:在成长过程与路径的视角下,朱楚华(2002)认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根据发展不同阶段和环境选择合理的战略要素组合,才能促进企业成长。周三多(2002)认为企业成长应遵循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的路径。陈会英(2004)则从一体化战略、培育发展跨国企业集团等方面提出培育农产品加工大企业的思路。李大兵等(2010)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就饲料加工企业不同成长模式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另外,我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成长模式方面也做出了探索,如中粮集团提出了“全产业链”模式、新希望集团提出了“三链两网”模式,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成长模式的研究提供了范本。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经济方式的多样性导致其成长模式的多样性。表1归纳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五种主要的成长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企业生产的延续,其成长环境纷繁复杂,在成长壮大过程中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要素间相互影响,动态变化。企业的资源、文化和能力组成了成长的内部环境,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了成长的外部环境。结合企业成长内外部环境影响,构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体系(如表2所示)。
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其成长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会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甚至多种关键要素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战略决策,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根据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测量问卷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主要调查对象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让受访者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因素进行打分。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剔除无返回和错答等无效问卷,回收率达到84%,有效问卷168份。
为验证问卷的有效性及结果的稳定性,首先要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Cronbach一致性系数(即α系数)超过0.7(>0.6)表明测量具有可以接受的信度。由于各个一级指标都是由其二级指标提取的共同因子,所以直接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因子得分作为一级指标的得分。
表1 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模式
表2 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影响要素指标体系及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表3 一级指标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均值及排名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方差满足方差齐性的指标采取LSD事后两两验证的方法,对于方差不满足齐性方差的指标,采用Tamhane事后两两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5。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文化和运营管理能力两个一级指标的重要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3为不同生命阶段各要素的均值与排序。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初创期企业家才能、企业资产、财务能力、营销能力这四个因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起主要影响作用,而此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因素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创立初期,企业家作为关键要素直接影响企业创立,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过分依赖于市场,此阶段很难打开市场局面;另一方面资金短缺是一般初创期企业最大的瓶颈,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所以企业资产和财务能力是这一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
处在成长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生存问题已经解决,具有一定的资源和市场基础,企业经营重点转为市场扩张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此阶段营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财务能力显得较为重要。为了长期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制定全面的战略目标,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随着资产、销售额的快速增长,盈利能力的提高,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仍需要大笔资金,所以财务能力仍然非常重要。
进入成熟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已经占领了部分市场,为解决“守业难”问题,企业进入转型期,实施多元化投资和融资,在一个产品相对饱和的情况下,通过创新开发,发展新的产品组合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技术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增强对该阶段的企业来说更加不能忽视。由于进入稳定发展期,员工的惰性和“搭便车”现象也会相继出现,创新意识逐渐减弱,企业要长期发展,需要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企业文化,保持创新性学习和的文化氛围对企业长期保持活力尤为重要,随着企业生命期的延长,企业文化作为成长的序参量越来越需要重视。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成长模式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经济“新常态”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生产周期有限等特点,“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新方式”,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要坚持能源节约、保护环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绿色循环的低碳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二是要动态选择原则,企业成长的关键影响要素随其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会发生变化,成长模式的转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成长环境的改变,导致先前的成长模式不再适应企业的成长,这时企业发展面临一个“临界”状态,需要选择新的成长模式;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农产品加工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企业家素质、运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通过智能化、低碳化、专业化培养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以下结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关键的影响要素作用程度不同,分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成长模式选择。
初创期,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有:企业家才能、企业资产、财务能力、营销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在此阶段作用并不明显。此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刚刚成立时,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品牌形象并没有被大众熟知,也没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管理欠缺规范性,此时企业家才能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要素。同时加工技术的不成熟、资金的短缺和较低的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必须向成功的企业学习借鉴,或者与其他企业联盟,得到技术、物质资源和资金上的支持。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市场份额,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处于初创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成长模式:
1.合作型成长模式。在初创期,完全依靠自身发展能力快速发展的可能性很低,需要通过一些组织或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协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内部机构,解决融资问题,使其在成长中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获得有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避开发展的瓶颈和创新风险。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联盟,尽快达到扩张的目的,也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找外部企业结成产销联盟,或者加入合作社,实现“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加快企业供应链发展,寻找更多创收点。
2.企业集群配套成长模式。这类成长模式下企业规模较小、资产少、技术型人才较少、市场消息不灵通、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初创期农产品加工企业资源单一贫乏,寻找相应的配套企业,可以加大销售额,也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资源,有效的减少人力、物力。进行集群配套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及时解决了资源获取问题,还跟其他配套企业协作生产,获得协同效应,成为资源链中的一部分,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越做越强、越做越精提供了有力保证。
表4 基于关键影响要素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模式
3.模仿型成长模式。在初创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技术和管理运营方式都不成熟,销售渠道和融资方式不够明朗,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此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对其战略进行跟随,对其战术进行模仿创新,掌握先进的技术发展方向,并敢于对其进行超越和创新。通过学习先进的人力资源配置、先进的加工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树立形象,在短期内成为具有成长潜力的高素质型企业。
成长期,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主要有:营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财务能力,此时企业家才能和外部环境相对影响较弱。此阶段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特有的主导产品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得以稳定,企业的资本和实力也有所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得到了较高的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权限由最初的集中在少数人变成了分散到多人上。发展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拓展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的内部管理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其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财务能力等要素更加重要。处于成长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成长模式:
1.自主创新成长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很多企业的加工技术偏低、照搬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成长速度缓慢甚至刚起步不久就夭折了。此阶段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依靠自身的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增强竞争优势,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来提高整体素质。
2.规模化成长模式。处在成长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专业、市场广泛、产品标准、企业组织结构合理、信息能达到共享。因此在这一阶段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有利于促进企业成长,但是在规模化成长模式过程中要注意对其他成长因素进行完善,强有力的管理运营能力和财务能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成熟期,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技术创新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而企业资产和财务能力作用效果不明显。此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市场地位已基本稳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对某一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企业间的竞争尤为激烈,部分产品带来的利润开始下滑。此时企业要寻求新的利润增加点,需要制定合理战略,进行技术创新,但是随着企业顺利发展,企业员工工作激情会渐渐丧失,创新精神减退,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树立等因素的重要性程度逐渐上升。同时由于人们意识的薄弱,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资源浪费和废弃物随便排放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而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只有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成长的企业才能走的长远,所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处于成熟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成长模式:
1.集群化成长模式。这是成熟期农产品加工企业必然经历的一种成长模式。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间联合形成产业链,彼此间互相帮助和依赖又不失自身的自主经营权利,即存在竞争又各有分工,彼此协调配合,利用互补的能力和资源优势,实现利益和发展双丰收。或当其发展实力足够强大,成为集群的龙头企业,在集群中的支配和协调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影响或者辐射到其他一些企业或者集群外围企业,为他们提供产品加工的周边产品及技术指导。当其发展足够成熟的时候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即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2.循环经济成长模式。成熟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想要持久成长就要做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做到污染物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如黑龙江省克东县初步形成“牛—沼—粮(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庆泰康镇奶牛人畜分离、秸秆还田等生态经济生产方式。或者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实现产品多样化、副产品与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提高主产品和副产品的附加值,变废为宝。
综合以上分析,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模式选择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成长阶段的状况和特征不同,环境的改变导致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发挥也不相同,成长模式的选择也会反作用于各成长要素,适合的成长模式则起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企业成长。表4总结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模式选择。企业在确定成长模式后,会根据自己的战略定位、能力水平、内部所拥有的相应资源和外部环境来发展相应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能力进行培养来更加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更好地支持该模式下的企业成长。企业可能在某项或数项因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成长模式的选择也不是单一的,伴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成长,企业的资源状况和能力水平也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成长模式的选择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其实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Vasant Gandi.Wheat Economy of India:Development,Nature and Trade Prospects[J].For contact details see Paper.2001(10)
2.Ingrid Hunt.Applying the concepts of extended products and extended enterprises to support the activities of dynamic supply network in the agri-food industry.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9)
3.朱楚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战略要素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11)
4.周三多.战略管理新思维[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5.陈会英.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10-11
6.李大兵.饲料加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基于东北地区饲料企业的考察[J].农业技术经济,2010(7)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DB/OL].新华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1/c1024-26191821.html 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