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帮扶政策研究

2015-01-02 08:35林伟英郭昌洪招春袖林逢春
市场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林伟英、王 钦、骆 君、郭昌洪、招春袖、林逢春

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帮扶政策研究

林伟英、王 钦、骆 君、郭昌洪、招春袖、林逢春

文章针对未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帮扶对策。对未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帮扶,既对学生个体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政策

未就业大学生是指完成高校在校学习,正式从学校毕业后,但还没有找到从事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工作从而获取相应报酬的毕业生人群。这个群体的人员主要来自各大高等院校,主要包括本专科大学生及其研究生。据教育部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至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60万,680万,699万以及727万,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增长,但每年的初次就业率都在91%左右,因此每年的未就业大学生数量大约都有65万人。同时,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为749万,因此可以预计,其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将会持续增加。因此,随之而来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步发展。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而未就业大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方面会表现出非正常的健康状态,一般处于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从而对自我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未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研究和帮扶,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对未就业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帮扶,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以此增强独立性、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可以帮助未就业大学生积极找到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奉献社会。因此,对未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及其帮扶,对于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未就业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

(一)普遍存在迷茫情绪

在与未就业大学生进行访谈时,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迷茫”。迷茫成为了未就业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未就业大学生对自我认知、未来的工作去向和职业发展普遍感到迷茫。对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从校园走入社会,从学生到社会人,生活处境以及个人角色都将发生巨大改变,他们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态来进入社会、进入职场。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排解心中的挫败感。例如有访谈者表示“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就被迫开始找工作”。另外,这种迷茫感还表现在个人职业发展及规划方面,大部分访谈对象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过详细的规划,不知道未来的职业定位。例如一些未就业大学生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选择去考研究生。在问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们说只是听父母建议或者看到其他人去复习报考,才萌生了考研的念头,至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或是否继续深造,他们大部分也都表示没有什么打算。在问到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访谈对象称高收入是影响他们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想过未来几年的职业发展目标,他们在找工作时会把收入看成是惟一标准。而对于未能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迷茫感更严重,因为社会和周边的环境给他们的压力更大,虽然他们已离开了校园但还未能被社会接纳,没有产生应有的归属感。久而久之,他们中有部分人会丧失继续求职的勇气,而随之而来的迷茫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未来的求职和就业。

(二)自我价值感降低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未就业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在多次求职失败后,这类大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类未就业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变化与求职的成功与否有较强的关联,多次求职失败会让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降低,从而从整体上降低自我价值感,进而发生心理上的退缩状态。例如有访谈对象表示:“本来对自身的能力有比较强的自信心,因为在校期间获得各方面不同程度的肯定,而在多次求职遇到挫折之后,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这种对自身的怀疑,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价值感的降低。例如一些访谈对象反映“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要上大学”等各种读书无用论,特别是某些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这使得应届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觉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

(三)出现负面的社会认知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未就业大学生他们所反映出的对社会的认知比较偏激。在经历过较多次失败的求职之后,这类大学生面对社会就业形势的紧张和面试失败带来的挫折,会将就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的问题,有些访谈对象表示“这个社会实在是太不公平”“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根本就不能找到好工作”。而事实上,由于大学生长期处在学校这种相对单纯的环境之下,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使得他们在求职路上遇到许多困难。在媒体或是周边环境的渲染和谈论下,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又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负面认知。很多时候,求职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来自于社会的不公,而是由于其他的原因。这样,在面临求职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类大学生会过多的抱怨父母或是社会,而不会冷静思考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心态上会产生扭曲,会影响自身各方面的成熟和发展。

(四)其他负面情绪

除了上面讲到的普遍存在的迷茫感和负面认知之外,未就业大学生还存在很多其他的负面情绪。未能成功就业只是此类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表象,而内在的各种负面情绪才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包括沮丧、失落、焦虑、失眠等。负面情绪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但负面情绪在每个未就业大学生身上的表现方式以及轻重程度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对工作需要的迫切程度等。

二、未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先天遗传的好坏、外界刺激的优劣、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无。而针对未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的,概况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方面

“与已就业大学生相比,未就业大学生都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落差大,毕竟与他们起点一样的已就业大学生已经能自力更生,经济独立,而他们还要继续依靠家庭,在人格尊严上,他们常常自尝心酸。其次,未就业大学生对未来和前途的信心受到冲击。应届毕业生往往比待业毕业生更加有优势,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时期,意味着要参与到下一届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中,无疑人数的增多,竞争会更加激烈,这会让他们产生较强的紧张情绪,会对未来更加迷惘。

(二)家庭方面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经常与邻家优秀的孩子攀比,并频繁给子女灌输养育成人的艰辛,抚养成才的不易,及托付后半生希望能安享晚年等思想,这无形中让子女倍感压力,一旦不能找到理想的能让父母满意的工作,则会心情沮丧,为自己不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能让父母引以为傲而愧疚不已,对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怀疑,变得不够自信。长此以往,极易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高校方面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整个高校就业设置上仍未能摆脱“短平快”的方向选择,这不可避免地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相适应,不相互动,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年增加。“一些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方面课程流于形式,不规范不系统,甚至不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致使许多大学生无法获取有用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因而对就业既无思想准备,也无正确观念,导致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热情极易遭受打击,自信心薄弱。

(四)社会方面

随着近些年各大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各大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自然越来越苛刻,211或985,热门或冷门专业,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有特长,甚至相貌身高亦是挑选标准,加剧了一些条件平庸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致使很多大学生屡屡碰壁,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其次,遭遇不公平待遇,心理失衡。身边朋友通过亲朋好友关系进入了心仪的单位,而自己不管多努力都被拒之门外,由此产生抱怨社会、抱怨家庭的消极情绪。

一些企业在用人机制方面不健全,往往只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采取歧视的态度,直接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被损害和被剥夺,如性别歧视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地域歧视等排斥非本地毕业生。其次一些企业目光短浅,不重视管理人才,一味追求技术人才,出现“不要文凭要手艺,名牌大学生技校回炉”的招工氛围,高校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极大地挫伤了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身为大学生的优异感骤减,心理压力大。

三、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帮扶对策

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和本人的关注,也引起我们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因此,为了更好地帮扶未就业大学生,使其拥有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学会心理自我调节

未就业大学生首先应正确认识自我,能充分认清自己的优点并发扬光大,也能客观分析自我的缺点不足并努力克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从而尽快地找到理想的工作。一旦有了新工作,从而有了目标和方向,对心理健康就能进行适当地调节。另外,未就业大学生可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够正确识别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病态,能掌握科学的测试标准来判别自己的心理状态,如自我评价标准、心理测验标准以及社会适应性标准等等。同时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一定的调节方法,如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身心合一疗法等。关心未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从未就业大学生本身出发,以此为基础,辅助其他有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心理健康。

(二)充分发挥家庭、朋辈的作用力量,关爱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

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也来自于家庭和朋辈的压力。家庭父母应该给予未就业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家长能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理性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时时关心和爱护,让未就业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将有助于疏导他们产生的心理障碍。由于未就业大学生多以群体生活为主,身边的朋友也处于待业状态,因此朋辈之间应该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利用切身体会和自身经历,共同分享。因此,家庭和朋辈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力量。

(三)加强高校对未就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能力指导及其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高校而言,未就业大学生是办理了离校手续,与学校不再存在法律上的关系,因此学校也没有法律义务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但作为未就业大学生的毕业教育,当然包括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延续教育”,因此高校应该成为未就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支持者。首先,高校在学生正式离校前,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帮扶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恰当的就业工作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搭建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平台。未就业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可以向学校和老师寻求帮助,从而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因此,即使未就业大学生已经离校,但高校应该对未就业大学生提供毕业前期的就业和心理指导,以及毕业后的心理帮扶,成为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的重要支持者。

(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力度

未就业大学生离校之后,往往是聚居在城市社区中,如典型的蚁族聚居区。因此社区应该充分发挥交流功能,社区负责人应该对未就业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有充分的了解。未就业大学生一旦心理失衡,在社区生活中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躯体化,如道德感下降,自我约束能力变差,进一步演化为破坏欲增强,暴力倾向也会增加。因此社区应该加强关注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既是关系学生本人,也是关系社区的安全和稳定。另外,企业也应该积极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工作或者培训岗位,为大学生获得实践技能提供机会,为顺利求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有能力,公司企业科设立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基金,重点关注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最后,各级政府应积极开展和实施专门针对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帮扶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心理预防和治疗机制,有效地帮助未就业大学生,无论在就业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都能积极向上稳步发展。因此充分发动社区、企业和政府等全社会的力量,可切实帮助未就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未就业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想法和生活方式。因此加强未就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彷徨、消沉、自卑感和内疚感强。引发这些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需要从这四个影响方面出发,切实开展未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个体的自我调节,家庭的关爱鼓励、学校的指导教育、社会的关注支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帮扶。未就业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既有利于大学生本人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实现新时期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蔡俊彬.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2/list.html.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3).

[4]王咏梅.未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04):124-125.

[5]方鸿志,贾倩.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0-63.

林伟英,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王钦,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骆君,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郭昌洪,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招春袖,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林逢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G641

B

1008-4428(2015)04-64-03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3ZY010)。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