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筹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应对策略

2015-01-02 06:01何长征
当代经济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亚洲地区亚投行基础设施

○何长征 王 鑫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北京 10002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北京 100029)

一、亚投行成立的背景

1、国际方面

(1)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危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水岭,对全球经济格局有重大影响。危机发生后,虽然世界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地位已经开始受到挑战。美国借用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推动量化宽松政策,大印钞票,经济呈现出低开高走世态。拖累于欧债危机,目前欧洲区经济依旧处于疲软状态。日本大力推行的“安倍经济学”,在早期对经济的提振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期推动乏力。与发达经济体表现形势截然相反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但是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内经济结构亟待改革,外资流出速度加快等严峻问题。新形势新局面下,世界关注的焦点都不由地移向了中国,如何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中取得突破,谋求创新,从而有效地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经济体都密切关注的问题。

(2)国际多边金融组织改革步履维艰。目前的金融秩序依旧沿袭着二战后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一些重要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和区域性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一直牢牢地掌控在西方经济体的手中。而如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组织在最初设立时遵循的依照经济体量来分配投票权的规则却没有跟上时代要求。中国现在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在IMF中的投票权却仅为3.7%,远低于美国的17%,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也远远不足。而在亚开行中,美国和日本各占总股本的15.6%,日美同盟也一直控制着亚开行行长职位,从成立至今行长一直由日本公民担任。发达国家过高的投票权使得亚开行成了维护其自身国际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与促进亚洲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目标渐行渐远。在这种“无力推翻政权,只能另起炉灶”的情况下,成立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国际性多边金融组织也成了新兴经济体的共识。

(3)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虽然最近几年亚洲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其暴露出来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同样令人堪忧。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要求下,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亚洲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亚洲地区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将达到73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更是估计高达8000亿美元。

2、国内方面

(1)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产业升级刻不容缓。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经济发展初期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逐渐消失。而且,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4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当前国内在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煤炭等产业领域其产能利用率不到80%,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现象。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连续攀升,外贸需求更是一蹶不振。在多重不利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如果能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形式,将国内的过剩产能输出,并实现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不仅能释放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还能有效地提高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2)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实力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正是通过“铁公机”的大量修建,既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又在短期内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中国已经在公路、铁路、水利、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实力优势。如果能够将这些经验技术输出到亚洲其他地区,在这片肥沃的市场领域不断开疆扩土,必定能给中国企业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

二、亚投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带一路”贯穿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合作带,如果能在丝路基金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国际性融资平台,必能明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提供最为有力的金融支撑。另外,“一带一路”又能推动国内的部分传统行业过剩产能的转移,为中国企业争夺海外市场,获取投资回报,乃至间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2)提升中国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亚投行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关于亚洲发展建设的补充,其在区域金融中的作用会得到逐步提升。根据各国签署的《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金是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中国作为发起方,将在资本认缴初期提供500亿美元,在投票权中占据主导地位。亚投行可以为中国提供施展影响力的舞台,推动中国与多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和金融地位。

2、挑战

(1)亚投行的组建和运营经验不足。中国作为亚投行的发起者,并没有组建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丰富经验,在股权份额、投票权分配以及决策机制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研究现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又避免陷入它们现今所处的官僚化困境中,所以仍需要各创始成员国之间相互蹉商和反复博弈。同时,结合地缘政治利益,满足不同创始成员国的利益诉求都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此外,在亚投行的实际运营中,面对跨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如何应对潜在投资风险,直面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指导和规划设计。

(2)亚投行还将面临来自其他国际金融组织的激烈竞争。自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的金融秩序,如今突然蹦出来一个由新兴经济体主导的金融机构,自然会遭到那些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压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作为老牌多边金融组织,在信用评级和组织运营上都已相对成熟。为了牢牢把握住国际金融的话语权,这些发达国家主导的金融机构必定会对亚投行构成巨大竞争。

(3)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各产业的增长速度不一,尤其是中国的金融业并没有跟上国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内的金融和银行人才还无法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相抗衡,离亚投行所要求的那种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还相去甚远。

(4)潜在的投资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周期长,投资回收漫长,投资风险比较高,尤其是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环境陌生,信息了解不够全面,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大部分亚洲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南亚,国家信用评级比较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也比较低,投资项目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这些区域内政治动荡,军事局势不稳,甚至存在着领土争议,这都会引发政治、军事、安全等非经济因素所致的投资风险。再加上近些年“中国威胁论”盛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存在隐忧,这对推动亚投行的投资活动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1、认真借鉴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运营管理都相对比较成熟。亚投行应该在确定自身职能和宗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前提下,汲取国际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实际解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尤其是国际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管理和建设项目后期评价反馈机制上的成功经验,亚投行要积极吸收、改造、创新,使之成为一套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完整体制。

2、协调好与域内域外组织和国家的关系

中国和亚洲区域内很多国家的文化、价值观都存在一定差异,在推进亚投行的运营过程中,要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沟通与交流,求同存异,要细心倾听中小国家的诉求,对于它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要予以采纳。毫无疑问,亚投行的构建对于域外国家和组织构成了压力,尤其是美国、日本等,亚投行要淡化争夺亚洲地区金融主导权的形象,积极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请教学习,共同致力于亚洲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一个组织或者机构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只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才能确保亚投行这样复杂庞大的多边机构高效运转和平稳运营。亚洲开发银行自从建立开始,就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求保证组织内部人才的专业化、国际化。亚投行应该立即着手这方面的准备,面向全球招贤纳士,当然最佳的情况就是能够通过本土人才的专业化、国际化来实现亚投行的强大生命力。

4、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资金多元化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脱离不了私人部门的参与。亚投行如果仅仅依赖于各成员国的初始资本注入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只有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引进更多资金渠道,利用金融杠杆才能扩充亚投行的可利用金融资源。亚投行可以积极探讨公私合营的投资模式,盘活金融资源,真正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1]孙兴杰: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0).

[2]李娜:亚投行:人民币“走出去”的新平台[J].国际融资,2015(5).

[3]白秀兰、赵非甦: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现实分析[J].国际金融,2015(3).

[4]张晓兰、蔺奕茗: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影响及困境[J].发展研究,2015(3).

猜你喜欢
亚洲地区亚投行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法律角度的同性恋对比
法律角度的同性恋对比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亿万富豪哪里多?
解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动因
关于亚投行
南海海盗事件 创5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