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泽/云南省德宏州委党校
外语能力培养对策
赵光泽/云南省德宏州委党校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增多,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当今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只有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需要。
外语能力;培养
(一)语言能力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 将语言能力定义为理想化的说/听者关于语言的潜在知识,他在其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1965)中明确指出:1.“语言理论主要涉及理想说/听者,在完全同质的言语社团里理想说/听者完全知道其语言,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应用语言知识时不受与语法无关的条件诸如记忆限度、干扰、注意与兴趣的转变、(杂乱或有特点的)误差等的影响。”2.“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区分语言能力(说/听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即具体情况下语言的实际运用。”从乔姆斯基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把知识和运用截然分开。他认为从理论上讲人有可能具有语言知识的认知结构而没有使用该结构的能力,知识处于比能力更抽象的层次。
(二)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论交际功能》中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之后不少应用语言学家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对交际能力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进而提出了外语能力这一概念,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但是迄今为止,对外语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仅指他能否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说,在什么时候不该说,在什么时候对谁用什么方式讲什么话,即交际能力不仅包括懂得语法规则,还必须包括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现实性。语法性即语言能力,适合性即可接受性,得体性指语言恰当得体,现实性指语言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20世纪90年代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和帕尔默(Bachman and Palmer)也提出了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外语交际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这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语言知识包括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结构知识指的是构成语句和语篇所需的知识,主要包括语法知识及语篇结构知识。语用知识指的是能够根据交际意图和环境等因素来正确运用语言所具备的知识,它包括语言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包括目标确定能力、估计衡量能力和策划实施能力。目标确定能力,即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交际者能够认定、选择和决定完成某种语言运用任务的能力;估计衡量能力,即根据确定的语言运用任务来估计或衡量自己是否具有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话题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能力;策划实施能力,即根据自己的话题知识和语言知识来策划完成语言运用任务的实施方案的能力。巴克曼和帕尔默提出的外语交际能力概念的核心是如何运用交际能力完成交际任务。交际能力可以指母语交际,也可以指外语交际。海姆斯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即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他认为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然而与母语交际不同的是,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交际规则。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际时,就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际的具体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部分:1.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不同又可分为表层上的差异和深层上的差异。表层差异包括语言、饮食、穿着等。深层差异包括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文化表层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深层上的差异的感觉并不是明显。2.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要从观念上认识文化同语言一样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宽容。3.处理跨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交际者能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并能够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冲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外语能力可以分解成为语言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两部分。外语能力的表现就是如何在交际场合中正确运用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
近20多年来,我国外语专家和外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交际教学法在培养外语能力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探索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对交际教学法的认识缺乏统一性和全面性,往往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些原则而忽视其它一些原则,因而导致了外语教学中外语能力培养出现了某些问题和误解。
(一)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有不同场合能恰当自如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不要说外语,即使是本族语,我们的语言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尽管每一个正常人的日常听说没有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流利地即席发言。实际上,我们用汉语游刃有余地从事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场合并不很多。因此错误地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外语方面具有完美的交际能力会给外语教学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制定出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导致教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对外语教育产生难以企及的期望值,因而损伤教师的外语教学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失望的态度。
(二)强调口语交际能力
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某些见解和主张。他们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教学应当以听说领先,课堂教学就必须采用小组讨论(groupwork)和对话等形式,这样势必导致交际能力就是指口语交际能力的较为片面的观点。实际上,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书面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除了采用小组讨论、对话等形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完成阅读、写作等书面语交际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语交际能力。
(三)忽视学生在外语交际应用中所犯的语言错误
这种误解源于对Chomsky的语言习理论、Spair的“语言共性论”以及对中介语理论等的不恰当理解,认为语言错误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具体表现。受其影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语言错误随着日后的不断学习会自然地消失,没有必要进行纠正。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那些使正常交际中断的错误需要适时指明并加以纠正。
(四)认为交际教学法对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外语交际能力要求很高,外语师资水平难以适应。
这种误解源于“理想化的本族语者拥有完美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实际上,语言交际存在着层阶性、不平衡性和领域差,只要外语教师进一步加强对交际教学法的认识和了解,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外语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并且编写出与之相适应的外语教材,外语教师是有条件、有能力来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好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根据对外语能力的认识和界定以及外语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尽管各个院校的外语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但在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能力是外语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外语能力的培养就如空中楼阁,教学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好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成语言能力的技能部分(包括听说读写等)是融语法、词汇、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等知识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具备显性的、有意识的知识不能保证自发的、自动的语言运用。只有完全内化的、隐性的、潜意识知识才能驱动自由流利的表达。
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外语单词。所谓基本词汇指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汇通常是目标语言群体中所有的成员都接受和经常使用的,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构词能力。所谓语言规则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不同层次上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加强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重视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过程,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知识的技能转化。不管教什么内容,都不是某个单一技能的训练,而是多项技能的综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听说结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读译结合等,学生不应消极地接受语言形式和句子结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更多的实践中去,这样使其能够对所学的规则运用自如。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因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学习语言,就必须掌握文化背景,熟悉文化模式和准则。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交际的人才,因此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体系本身。文化、交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复杂,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地位和处事方式等。同时,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在外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导入交际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同时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一些适应潮流的新闻报道,这样能够激励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弥补课本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的不足。
(三)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
语言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的实践。因此外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虽然在课堂上模拟语言交际活动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但是只要充分认识交际活动在外语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坚持让学生在外语交际活动中学会外语交际这条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的效率必定会稳步提高。
(四)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和汉文化的对外传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体制、科学技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处事方式等,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应用。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即把国外的先进文化引进到国内,又把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习者学习和了解目标语文化,同时也要教会学习者如何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多年来,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表达以及用目标语表达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弱点,因此注重文化的了解和表达应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
(五)设计不同能力的培养目标
尽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外语教学作用的局限,只能培养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交际能力。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过分强调共性和统一性,这可能也是导致英语教育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和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和目的,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等等,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外语能力。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与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院校对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师范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成为外语教师,旅游学院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去当导游,外语院校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去当翻译。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使自己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具有外语的交际能力。学习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外语产生不同的需求。要使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需要院校和外语教师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外语需求作出认真的调查和分析,然后针对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来制定外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外语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目前社会对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在逐渐提高,为此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的同时,外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去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注意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使学生逐渐学会并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并归纳语言在不同领域中运用时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表达方式、文体风格和语用规则,使他们具有很快适应不同领域外语交际需要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外国的报刊、杂志、科普文章、文学名著,收听外语广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生活,熟悉他们的文化风格,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外国风俗、习惯、民情的了解,从而扫除语言学习的文化障碍,提高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增多,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胆探索,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1]Avram Noam Chomsky:《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ofthe theory of syntax,1965)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张公、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赵光泽,男,云南大理人,白族,1960年出生。英语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英语教学与翻译、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