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虹(无锡机电高等专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风靡,精品课程数字化也一直在深入推行。课程的三个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也在全面提醒推行。简单来说,课程数字化已经成为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方向。课程数字化显然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发挥和利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理建设和开发之下,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队伍专业化,课程内容信息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管理扩展化,数字资源共享化,不失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数字化途径。
简而言之,数字化是一种技术,一个平台。所谓课程数字化,就是基于云计算之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及处理;具体来说,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来实现课程的相关方面,如教案大纲、教学实录、参考资料、教学文件等各种资源在网络平台上的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其主要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列化。
《企业管理》课程数字化大概可分为这几个类型:单项型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复合型资源,包括试题库、课件数据库、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课程,主要用于远程点击观摩与教学。
伴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数字化建设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渐渐地“显山露水”,并有愈加开裂的趋势。《企业管理》课程数字化亦存在以下问题。
①总体而言,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较为零散,整合程度不是特别高。也就是说,技术方面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对教学资源的筛选进而使之数字化这一过程稍显仓促。
②在表现形式上,其手段比较单一,多为文字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比如在课件的制作上,表现力较为缺乏。
③教学脱臼明显。多为应对检查或教学之方便,使教学成了文字或者图片的展示,甚至失掉了教学的本真,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脱臼。
④功利主义呈现。注重形式,追风赶潮的意图彰显,进而粗制滥造,影响教学效果。如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屡次出现的无效访问度比较高等现象,这很能说明其间的问题所在。
⑤实用性不高,这直接体现在校园网站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方面,几成摆设,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出它应该有的作用。
⑥缺乏较为有效的共建和共享模式。课程资源数字化通常由高校、师生通过开发平台来共同建设,其最终使用者是学生和教师;其关键之处在于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该有一个示范性、辐射性的作用,而当下所缺乏的就是这种作用,共享、共建的性质不突出。
⑥普遍问题体现:互动性不明显、更新进度不快、共享度不高、运用效率低缓。
从以上问题罗列当中,可以发现,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空”:空泛、空设、空现、空获取。这显然与国家精品课程数字化建设的要求之一——“精”是相违背的。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程数字化这一环节,或者说,在重视的过程中,已有所偏离,因而出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在课程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构建一个数字化校园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数字化的校园体现在建设者(高校)、使用者(师生)与参与者(其他相关单位等)的共同解决,并在三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1.精良的教师队伍建设
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说明的正是教师的重要作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建设,说到底即是将一群教师的良苦用心成果使之数字化。可以说精良的教师队伍,关系到优秀的教学内容及资源的呈现。同时,这也是国家对于精品课程而设置的评价指标中所强调的一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其间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范也非常重要。具体到《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当中,教学思想的活跃创新、经世致用的教学理念、以及一个教师团队的强力打造,是其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教师队伍素质和素养关系到教学内容资源的构建,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企业管理》很显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纵观整个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的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再到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的过程。它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其他学科有其不同性,它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这门学科有其丰富的使用发展性和较强的前沿性,即实践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管理学最新研究动向及成果,并授之以课堂。关于人的学科,通常也要求教师在贯彻“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有其自身独有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有意识地融入进教学资源的呈现过程当中,比如课件制作上、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展示中等等。以此,定能在教学效率的提高上起到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2.自主的学生群体吸引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笔者以为,与其说是建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学生群体,不如说是吸引一个自主学习的学生群体来得合适。学生的主动性并不全然受主观方面的影响。以《企业管理》精品课程为例,除了教师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的种种启示外,其余课外时间应以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点。具体来说,即为教学内容数字化后的展示以及以此带给学生的一定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引导。
这其实是一个资源利用的系统。构建统一的平台,整合该学科的零散的教学资源,并建立相应的补充、优化、互动、反馈机制,将资源活化,从而加深学生群体对于数字化的教学内容与资源的进一步认识,并逐渐习惯这种形式,及使用这种资源。这对于学生群体自主性学习的构建是行之有效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此种机制的成立使学生自身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师亦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使用者,通过这个平台,构成一个双向的环节。与此就构建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而非封闭性的学科数字化体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甚而网际之间的互动与拓展,充分发挥了课程资源数字化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率。
3.课程数字化的高校管理
毋庸置疑,课程数字化的建设涉及到了教学工作上的诸多环节和方面;同时,其使用过程,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召唤之下,已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对于整个高校而言,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相关管理也应该有其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地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不仅仅只是《企业管理》这一门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需要一种系统化的新的思维来支撑起整个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充分发挥。在信息化爆炸的当下,知识每分每秒都在网络平台上更新,对知识的捕捉和筛选注定了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需要所有参与其中的群体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
欲建设一个有效的学科课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一支有特定要求的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热爱并熟悉管理、会灵活使用系统、会相关技术操作、责任心强等等。具体而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以及较为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还要有及时捕捉、掌握有关信息资源管理上的最新理论的知觉,并及时学习、吸收最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说,这样的一支管理队伍,兼具政策制定、资源使用、网络教学推动三重任务或者说功能。因此,高校课程数字化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教学的创造性发挥和实现。
4.课程数字化的共享模式建设
共建共享模式主要针对目前学科课程数字化的零散性、偏离性、教学脱臼等等诟病上。就目前看来,多数学科,包括《企业与管理》,其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大都为高校与技术公司合作,成立各有的建设平台;或者仅仅临时组建一批技术人员开发网页。几乎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且局于形式,并未起到多大的长期的实际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一个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平台非常之有必要。
仅仅拿《企业管理》这门学科来看,不少高校都在建设其精品课程;也就是说,同一门学科,各个高校都有其不同的建设平台,其教学资源等或者有交叉的地方。笔者以为,这完全是一种对使用者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对建设者造成资源的片面的现象。《企业管理》英爱需要一个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在整合的过程当中,诚然需要各个高校的共同参与,一致把这门学科的精品性支撑并建设出来。这样,学习者、使用者们都会从这个公共平台当中获取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了学习目标。校际之间的合作很好地诠释了网络时代下信息整合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其优点体现在,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高校,尤其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专业的平台,了解到其他高校关于该学科的相关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吸纳、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流动性的,实际上更为系统性的学科认识和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大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可以说,课程资源数字化的共享,有利于促进教师、高校、学生之间良性的循环体系的形成。
[1]杨志惠,胡维治,徐福刚.数字化教学资源分类体系的设想[J].科技信息.2007(17):47-49.
[2]王琴.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223-224.
[3]缪启军.浅谈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黄立宏,李勇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8-60.
[5]丁世敏等.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