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筱宇(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此外,中国的货物出口贸易额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按照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当前世界经济形式,201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新的经济变局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分享中国贸易增长的福利,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中国的商品正广泛进入世界各地。在分享这份荣耀与喜悦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对中国是不是贸易强国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那么什么是贸易强国?中国与公认的贸易强国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何为贸易强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对于贸易强国该具备的条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理论下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是从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开始的。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生产的基础,农业大国就是贸易强国。在这一时期,贸易强国的评判往往是以农产品出口量的多少来衡量。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因此这一时期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是以出口量的多少以及黄金白银的储备量为衡量标准的。而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则以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做为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流向一级利益分配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从各国资源禀赋的角度来分析各国成本产生的差异。这一时期贸易强国评判标准不仅仅考虑劳动的因素,也逐步扩展到了资本的因素。新贸易理论运用相对优劣的思想进一步拓展、细化了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引入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产品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在这个时期,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发生了转变,从一国注重比较优势转向对自身竞争优势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贸易强国的研究源于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现实需要。王林生学者(2000)指出我国的外贸出口主要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畅销的营销网络,以及自主出口品牌。2000年我国学者赵晋平认为贸易强国主要从4项内容来定义:首先,从规模上,贸易规模很大;其次,从宏观上,可以拉动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机制的增长;再次,从研发方面,还有品牌方面都占有优势;最后,决定权要掌握在利益分配方面。2001年学者余芳东、寇建明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强国涉及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贸易大国必然的是贸易强国;二是经济强国必然要体现在对外经济贸易的交流上,经济强国必然也得是对外经济贸易强国,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对外经济贸易强国还体现在高度开放上,国家必然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陈飞翔(2007)认为贸易强国是指出口商品和服务中,高级生产要素含量高、以价值型贸易为主体、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主要利益的国家或经济实体。
综上所述,对于贸易国概念的界定上都是从量和质区分出发,从定性角度对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概念进行阐述。学者们普遍都认为贸易强国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从贸易的规模、利益、产品和市场以及贸易主体方面来讲。但是,以上研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高度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国家有着各自的因素,特别是大量加工贸易和跨国公司,没有充分完全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没有考虑到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概念,只是静态的看待贸易强国,需要从现实环境角度进行定义。
一般来看,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列的国家,大多数是贸易强国,经济强国的概念就等同于
贸易强国,两者的相互关联性很强,况且针对于非贸易强国来讲其经济总量一般也不大。对于贸易强国来讲,其贸易总量和经济规模应该具备相同的优势,其次其在全球的产出比重和在全球的贸易比重大体相当,甚至前者比重超过后者。长期以来,美国在全球产出中的份额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其出口额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贸易强国不是具有很高外贸依存度的国家,日本被普遍认为是资源和市场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国家,但其在全球产出中的份额远远高于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
随着中国经济连续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大国不等同于经济强国,不仅仅要在经济总量上来看,还要从多方面因素来考量,例如:人均GDP的数值、产业结构、资本存量、国际竞争力指标、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整体人员的素质、人力资本、制度和法律架构等方面,当以上因素位居全球前列,就会实现经济强国和贸易强国的统一,基本上实现了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离经济强国的差距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贸易强国。
贸易强国必须是贸易大国,其贸易份额必须是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的比重较大,必须是贸易份额较大的经济主体,在全球货物贸易中,一般贸易强国所占的比重都在5%以上,贸易大国在全球贸易中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贸易大国所进行的贸易辐射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范围较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贸易大国的贸易流向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化,他们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国际价格制定,不仅仅是依靠简单的价格接受,因为贸易大国是世界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和需求者。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贸易强国在双边和多边谈判中居于重要的位置。与此相比之下,贸易小国即使其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其对全球贸易影响不大,各个方面很难成为贸易强国,具有较弱的对外部风险承受能力。2012年,中国贸易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在持续五年的谈判中,中国钢企却被迫接受涨价的现实,丧失铁矿石定价权。其中既有商业贿赂问题,也因各钢企“各怀鬼胎”。中国贸易量虽大,但并没有形成合力。
一国在全球中的分工,及其所处的位置是由其贸易结构所反映。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贸易强国和非贸易强国在贸易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出口结构方面,位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产业链条,以及处于高端地位的国家,往往是贸易强国,出口的结构类型主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为主。仅仅从贸易大国而言,决定贸易强国的关键因素是贸易结构,一般来说,贸易强国在贸易结构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全部贸易中占有较高比重的是服务贸易。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的发展速度较慢,服务业将会将其远远超过,同样伴随着的是服务业将会在经济中的比重也将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看,服务业其利润率和增加值将会可观,服务业还包括商业服务、金融、咨询等服务方面,这些方面都对人力资本投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具有优势的行业,行业一般都是发达经济体。从另一方面来看其要占发达经济体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将会加大,其比重将要远远的高于发展中的经济体,高于原因主要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为主,针对一般发达经济体服务贸易出口的企业同样需要。
其次,现阶段的商品货物出口结构主要以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并且其技术密集型产品还具有壁垒高、市场结构非充分竞争性、不易模仿等特点,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附加值高,例如汽车、化学产品等属于重化工业的产业,但是发达经济体在资本和技术方面还具有优势,所以要在货物贸易出口结构上要以这些产品为主。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越来越精细,例如一些跨国公司主要是通过产业转移的方法,将非核心技术,向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产业转移,将产品转移到具有能力承担、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或生产工序上,对于本国的跨国公司主要重点在于生产和研发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核心产品,重点关注销售等技术密集度最高的环节。目前针对贸易强国的出口结构和一些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主要相对集中在价值量最高的部分。这种形式下的分工体系,使得贸易强国获得了较大的利润空间,而发展中经济体制能获得很少的加工费用。
我国是位居世界第二的出口大国,在出口商品中,相当部分的商品所占的比重大多数是由外资企业生产和加工。由于中国给予了特别的优惠政策,例如对外开放战略与引资战略,使得大部分企业,以及相当多的国际跨国公司将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设在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外资企业出口的商品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目前已经上升到60%以上,根据原先的10%相比上升幅度较大,所以从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外资企业。因此,不难推断出我国出口的福利大多也归国际跨国公司享受。
贸易条件改善主要的定义就是用较少的出口品换取较多的进口品,这种方式对于贸易强国而言,可以使得长期贸易条件保持稳定或有所改善。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初级产品具有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市场竞争程度高的特点,但是其相对价格指数是下降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都会极易出现类似的情况,主要还表现在相对价格的下降幅度和速度都会低于初级产品,如今在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跨国公司,同样会出现此状况,尤其是发展中的经济体,以及其所承担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现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主要有需求弹性大,产品品种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差异性,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相对价格指数具有上升的特点。客观存在的贸易强国不仅仅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更是要将其出口的产品结构一直保持在不断上升的、升级的态势,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贸易强国很少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销售往往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渠道,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发展中经济体,仅仅保留其中价值最高的生产部分,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贸易条件才能在贸易强国中趋于改善。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长期以来,“made in china”一直是中国低端廉价商品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逐渐增多,但精密机床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贸易强国对外投资能力很强,一般国内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此外还通过证券等其他方式向境外投资,是国际上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贸易强国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方式实现的。跨国公司具备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其主要获取最高的增值部分,在产业链上实现利润的突破。可见通过对外投资和跨国公司扩大贸易量,能够实现贸易强国的目的,能够增加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依赖,在没有与对外投资相比的情况下,贸易强国会获得更高端的出口结构、在国际分工体系下处于更有力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利润,占据更有力的贸易条件。2013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拥有量紧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但是,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企,与其他五百强企业相比较,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全球布局和创新精神、竞争力差等问题。长期以来,国企的地位一直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其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可以说,中国的国企较少具备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在世界贸易中缺少话语权。
首先,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明显比小国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时、参与国际贸易谈判,乃至解决双边或多边的贸易争端时,其表现的作用尤其突出,原因在于贸易大国对全球贸易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影响大。特别是由贸易强国制定的贸易规则,还有其参与的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基本上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这样对于非贸易强国和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是不合理的。贸易强国能够凭借其有利的经济和贸易实力,对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或者威胁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一般往往能取得其希望的结果。
其次,贸易强国的贸易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决定了其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一般性的贸易强国出口结构主要是以高端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相比同等价格的贸易品就业相对较小,相比之下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发展经济体的出口结构,能够使得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较大,并且发展中的经济体还会出现由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问题,最开始实施转移的部门一定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因此,由于出口带动就业的方式,会使得其对本国经济影响很大,同样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就业部门也会存在同样的现象,但是经济体中较发达的就业部门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就业上所占比重都不大。
我国是贸易强国和贸易大国,不仅在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上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强国标准,下一阶段的方向就是成为不单单是依靠贸易总量的扩张,而重点是要关注调整贸易结构,尤其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还要积极应对诸如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企业改革、人口转移、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于我国的长期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的人口位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但是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也该位居全球前列。
为此,我国应该积极创造开放式的竞争环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转换,提高并且强化其动力;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上,积极地、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制定有效的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对策措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建立完善的贸易促进体系,为对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对外环境。
[1]柳思维.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3):5-10.
[2]陈飞翔,吴琅.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路径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4-9.
[3]张亚斌,李峰,曾铮.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构建及其指标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