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佳锶/滨州医学院
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问题研究
辛佳锶/滨州医学院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但目前我国捐献的数量仍不能满足患病人群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现状,研究捐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造血干细胞;捐献;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健康问题,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一直都是医学界很难攻克的难题。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个新兴名词,很多人并不真正的了解和接触。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有一些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捐献数量仍不能满足患病人群的需要。在此国情下,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本文以此背景展开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解决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造血干细胞的概念及作用
造血干细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一类细胞。造血干细胞来源于红骨髓,可以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不会因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损坏造血功能。造血干细胞除能够医治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之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能够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多种实体肿瘤。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运用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以最大限度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同时全面摧毁其免疫和造血功能,然后将正常人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对该病治疗的目的,重建血液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的骨髓总量约为3000克,移植时仅需要10克,相当于收集干细胞10毫升,又由于造血干细胞具备自我复制、自我重生的能力,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人体会在短期内恢复原有的造血细胞数量,所以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捐献者产生任何影响。
(三)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
造血干细胞主要有两种采集方法,一种是采取抽取骨髓的方法,通过对捐献者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从捐献者的髂骨中抽取骨髓血;另一种选用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对捐献者进行注射动员剂,之后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术,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造血干细胞。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细胞,其优点包括采集方便、不需麻醉、不需住院、合并症少、供者易接受等,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提取到造血干细胞,同时,可以将其他血液成分输回捐献者体内,避免浪费。
目前我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为“中华骨髓库”英文缩写是CMDP,统一管理和规范开展志愿捐献者的宣传、组织、动员,HLA分型,为患者检索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及移植相关服务等。[1]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其白血病的发病率每年居高不下,我国目前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400多万,且每年新增4万以上,其中50%的患者是35岁以下的青壮年和儿童,因白血病死亡的人数达3万人以上。而目前我国的志愿者库容量仅为203万,且配型成功能够实施移植的概率在人群中仅为1/5000~1/10000,这对于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来说往往是希望渺茫的。目前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仅面临库容量少的问题,还存在反悔率高、基金短缺的现状。
(一)对捐献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及普通群众的调研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人听过但不了解造血干细胞,非常了解造血干细胞的人数相对较少。绝大多数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如:健康标准、年龄要求、采集方式、采集量、恢复期等基本常识。调查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在校学生不了解造血干细胞,但是医学生对于造血干细胞的了解程度远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2]普通的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关心程度不够,学校对医学知识的普及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科学的认识。
(二)获取捐献知识途径狭窄
调查者中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占到调查对象的一半左右,而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和通过讲座或者其他宣传活动的形式了解的很少。而在校大学生获得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正常的教学课程,但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校获取相关医学知识的比例较低。学生对捐献知识了解主要是靠个人主动学习,缺乏积极有效的其他宣传方式来进一步了解造血干细胞的内容及其捐献流程。
(三)民众捐献积极性不高
本次调查对象中愿意捐献的调查者占一半左右,但是登记后真正需要捐献时部分调查者更改了捐献意愿。对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不愿意捐献和改变捐献的因素中怕影响身体健康的占捐献首位,不知道捐献后去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家人的不支持也对捐献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见,仅仅从个人认知和媒体宣传教育的角度上提高捐献率是远远不够的,获取家人的支持也是提高捐献行为的重要方式。
(一)实施积极有效的宣传方式
学生对捐献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所学专业的限制,由于学生的教育主要是根据学校接受教育厅颁布的指令开展的,所以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红十字走进校园、校报、演讲、医学知识竞猜等方式传递医学知识,提高在校学生对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的认知。造血干细胞医学知识的宣传不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更需要医护人员、捐献者、红十字会成员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配合才能达到高效统一的运行机制。红十字会应组织民众参观捐献过程,增加其对捐献知识的了解,减少对捐献的恐慌。
(二)加强对红十字会的监管
目前,关于造血干细胞的相关信息较少,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去了解。红十字会应该及时发布信息,公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求信息、捐献标准以及相关信息等,同时解释说明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使用时间和方式并告知采取造血干细胞后的恢复期以及应急处理办法。红十字会作为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机构,承担着权益保护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工作,理应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社会媒体的监督。只有从采集的根源上规范化合理化,才能使造血干细胞的使用者和捐献者处于一个安全环境中。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该完善捐献程序,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多增设登记地点,定期登记采集,并且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信息予以及时更新。应以提供保险的方式保障捐献者的安全,使其在心理上消除顾虑,从而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例如在捐献者同意填写捐献登记后,并且当需要捐献时不更改捐献意愿挽救他人的健康情况下,应为捐献者提供一定的补偿。并且通过宣传、嘉奖或者颁发荣誉证书等形式使捐献者有更强的荣誉感,同时应设立专门性基金,避免了因为后期的原因损害捐献者的合法权益。
[1]中华骨髓库:《中华骨髓库简介》,载《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http://www.cm dp.org.cn,2015-10-30.
[2]辛佳锶:《烟台市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情况调查》,载《青年时代》,2015年9月第18期,第126,130页.
辛佳锶(1979—),女,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卫生法学方向,主要从事卫生法学、医事法学教学与研究。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项目《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认知调查及法律制度构建》,项目编号:13-rwflkt-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