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琪/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孝感市某城中村的调查及对城市的影响分析
宋 琪/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针对孝感市某城中村现象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分析并研究了城中村现象的特有的背景,问题,原因,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孝感市;城中村;城市环境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对于城中村的现状,不同村域之间既有相同的问题也有个别村域的独有问题,所以对孝感市城中村的改造不能采取先出台一些模数化的文本条例,然后按此文本条例对所有要改造的城中村进行改造,这样就犯了教条主义。因此对孝感市城中村的改造需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对不同村域采取不同的改造方案。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我们发现城中村问题是我们国家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个独特现象,目前城中村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城中村的农民其土地,户口,管理上都有各种问题。通过整理与调查问题的根源是村民“因地生财”城中村紧挨城市交通便利,房租廉价,共享城市的公共设施,吸引很多外来务工人群,本地居民想通过租房来获取额外收入。在他们土地征收无地可种的情况子下村民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家房屋进行装修甚至扩建,违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本来农村建筑规划与城市不协调,加上扩建之后,城中村内一片“狼藉”,由于他们自身素质并不高,他们不会去考虑是否可扩建等问题。更不谈怎样与周围城市协调起来。越到后来政府的介入变得困难起来,涉及到各种复杂赔款,加上农民自身被利益诱惑。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政府只能留存“城中村”,等待改造的时机。城中村就成为了城市的通病。总的来说“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主观上是原村民突破各种政策法律限制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是城中村居民在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驱动下,追求租金的后果;客观上是城市按照其经济规律以扭曲形式释放其应有价值的必然。因此城中村改造要从根源改造,解决农民无地可种的就业问题。城中村非常影响城市化的质量,城中村改造既可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也可以改善民生质量,更是改善城市面貌的迫切要求。
1.1 居住环境“脏”“乱”“差”
村内未设垃圾箱,垃圾随意倾倒、乱堆放。村内排水为连接城市管网,均为自然排污,池塘、沟渠污染严重臭气熏天,再加上人流量较大,人们素质普遍偏低,街道上果皮纸屑,各种垃圾堆积,造成了整个社区都很脏。特别是街道上的饭馆油烟直接排向街道,洗锅水、拖地水也统统倒在路面。最严重的是:小广告铺天盖地。几乎每户商铺的门面、卷闸,都被贴上了花花绿绿的“发票”、“招工”、“征婚”等牛皮癣。造成城市“脏”,“乱”的现象。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图1)
图1 城中村环境“脏”“乱”“差”
1.2 建筑过于老化,陈旧,布局不合理
城中村内建筑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房屋。由于砖和砂浆之间的粘接力较弱(部分房屋建造还不是采用混泥土砂浆,粘接力更差),因此这些房屋的抗拉、抗弯、抗剪强度都很低。由于其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他的脆弱性,导致现在村内房屋普遍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有些已经成为危房,加之近年的私加乱建现象严重,造成了采光不好、通风不畅、屋内潮湿等不利于生活的恶劣环境,严重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图2)
图2 城中村房屋线路私搭乱建,建筑布局不合理。
1.3 城中村村内道路体系不够完善
自然形成、道路太窄,不符合消防要求。建筑布局混乱,导致道路三步一折四步一弯,错位交叉口、畸形路口较多,还有很多狭窄的小巷。道路不成体系,连接度低,再加上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有些家庭已经购买了小轿车,这就加剧了村内交通拥堵。(图3)
图3 道路体系不完善,交通拥堵。
1.4 村内公共设施少,村民集体活动少
建设足量的公共文化设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且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城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所要做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然而根据我们小组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孝感市城中村中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大部分村内没有图书馆、宣传栏、健身设施等最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即使有极少数村有这些设施那也是图书馆有图书但大部分时间不开放;宣传栏长期不更新;健身设施破旧不堪已经到了不能使用的地步。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俨然成了形象政绩工程,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给群众休闲、娱乐、购物、医疗造成不便。由于缺乏相关的公共设施,又没有供村民活动的大型活动场所,再加上村里组织松散,所以村民集体活动很少,偶尔举行社区节庆活动。(图4)
图4 娱乐设施少且被小车占用
2.1 “城市化”无法避免“贫民窟”
城市中贫民窟的存在使得城市特别有活力。贫民窟的存在,使得城市扩大的成本特别低,包容性特别强。贫民窟房租低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邻居对新来者多相濡以沫,抱有多一层的同情和照顾,使新移民比较容易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在贫民窟的大部分新移民一二代之后,便融入主流社会。这不但发生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也发生在中国的香港、北京和上海。北京的浙江村当年一片脏乱差,经过十几年的资本积累和改造,现已成为充满活力的商厦群。美国的市长们十分精明,知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移民的不断涌入,所以不但允许贫民窟的存在,而且相互之间展开争夺人口的斗争。
2.2 城中村的存在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中村对城市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城中村的住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以单家独户建设为主,房屋建筑相对于城市来说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造成土地占有率高但利用率低。另外,城中村占据了城市的优越地带,但在综合开发商却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带,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城中村村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精神相对匮乏,与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不适应,成了现代城市理念的伤疤,城市文化的败笔,严重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城中村综合管理不当,在利益的驱使下,居民随意增建,乱盖出租房屋的现象很普遍。由于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部完善,“脏、乱、差”现象严重,对城市的建设以及构建卫生城,文明城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城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对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城中村不利于城市管理体制的完善,城中村撑起保留农村建制,实行农村管理体制,难以按照城市管理体制实施管理,这种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使得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是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
要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城市管理者有前瞻性,不仅要加强对现有城中村的改造,不断在总结经验中推动城市化发展,还要预防新的城中村出现,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对周围农村进行一定管理,不然在城市扩张的时候,会出现更多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的现状虽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存在着很多的隐患,我们应该用科学眼光看待问题,着眼未来,着眼于发展。进行科学统一的重新规划,为孝感市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李俊夫.城中村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高峰,董晓峰.国内城中村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6,(7).
宋琪(1992.01-)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建筑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