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宏娜/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
浅淡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新思路
祁宏娜/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
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体系;考核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以机械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课程,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面宽。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融合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学、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课程。各门专业课程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对于目前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也要求了解,涉及的专业面很广。
2.实践性强。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又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每一种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同,即使相同的零件,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该零件的加工方案也不相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知识点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艺分析、夹具设计、装配技术与检测加工质量的分析、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制定和装配工艺过程设计等几部分,各个章节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知识点比较多,不容易记忆。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终极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然而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实习条件不足的现象,而且许多教师在教授磨削、镗削、铸造、锻造等方面的知识,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授的理论知识完全与动手实践操作技术脱节,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不能有效得到解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出现厌学心理,导致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始终成为一种理想。
(一)构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新体系
1.构建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层次。
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应当严格按照“一点”充实“三化”的原则,其中“三化”主要是指模块化、基础化和综合化。在对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完成构建,构建的过程主要为“一点”→综合化→模块化→基础化。首先结合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综合化模块的构建,并将“知识点”作为客观依据,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把握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然后,按照综合化完成模块化的全面构建,模块化模块的主要内容,同样应将综合化作为主要依据,对模块化的内容进行构建;最后根据模块化的内容完成基础化的构建,基础化模块的内容必须充分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方法和基本知识,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
2.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层次。
在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应将其分为支持系统与主导系统两大方面。其中主导系统由可将其分为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其主要是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主要核心,由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组合而成。
支持系统则主要是由相应师资力量与硬件实验设备组合而成,在对其实践教学改革中,其实验室建设是无法得到有效改革。为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充分结合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性质来对其进行设计,并将其设置为典型项目或者相应任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其项目的案例或者任务则需要将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充分运用产学研等项目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争取做到企业需求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
(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中职院校由于多媒体教室有限,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多是采用讲授与板书模式,学生很难理解机械制造课程中较难的内容。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中职院校的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教学内容的选择改进。
幻灯片中尽量精选教学内容,在制作幻灯片时,尽量将重点内容突现出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研究法等,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文字、图片、音频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3D三维软件能够绘制三维仿真图,比如利用3D三维软件可以将车床传动系统动态形象化,既能够加强学生对车床传动系统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对3D软件的学习渴望。
2.教学难点的突破。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许多内容对于缺乏工程经验的技校生而言,都成为教学难点。比如刀具几何角度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生生而言,就是教学难点。刀具几何角度知识中有许多投影方面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该对车刀的分类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到不同类型的车刀投影图的区别;教师可以利用软件绘制出车刀的三维图,在三维图投影基础上得到二维图,让学生真正理解刀具的投影视图与几何角度,突破教学重点。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该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生产实习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可以采用案例法、讨论法与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用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课本上没有提及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在生产现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建构评价机制,创新考核方式
教师若是想要将考试评价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操作如下:加大评价考核评价所占的比重,调整至40%,期末成绩变为60%。在原30%中,出勤占10%,测验占10%,作业占10%,教师应该将作业所占比重增至20%。出勤表现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学生课堂出勤情况、问题回答情况、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等。测验具体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鉴定,评价方式具体包括两种:提问测试、书面测试。增大作业评价的比重,主要是考虑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原有评价体系中,书面作业完成次数及质量好坏所占比例为10%,教师还应该增加10%实践作业评价份额。笔者建议调整实践课考核份额标准,重点突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
(四)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
中职院校的教师即使具备了双师型素质,也不能完全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教师还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以人为本,积极指导学生,严格遵循“多褒奖、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原则,消除学生的浮躁、困惑情绪,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综上,近年来教学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1]王玉玲,杨发展,刘琨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
[2]刘文广.“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