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
指引体系为保障指导实践应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三
财政部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指导意见》提出了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框架设计,并将随着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完善。
(一)满足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一定应用。遗憾的是,尽管我国在管理会计领域不乏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但总体发展仍相对滞后。大部分单位仍处于“不知在做”的阶段,即虽然在实践中运用了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但不知道管理会计是什么,也缺乏系统运用管理会计的意识;甚至还有一些单位尚未应用管理会计的相关工具方法;只有少部分单位属于“已知在做”,即知道管理会计是什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这些“已知在做”的单位最具有活力和创新意识,走在了我国管理会计实践发展最前沿,但他们目前也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而言,我国管理会计实践仍处于自发状态,较多单位还停留在总结经验阶段,影响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单位迫切希望政府出台一套统一规范、系统科学、能够贯穿单位活动始终的管理会计标准,以便单位学习使用。因此,《指导意见》顺时应势,提出建设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系统梳理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案例示范,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
(二)借鉴西方国家推行管理会计的做法经验
美、英等西方国家在管理会计领域做了大量探索,形成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重视管理会计标准建设指导管理会计实践这一做法,极大推动了管理会计应用,促进了管理会计发展。比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先后出版了领导力与道德、技术应用、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等4辑六大类管理会计公告,还将根据实务需要发布新的管理会计公告。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尽管没有发布管理会计公告,但陆续发布了管理会计系列研究资料,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2014年10月,还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推出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
这些会计组织发布的公告、原则、研究资料等,都是指导性的,与会计准则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管理会计差异化特征。
(三)财政部门主导指引体系建设是现实选择
立足国情,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指导意见》,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由财政部建立,而不是像美、英等国由会计组织建立,这正是体现了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是财政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财政部法定职责所在。同时,由财政部制定发布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有利于整合各方力量,节约社会资源,花小钱办大事;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意见,体现权威性,便捷高效推行应用管理会计。《指导意见》在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社会各界都支持由财政部负责建立指引体系。因此,我们不能像美、英等西方国家那样,由会计组织制定会计标准,而应由政府部门来制定。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是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操作性的系列标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指导意见》提出,要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基本指引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的总结提炼,解决对管理会计的基本认识问题。管理会计既有普遍规律,又具差异化特点,需要考虑不同性质、特殊行业等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形成应用指引,依据基本指引,明确管理会计的多种工具方法,具体指导实务操作。管理会计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制定案例标准,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大量总结实践中好的经验、做法,提炼为典型案例,将更好地为单位提供具体示范。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是将管理会计普遍规律上升到标准,是对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目标等内容的总结、提炼。在我国当前管理会计实践中,虽然尚无基本指引,但是对于基本指引中涉及的概念、原则、目标等,理论界和实务界已有很多论述,只是这些观点不统一。学术求异,管理求同,有必要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形成指导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共同话语基础。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也是制定应用指引和案例库的基础,对应用指引、案例库起到统驭作用。但是,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只是对管理会计普遍规律和基本认识的总结升华,并不对应用指引中未做出描述的新问题提供处理依据。
为确保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质量,财政部将从课题研究起步,充分利用咨询专家机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在课题研究、组织研讨、听取专家建议、公开征求意见等工作基础上,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应用。
实践中,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已经在一些单位得到了一定应用。如,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系统导入全面预算管理、内部管理报告、平衡计分卡等十项管理会计工具,建设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但是,总体而言,有些单位对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不够系统,有些单位也对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应用适当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存在困惑。
因此,《指导意见》提出制定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就是要对管理会计各项工具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清晰明确地告诉单位这些工具方法是什么、怎么用、有哪些优缺点、运用环境、如何选择、预计效果等内容,以便于单位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运用适合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应用指引居于主体地位,是对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指导。为切实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既要遵循基本指引,也要体现实践特点;既要形成一批普遍适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基本工具方法,如经济增加值(EVA)、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也要针对一些在管理会计方面可能存在独特要求的行业和部门,研究制定特殊行业的应用指引;既考虑企业的情况,也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在企业层面,还要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等特征,坚持广泛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应用指引是开放性的,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应用指引的实施更重指导性,由各单位根据管理特点和实践需要选择相应的工具方法。财政部将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开展系列课题研究,科学总结我国先进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有效做法,研究确定一系列应用指引,本着先急后缓、先一般业务后特殊业务、“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等原则,逐步发布系列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案例库是对国内外管理会计经验的总结提炼,是对如何运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实例示范。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单位提供直观的参考借鉴,是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指导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也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区别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大特色。
在国外,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历来强调案例的重要示范作用。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管理会计公告中,就包含了系列案例,为企业应用该公告提供了借鉴。在我国,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典型案例,予以宣传推广,是推动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效方式。如,90年代,我国总结邯钢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做法,提炼升华为邯钢经验并予以学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单位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案例并嵌入指引体系,能够帮助单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应用指引,增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应用效果,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标。
案例库建设将坚持典型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统一框架结构、基本要素、质量特征等案例标准,形成案例规范格式文本的基础上,分为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等情况,逐步提炼若干管理会计案例,并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同时,既提炼总结管理会计整体应用案例,也针对管理会计的某些领域和应用指引中的相关工具方法提炼专项应用案例。争取通过5~10年的时间,通过经验交流、调研座谈、案例单位自主梳理等有效方式,总结、提炼一批覆盖多领域、多行业、多种工具方法的案例,构建内容丰富、示范性强的管理会计案例库。
“集众思、广忠益”。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是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利用专家智库资源的有效方式。国内外会计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普遍建立了专家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如,我国建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委员会等,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的咨询机构,为保证和完善我国会计标准等提供了宝贵的咨询意见和建议,为提高会计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专门设立了由来自企业、公共部门和学术界的多名专家代表组成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并邀请管理会计公告具体领域的专家共同参加编写工作,以保障其管理会计公告质量。
为凝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今年3月,我部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我部审定并向社会公示,择优聘任了68位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建立了管理会计咨询专家机制。咨询专家任期2年,今后,我们将综合考虑公信力、影响力、参与度、遵守保密纪律等因素,不断优化咨询专家队伍结构,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智库资源作用。
管理会计咨询专家要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己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参加咨询专家会议,按时完成所承接的管理会计相关工作,在管理会计课题研究、指引体系建设、实施推广等各个方面,通过积极建言献策、提供调研环境、总结实践案例等多种方式,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开拓渠道,了解本行业、本单位的需求,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财政部,形成互动机制,促进管理会计体系不断完善。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为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提供有力的指导示范。各单位情况不同,在具体运用管理会计指引时,应根据单位经营特点、管理要求等具体情况,结合管理会计指引,建立健全适用于本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手册,真正把管理会计指引用活用足,从而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