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洁 吴迪 编辑/丁小珊
吉林省资金外流趋势分析
文/张洁 吴迪 编辑/丁小珊
新常态下,吉林省外汇资金流动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联系日益紧密,资金外流趋势明显,且资金流出渠道日益多样化。面对新趋势,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外汇监管部门以及涉外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防范外汇资金的异常波动,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汇率波动导致货物贸易资金流出规模增长。一是进口成本降低。自欧元区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欧元汇率持续贬值。作为吉林省跨境支出结算的第一币种,欧元的贬值,使得外贸企业进口成本降低,加速了贸易资金流出。二是锁定汇率的预防性购汇增多。2015年上半年,吉林省远期购汇交割17.5亿美元,是去年的10倍,均是企业为规避汇率波动进行的提前购汇。
第二,服务贸易项下旅游支出较快增长。上半年,吉林省旅游项下净售汇1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5%。一方面,欧元贬值使赴欧旅游和购物的成本降低,激发了民众的旅游热情;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前台业务人员常将用途模糊不清的个人业务归在旅游项下,这也导致旅游售汇规模增长。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流出增速。一是传统制造业外方撤资压力大。受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纺织、铝制品等产业的利润空间持续收窄,外方普遍通过将股份转让给中方来撤资退出。二是空壳企业撤资动向明显。2014年以前,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相对稳定、人民币具有升值预期,这对境外直接投资形成持续的吸引力,但其中很多外资企业基本未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而当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后,这部分企业则立即减资或完全撤资。三是部分药品制造企业为进一步拓展南方市场,将公司股权大量转让给南方公司。这种转股方式导致出现撤资。
第四,境外融资规模骤降。境内外融资成本变化导致外汇资金流入减少。2015年以来,境内外人民币贷款利差收窄,由2014年的0.6个百分点缩小为0.2个百分点,导致企业境外融资规模大幅下降。
第五,结算币种变化导致售汇规模波动。人民币在岸和离岸价格变化导致境内购汇成为优先选择。由于2014年三季度以来,人民币在岸与离岸价格之差持续为负值,企业通过境外人民币购汇已无优势,因此人民币跨境支付规模下降,境内购汇成为优先选择。这使得售汇规模大增。
第六,市场主体倾向资产外币化。受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影响,藏汇于民的现象愈加显现。据调查,受到人民币汇率预期贬值、美元预期升值的影响,务工人员对于结汇多持观望态度,倾向于外币化持有职工报酬和赡家款。同时,吉林省企业结汇意愿减弱,售汇意愿增强,上半年贸易项下净售汇39.7亿美元,同比增长22.1%。
一是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应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利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政策优势,在商贸投资、旅游开发、口岸建设和资源转化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步伐,通过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增强市场活力,并加速发展地方涉外经济。
二是要加大监管部门的协调联动与监测分析。外汇局应联合海关、商务、税务以及人民银行等相关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对涉外经济中的物流及资金流进行有效的监测与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并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性动态。这有助于监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规模异常资金波动对地方经济造成的冲击,从而有力地维护涉外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及时转变服务理念。金融机构应及时更新服务理念,在全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涉外经济实际,加快对金融产品的宣传与创新。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可以积极鼓励其对汇率衍生产品、贸易融资等金融产品的应用,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实现银企双赢。
四是要引导企业加速转型,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相关部门应引导企业正确认识国家新常态下增速换档、调整阵痛与刺激消化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强企业主体对市场的风险防范。企业应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意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能够通过灵活运用汇率避险工具,实现对自身经营的有效管理;同时做好产品的套期保值,避免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防止无序摆布资金扰乱市场秩序。
作者单位:外汇局吉林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