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 高 娟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市场化与全球化时代,高等院校正处于旺盛发展时期,而其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步增加,例如,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败坏和学术不端案频发,部分领导欠缺忧患意识,忽视党风廉政建设,职务犯罪多发等。因此,高校风险防范问题必然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高校风险管理,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必将成为现代高校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自我风险反应并不灵敏,风险管理亦不完善,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为此,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校风险研究的理论,流派和领域进行了梳理,并对高校风险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创造条件,进而促进我国高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风险管理理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美国金融大师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认为,无论如何强调风险管理的极度重要性均不过分,它甚至已超越了人类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上所取得的进步。风险管理最初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活动,起源于美国,由美国学者格拉尔(Russell B.Gallagher)于1952年首次提出了“风险管理”一词。随后,风险管理理论被应用于高等教育与高校的研究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和高校管理实践结合,有利于高校防御与处理风险能力的提升,高校稳定的维持,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柳清秀,2009)。美国马里兰州联合教育者风险保险集团公司总裁亚伯拉罕(Janice M.Ablraham)指出,学校风险管理并非只要消除风险,而是以最有效和明智的方式在支持学校办学宗旨的情况下处理风险,并处理教学、研究与学生活动中教师、学生、工作者与志愿者所遇到的各种潜在风险。约翰·雷(John R.Ray)等在对如何应对学校风险的简单论述中提出学校“仅仅以保险进行风险管理是不够的”。伴随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出现并逐渐应用于高校风险研究中,英美等国家相继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进行高校风险管理研究,而我国学者也逐步对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予以关注。
(二)多学科理论:高校各类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高校风险所包含的内容广泛,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出发对高校风险进行研究,对于探索高校各类风险的形成机理更为全面而有效。谢凌凌、龚怡祖(2010)分别依据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的博弈与委托代理、利益冲突、运行效能、契约认同和共生平衡理论,从多学科视角对高校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于高校不同类别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如下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理论,周跃华(2007)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校项目建设投资风险。徐辉(2008)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原理与方法研究了高校风险评估管理体系;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杨炜长(201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剖析了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翟华云、郑军(201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考虑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依照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设计了高校的财务治理结构;三是信息不对称理论,杨开明(2008)认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形成的客观性;四是人力资本理论,Schultz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之后,于1961年在《高等教育的成就》一文中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同样具有收益不确定性,即风险性;五是政治经济学理论,梁戈、钟晨音(2006)从政治经济学的市场观与制度问题对高校资金安全风险来源进行了分析。此外,委托代理理论(王一春,2006;孙津津,2009)、软预算约束理论(范炜,2007)、资金管理理论与宏观预警理论(刘丕平,2007)也被用于高校风险研究。
(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高校财务风险或危机是高校所面临的最为显著的风险,这已经形成学术界的共识(柳清秀,2009)。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研究涉及财务内部控制风险、债务风险或贷款风险等具体方面。在财务风险方面,从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内容出发,高校财务风险包括日常运营风险、筹资风险与投资风险(徐明稚等,2012;闫天池,2007),其成因主要在于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与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盲目扩张、校企不分、季节性的事业收入和支出刚性间的矛盾、管理层的经济责任意识淡薄等(夏庆利,2004;闫天池,2007;赵善庆,2009),为此,高校应重点加强高校风险预警系统和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张中华,2008)。债务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的核心组成部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基础建设增加,高校负债扩张严重,导致许多高校陷入债务危机。与此同时,高校债务风险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分析了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提出通过政府规制、高校增收节支或外汇注资等方法化解债务危机(如张甫香等,2006;张建初,2007;张炜等,2007;张继林,2008;乔海曙、许国新,2008;徐莺,2009;胡耀宗,2010;朱荣,2010;帅相志,2010;李百超等,2010等),而随着国家与政府财政对高校债务的减免与补贴政策的执行,相关研究亦逐步转向对高校债务风险的预警研究(如文晶娅、吴少新,2012;谷慧玲,2012)。
(二)高校发展风险管理 国外学术界比较关注高校发展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Newman、Courtier和Scurry(2004)主要关注了重塑中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市场导向压力与风险,以对学院和大学的领导者予以警醒,同时提供了创造性的方法以应对新的挑战,试图刺激政策的制定者、政治家、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Ferris(2005)指出,根据新的标准普尔研究报告显示,由于美国各大高校继续遵循近期走向多样化收入来源的趋势,它们将面临着更多的市场力量与风险。而伴随我国民办高校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学术界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风险与办学风险则更为关注。李钊(2007)认为,政府与民办高校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以防范民办高校快速发展中的办学风险。李雄鹰(2012)提出国家应以宏观政策调整,引导高校分类发展,避免趋同化发展风险。部分学者则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高校发展风险或办学风险进行了评估(如陈建华,2004;李望平、肖东生,2005;王旭,2013)。
(三)高校人才风险管理 人才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Hughes和White(2006)认为,虽然大多数人都同意,人往往是一个教育机构最宝贵的资产,一些名牌大学的丑闻都强调,个人会对他们受雇或作为学生所处机构的声誉造成影响。他们总结了缓解风险的政策,尤其是背景调查,为何以及如何被用于高等教育,并且检验了背景调查政策在美国顶级一类和二类学校中的应用。国内学者对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人才引进风险和师资队伍建设风险等进行了研究。如谭恩惠(2009)对高等院校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必要性、内容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防范对策。李福华(2010)介绍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对象选择风险、人职匹配风险与流动摩擦风险等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并提出了降低风险的对策。黄加文、周剑萍(2003)和王运峰等(2009)分别研究了师资队伍建设投资风险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风险管理。张剑波、潘留仙(2006)认为,民办高校兼职教师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应通过健全制度规避该风险。
(四)高校招生就业风险管理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高校对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推进,然而各国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因素却使高校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招生就业风险。Rindfleish(2003)的分析表明,分段分析的营销技术通过确定新的细分市场的潜力,并精简目标营销手法,对于吸引和留住学生以减少高等教育具体战略规划目标风险方面是非常有用的。Kivinen和Ahola(1999)集中分析了新生的人力资本观念学与毕业生所面对的人力风险资本的现实状况,讨论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提出了一个长期模型描述影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不同社会机制。Brynin(2013)使用简单的定量技术,基于英国劳动力调查数据,论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模糊性的增长。它也表明,不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只能获取平均工资,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投资的相关风险。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而伴随我国人口数量的下降,高校招生风险也逐渐显现。马宁、陈立文(2005)指出,要降低高校扩招所引起的毕业生就业风险,国家与高校必须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对高校招生比例予以适当控制,以使其保持适度的规模。李浩、陈申华(2010)提出通过发挥科研优势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特色专业作用、制定合理招生计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考试与成绩管理、瞄准市场需求以及政府调控等多渠道化解高校负债经营情况中的招生风险。
(五)高校健康安全风险管理 建设健康与安全的大学校园,是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理念与内容。Helsloot和Jong(2006)基于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管理者、社会缩影和一个组织三个领域的分类研究探讨了高等教育的风险,实地调研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机构仍然没有一个常规的安全、保安和危机管理的综合政策。在个别机构中,三者之间缺乏沟通。机构、教师和学生对其所处环境所面对的风险范围只有有限的认识。与此同时,机构往往不会在这个领域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经验。甚至在个别机构,经常会有很少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参与安全保障政策的落实。谢凌凌(2010)透视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演进、内涵与成因,对其研究概况与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层面建立了资源配置与职责配置统一、“闭合”运行与“开放”吸纳统一、静态与动态要素统一的预控整合机制以应对高校突发事件。而蔡立炉等(2007)、李艳等(2011)、陈健等(2013)分别对高校校园网安全、高校保密项目风险以及高校信息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
(六)高校廉政风险管理 廉政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校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国各地高校的多宗腐败案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国家与政府部门对高校腐败问题的重视与深思。为此,“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湖北省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相继出台,而高校廉政风险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高校反腐倡廉论丛》(丁振国、尚保建,2006)、《高校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研究》(徐兰等,2011)、《高校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湖北省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11)、《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吴晋生,2012)、《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张国臣,2013)等一系列高校廉政建设著作相继问世。而刘永林、李燕(2013)则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体、制度与环境出发,梳理了伪造印章与材料骗取科研经费、虚设与侵吞科研设备款、私用科研经费等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多个廉政风险点,并分析了成因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一)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初主要是英美国家借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予以实施,随后学者们相继对此进行了研究。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正式发布报告,要求英国高等教育机构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构建一种经常性的审查机制,用以识别、评估与管理高校的全部风险,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报告与指南,以指导英国各个高校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当前,英国各个高校的风险管理步骤基本上依据英国财政部橙皮书与HEFCE的指导建议而制定。而美国加州大学于2004年正式开启了高校系统全面风险管理实践。Edwards(2012)探讨了高等教育风险管理的新兴领域,概述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主要是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众多私营与公共部门环境的质量保证的风险基础方法。其目的是基于以风险为基础的质量保证模型(或其他方式)在其他地方的成功部署来阐明这种方法的适当性。最后,他还对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方向,以促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Liliana-Viorica(2012)认为,今天的风险管理流程包含的不仅仅是保险、劳动安全卫生和法律责任管理,它还包括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评估和尽量减少内在的、持久的组织风险的过程,他提供了背景资料并描述了一个系统方法,为所有参与者(学生、教师、督导、输送人、社区机构代表以及其他人)建立一个安全的、风险最小的环境。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我国学者胡建波(2008)指出了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8个要素,并提出可从组织结构调整、风险模型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文化建立方面构建我国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高校风险基本理论研究 高校风险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1)高校风险的分类。HEFCE于2008年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英国数所执行充分风险识别过程的高校所提供的信息编制了风险清单,将51种高校风险概括为8个主要类别,即声誉、学生经验、人事问题、资产和设施、财务问题、组织问题、商业问题、信息与IT。美国高校事务官员理事会(NACUBO)与美国大学董事会联合会(AGB)共同举办的全面风险管理论坛上,经过与会专家专门讨论将高校风险分为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等外部风险和内部结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过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合规风险等内部风险。(2)高校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主要涉及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框架、模式和控制策略等。徐辉(2008)将高校风险分为经营运行、行政管理、教育教学与安全保障等风险,对其评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高校风险评估管理的基本框架。林娜、张博文(2008)分析了高校内部管理运行风险与防范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其防范机制的基本设想。
(三)高校风险预警模型与评价体系研究 由于高校财务风险一直居于我国高校风险研究的主流,因此,当前我国高校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基本是以财务风险、债务风险研究为主,部分研究则涉及高校发展风险、心理预警评价等。(1)高校财务风险或债务风险预警与评估模型。徐明稚等(2012)基于现金流量模型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并以76所部属高校的算例分析对体系适用性进行了检验,有助于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总体预估。谷慧玲(2012)通过设置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个层次,采用专家打分的五级定性分析指标与定量分析指标相结合方法,设计了高校融资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郑鸣、朱怀镇(200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BP神经网络技术分别构建了两种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模型,对31个地区的整体高校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Logistic回归模型在识别与预警高校贷款风险上总体优于BP模型。(2)高校发展风险评估模型。陈建华(2004)从环境要素风险、内部资源风险、产出风险和竞争风险四类风险种类的9个准则层和31个指标层指标,构建了非重点高校生存与发展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李望平和肖东生(2005)基于对一般组织风险管理理念与高校组织特点的总结,从环境风险源、风险域和风险暴露三个部分构建了高校发展风险的基本评估框架。王旭(2013)依照“风险识别-评价-防范”思路,识别出民办高校办学的政策、市场、管理、质量和财务风险等5大类15个子类的风险要素,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了风险权重评价分级,并从政府管理视角针对强度、半强度和弱度风险分别设计了防范机制。此外,谢凌凌、龚怡祖(2009)基于高校利益相关者,分别设置警源指标、警兆指标和警情指标,构建了高校风险心理预警指标体系。
基于对高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研究流派、研究领域的梳理,纵观现有研究成果,高校风险研究已经逐步体现出理论基础多学科化、研究流派多样化和研究领域实务化的发展趋势,然而,相关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尚待未来研究予以拓展。
一是高校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基础尚需实现多学科理论的结合运用。现有高校风险管理研究依然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但高校风险并非单一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不仅涉及管理学内容,也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范畴。虽然当前已有部分学者(如谢凌凌、龚怡祖,2010)开始尝试结合诸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但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廉政管理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等基础理论,将这些理论依据贯穿于高校风险研究内容中,深入探讨高校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预警问题,有助于实现高校风险预警与管理系统理论框架的构建,将是未来研究需要拓展之处。
二是高校风险管理研究流派尚待扩展,内容还需深入。从当前研究流派上看,高校风险管理研究依然以财务风险研究为主流,高校财务风险固然重要,但是过度聚焦财务风险,容易忽略高校其他资产管理,尤其是软性资产管理上所存在的风险,例如,高校教学质量风险、内部结构风险、教师建设风险和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等,而这些软资产的管理恰恰对高校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当前研究已逐步对民办高校办学风险、人才风险等略有关注,部分学者还对高校教育质量风险(如杨炜长,2010)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如王立英等,2007,2008)等进行了研究。但这种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对相应风险的评估与针对性控制策略等实践操作性问题的研究则还较为欠缺。因此,进一步扩展高校风险研究流派,深入探讨各个流派的内容,将是未来高校风险研究的拓展方向之一。
三是高校风险管理研究领域方面,理论分析尚待系统化,实证研究还需全面化和可操作化。当前高校风险理论研究基本上还是借鉴企业风险研究从高校视角进行的传统管理学研究。然而,在当前复杂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改革背景下,综合考虑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构建系统的高校风险理论框架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此外,当前除高校财务风险与发展风险研究涉及评估模型的构建外,对其他风险的研究基本是以理论分析为主,尚未涉及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的构建,即使是已有的财务风险与发展风险评价模型也极少有基于“警源-警情-警兆”三维构建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而风险评估却是制定有效风险防范策略的基础。因此,顺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构建可操作化的实证模型,亦是未来高校风向之一。
[1] 徐明稚、张丹、姜晓璐:《基于现金流量模型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会计研究》2012年第7期。
[2] 周鸿、龙靓:《我国高校融资风险管理模型的设计》,《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0期。
[3] 陈建华:《非重点高校生存与发展风险的评估》,《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3期。
[4] 黄加文、周剑萍:《防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投资风险》,《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7期。
[5] 谢凌凌、龚怡祖:《高校风险生成机理:多学科逻辑推演》,《高教探索》2010年第1期。
[6] 周跃华:《高校建设投资的风险意识与内部控制》,《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1期。
[7] 杨炜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防范》,《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8] 翟华云、郑军:《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财务治理模式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
[9] 梁戈、钟晨音:《非理性的繁荣:高校资金风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3期。
[10] 李钊:《防范办学风险:政府和民办高校的责任》,《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11] 李雄鹰:《高校趋同化发展的风险与规避》,《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2] 李福华:《高等学校人才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13] 张剑波、潘留仙:《民办高校兼职教师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5期。
[14] 李浩、陈申华:《高校负债经营招生风险防范研究》,《高教探索》2010年第1期。
[15] 李艳等:《基于PCA-RBF网络的高校保密项目风险预测》,《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5期。
[16] 刘永林、李燕:《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廉政风险防范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2期。
[17] 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8] 李望平、肖东生:《高校发展风险评估框架的建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19] 柳清秀:《高校风险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
[20] 彼得L.伯恩斯坦著,穆瑞年、吴伟、熊学梅译:《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1] HEFCE. Risk Management Guidance: Risk Prompt List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2008.
[22] Brynin, M.. Individual Choice and Risk: Th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 Sociology, 2013,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