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加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析
卢加云
在当代社会,随着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愈显紧迫。就现实而言,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及开展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等方面着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对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且处在各种问题凸显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确立的非常阶段,是成为自己和完善自我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复杂和最集中的时期,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大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是自我同一的过程,是自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是既注重自我而又不固守自我,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改造自我的过程。”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各种矛盾的凸显时期,面对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高校学生在人际关系、就业、适应环境变化、情感等诸多方面遇到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如果在这一时期高校学生不能够处理好与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迫切需要。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近年来,有关数据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呈上升趋势,相关案件也屡见不鲜。从2004年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四个室友事件,到2006年江西某高校学生李某杀死女友案件,再到2013年轰动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发生。除了一些具体的原因之外,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层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新时期加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再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引发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不仅仅是个人事件,教育事件,它还是国家事件,这对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是关系到国家强弱的大计,刻不容缓。”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困惑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其一,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方面而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工作对象和重心放在了那些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极少数学生的身上,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它遵循的是发展性模式,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主,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辅。显然,高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削弱了心理健康的全体性和发展性目标,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发挥出的作用相应减弱了。其二,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方面而言,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认为自己不会遇到任何心理问题,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没有任何用处。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即使遇到了心理问题碍于面子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在他们的观念中,一旦走进心理咨询室那么一定会从此被贴上了“心理有病”的标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种“摆设”。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开展形式存在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领域很宽,包括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绪管理,求职择业等,这实际上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性特点的要求。但往往高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多样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大学生感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无法解决自身问题。此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基本上是以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同时辅以其他形式。即使在课堂教学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以选修课形式为主,而对于选修课的课堂效果和课后效果是令人失望的。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选修课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关,很多老师只是机械地在输出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再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在校大学生数量上的配比要求为1: 3000,实际上国内很多高校都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从这一点可以反映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雄厚,有的老师甚至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对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所以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新时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较高、较广泛要求,更谈不上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虽然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等方式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畴和方法,但是各自的服务对象、内容、重心、方法和功能又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其对从事人员的知识专业性要求是不同的,但是往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之间的职责范围不明确或者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承担所有职责。
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经费不足以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忽视等问题。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所遇到的种种阻碍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经费的不足,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抑制其发展步伐。此外,我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在教学或是开展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特征及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与成就感,挫伤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进而可能会导致他们消极应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类课程。而且,一般高校所设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等社团组织很少开展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即使在已开展的活动中也未能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社员及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多数学生失去参与其中的兴趣,收效甚微。
首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针对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从其他部门中剥离出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的差别,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客观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学科。也正是因为二者之间有联系,所以才有结合的可能性;正因为二者之间有区别,所以才有结合的必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放在思政部之下,它所增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而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置于学工处之下,它所注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管理和实践操作。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在专业上独立,不断得到理论上的发展,也需要明确的实施载体确保其真正为高校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一是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单调和僵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自身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其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打破心理健康教育以个体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的现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游戏、素质拓展训练,还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快捷便利的方式拓宽心灵沟通的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大小主要归因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只有将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活动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努力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普及性和针对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面,主要包括生活辅导、学习指导、情绪情感辅导、就业指导四个方面内容,最大限度覆盖普遍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的教育真正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在开展心健康教育具体工作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施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入学不适应,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突出生活辅导,以期帮助新生们调整好对新环境的不适甚至是抵触心态,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与自身、周围环境以及他人的关系,积极乐观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大二时期的学生,他们面临的困惑主要是来自于情绪情感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则该侧重于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解决困惑。随着专业课程数量的增加和难度的提升,大部分大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一时期会感到学业压力大,学习效率低下,对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疏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大四学生,他们即将跨出校园走入社会,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准毕业生们普遍感到就业压力之大。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高校心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最后,要加大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和对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组建高素质教育队伍。现实情况表明,资金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增加对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经费支持,鼓励当地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再次,学校应把科研经费切实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此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并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高素质的教育队伍的建立。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职人员原则上要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序列。”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和监管。各高校应规范管理,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具有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同时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管,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监督,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1]中央国务院发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2004-10-14.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张灵聪,曾天德,王希华.心理学[M].厦门:厦门出版社,2007:31.
[3]张文新,高峰强,司继伟.心理学与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20.
[4]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政社[2005]1号).
卢加云,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8
A
1008-4428(2015)07-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