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5年4月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4月14日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3.5%,与其今年1月的预测持平,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升至3.8%,较今年1月的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尽管全球经济增长保持温和,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增长前景不均衡。相比去年,发达经济体的前景在改善,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预计将放缓。实际上,IMF已连续5年下调了对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预期。新兴市场面临的增长前景,主要源自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前景减弱,以及油价急剧下跌导致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国的经济活动减弱。
报告认为,尽管发达经济体预期增长加快,新兴市场增长放缓,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2015年全球增长中所占比重仍将超过70%。印度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则均将达到7.5%,较1月份的预测分别上调了1.2个和1.0个百分点,而这则主要得益于印度实施的系列改革、投资的增长以及油价的下跌。
除了上述国家外,IMF还指出,在巴西,干旱、宏观经济政策收紧以及私人部门情绪低落影响了经济前景。俄罗斯的增长预测则反映了油价急剧下跌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造成的经济影响。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商品出口国,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下跌也对贸易条件和实际收入的影响预计将损害中期增长。
在新兴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5年全球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长,而发达经济体则普遍从油价下跌中受益。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继续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报告指出,美国在2014年后3季度经济平均增长了4%,预计2015年,美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复苏,包括能源价格持续下降、通胀温和、财政政策宽松以及房地产市场趋好在内的经济刺激条件将继续存在,但强美元对美国本土出口的冲击依旧存在。IMF据此将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均设为3.1%,但较今年1月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5个和0.2个百分点。
报告称,欧元区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复苏趋势,低油价、低利率、欧元贬值以及适中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带动该区域2015年的经济活动,IMF据此预测,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1.5%和1.6%,较今年1月的预测分别上调了0.3个和0.2个百分点。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表现均好于此前的预期。
报告也对日本经济进行了评估,称去年4月消费税上调之后的经济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甚至造成了比预期更严重的消费紧缩。但随着日元走势疲弱、日本国民实际工资提高、股价上升、日本央行额外的量化宽松,以及原油和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日本经济也在逐渐好转。IMF预计,日本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和1.2%,均较1月的预测上调了0.4个百分点。
IMF 4月15日发布最新半年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均衡,各国货币政策分化,导致金融风险加剧。IMF研究团队认为,当前金融风险正呈轮转式蔓延,从银行转移到影子银行,从偿付风险转为市场流动性风险,从影响发达经济体转向影响新兴市场。《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新兴市场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首先,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和通胀压力减轻给许多新兴经济体带来好处,但石油和大宗商品出口国以及重度举债的市场部门面临着严重的风险。同时,美元大幅升值给背负高额外债的公司和国家带来额外风险。其次,投资过度部门的收缩、房地产部门的调整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下滑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对其他新兴市场产生溢出效应。据悉,企业健康状况突然恶化对银行体系稳定的更广泛影响取决于信贷风险程度。再次,美元进一步迅速升值和美国突然加息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可能对新兴市场货币和资产市场施加更多的压力。在经历长时期的资本流入之后,外国投资者可能突然减持对这些新兴市场的本币债务,从而加剧市场动荡并构成债务展期挑战。在地缘政治风险方面,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和乌克兰、中东以及非洲部分地区正在发生的事件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加剧,并进一步破坏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
随着危机加剧且转到金融系统的其他部门,IMF金融顾问兼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维纳尔斯表示,除货币政策外,还需要采取其他政策措施。《报告》认为,新兴市场应致力于缓解全球不利走势的影响,并通过加强对脆弱部门的监督来维护其金融体系的抗冲击能力。更广泛而言,在新兴市场,采取微观和宏观审慎措施能够加强金融抗冲击能力。监管部门有必要对银行开展关于外币和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的压力测试,更密切地监督公司的杠杆情况和未对冲外币敞口,包括衍生工具头寸。此外,为确保市场正常运作,新兴市场当局需要做好准备,应对本币债券市场流动性下降。在必要时可以使用现金余额,或者减少市场长期债券供应,以帮助遏制债券利差的扩大。
二十国集团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4月16日—17日举行,主要讨论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投资与基础设施、IMF改革、金融监管以及国际税收合作等议题,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会议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但增长出现分化。虽然低油价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但汇率波动、长期低通胀、持续内外部失衡、公共债务居高不下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风险仍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G20应在提振信心、降低经济脆弱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扩大需求并促进潜在增长。会议承诺继续落实G20全面增长战略,并加强对关键政策承诺落实情况的监督,以确保实现G20共同增长目标。会议强调了促进投资对拉动增长的重要性,同意制定具体的国别投资战略。该战略将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有效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IMF与世界银行2015年春季会议于4月17日—19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18日表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依然“温和”和“不均”,敦促各国采取措施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第31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部长级会议18日在华盛顿召开。会后发表的公报表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经济增长潜力可能出现下降趋势,这在中期看来将成为更加关乎利益的挑战。另外,发达经济体整体形势走强,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有所放缓。尽管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状况相较于前几年已有所改善,但仍然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经济再平衡措施。
IMF警告称,目前全球经济面临汇率波动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风险。另外,尽管油价低迷将利好全球经济,但对不同的国家影响不同,尤其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已受到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和出口下滑的冲击。另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则面临着低通胀风险,必要时还需继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IMF还警告称,随着美国加息趋势渐明,在“政策正常化”过程中也应加强有效沟通,以减少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世界银行4月13日下调对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地区及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预测。世界银行预计,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地区经济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6.7%,低于2014年的增长6.9%,也分别比去年10月预测值低0.2个和0.1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在东亚与太平洋经济最新报告中称,中国正推行旨在令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且能提高金融抗冲击能力的政策,因此经济增长有可能放缓。世界银行表示,中国经济2015年增长率或将从上年度的7.4%放慢至7.1%,2016年继续减速至7.0%。该行此前对今明两年的增长预估分别为7.2%和7.1%。
IMF 4月14日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6.8%和6.3%,与今年1月的预测相同。IMF认为,中国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信贷和投资在过去一年中并无太大起色,因此中国政府未来将更加重视减轻信贷,并降低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IMF研究部副主管吉安玛丽亚·米莱西-费雷蒂表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经济放缓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件好事。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模式将更加平衡,不再单纯依赖投资,而逐渐向扩大内需转变。
米莱西-费雷蒂表示,IMF的基本判断是,依靠政府投资所产生的经济增长要少于投入本身,并不划算。中国进行的结构性改革从短期来看确实会对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改革在长期来看是积极的,中国的经济结构将会更加平衡。
评级机构惠誉亚太区主权评级主管Andrew Colquhoun 4月15日表示,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同比增长7%,符合惠誉预期,因自2014年中开始的融资总量增长乏力。预计中国今明两年实际GDP将分别增长6.8%和6.5%。较慢的增长不应被视为坏消息,这意味着经济正在调整到一个更可持续的路径上。但这种调整仍需要来自消费的支持,因经济需适应投资减速。他同时指出,经济已变得更加依赖通过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来创造就业,而正在进行的房地产业调整被惠誉视作未来的最大单一风险。报告最后称,中国3月份外汇储备进一步下跌,预计货币政策还将进一步松动。
日本政府4月20日在发布的4月份的月度经济报告中,时隔11个月下调了对中国的景气的现状判断。其理由是中国经济减速越来越明显。关于中国景气,截至3月份的报告使用“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一词,本次则加了“进一步”的修饰语。其理由是中国的消费、生产、出口及投资等主要项目的增速均有所放慢。关于前景则维持“持续缓慢增长趋势”的表述,但对中国的经济下行提高了警惕。日本的出口额当中,对中国出口占近20%,对亚洲地区则占50%。如果中国的消费和生产削弱,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也会下滑。如果亚洲经济进一步减速,借助日元贬值得以恢复的日本出口可能会再次陷入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