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曹 炜 湖南农业大学计划财务处 李 坤
首先,努力扩大财政拨款在地方高校收入中的比重。地方高校的主体力量是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立高校,财政拨款应该是这些高校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财政部、教育部2010年发文,要求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这一措施使地方高校拨款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也使地方高校防范债务风险能力得到提升。但从绝对数量上看,经常性的教育经费拨款绝大部分用于保障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运行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其他专项资金对学校发展的支持。
其次,确保学校事业收入稳定增长。学校事业收入是地方高校第二大资金来源渠道,也是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由学生家庭承担的部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随着地方高校将发展目标转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其培养成本也随之增加。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校培养成本的增加,地方高校应该申请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群众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加地方高校学费标准。尤其对培养成本偏高而收费水平较低的农、林、师等专业要根据培养成本进行合理调整。但是,在提高收费标准的同时,政府和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特别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让真正的贫困学生不会因为学费的增加而增加负担。
最后,多渠道扩大收入来源。收入的获得来源于对学校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要依托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科特点,由学校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各项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首先,适度开展继续教育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学位教育或技术、技能培训,在满足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学校开辟新的财源。但是,作为一条辅助的财源渠道,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绝对不能因此影响地方高校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能,也就是说,不能让学校各级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偏移到这项辅助工作上来,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那样,必然造成学校办学质量的下降和整体利益的损失。其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学研究的成果不仅是学校和研究者学术声誉的体现,也是学校重要的经济资源,长期以来,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管理体制的局限,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的案例屈指可数。因此,学校必须组织专门的力量对成果转化工作进行研究、宣传和组织,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成果转化的意识和积极性,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就要着手做好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把科技成果当成“真金白银”一样管理起来,积极寻找投资机会,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尽快让科技成果制成产品,形成规模,产出效益。最后,合理利用校友资源。虽然受办学历史和办学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地方高校没有数量众多的“杰出校友”,但是,广大的校友群体仍然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资源。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友的联系制度,定期向校友通报母校的发展情况,增强校友对学校发展前景的信心,并为母校广泛宣传;另一方面,要建立捐助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校友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或者对学校建设项目进行捐助。
首先,量入为出,从源头控制财务风险。盈余是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高校财务稳健的指标之一,它能帮助学校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或把握发展机遇。目前,地方高校扩张式发展时期已经结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正在逐步转变为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但是,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刚刚或者尚未摆脱负债累累的处境,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也刚刚有所增加,在资金积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障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又要防止新债的产生,因此,在预算安排时必须从严控制,量入为出,坚决杜绝编制“赤字预算”。
预算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工具,是适应组织战略发展规划的关键性制度保障。在基本资金来源——除有指定用途的专项经费外——只能维持基本运转的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支出,而发展所需经费仅靠财政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千方百计节约日常运行的支出,一方面要通过缜密的执行情况分析,建立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有理有据地将各部门的经费控制到最低的合理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员工的节约意识,鼓励各部门主动压缩支出。要革新预算分配方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结合绩效预算的方法。在年初预算中,对学校安排的所有经费实现完全的零基预算,并对所有经费预算实行浮动的定额管理,即当年的预算定额标准要根据上年的目标考核完成情况,而不是单纯的预算执行情况上下浮动。这样的好处在于鼓励各部门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完成好本部门的工作目标,而不是关注于如何用完分配给自己的预算经费,有利于在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学校首先必须建立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的绩效目标,并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实现预算安排与绩效考核的紧密结合。学校各级管理者要增强忧患意识,为实现学校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必须牺牲部门的短期利益,同心协力地保障学校的整体利益,同甘共苦地渡过这一段困难的债后发展期,防止新的债务在这段时期产生。
其次,整合发展需求,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向各级政府申请的专项资金虽然数量有限,但却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将这些资金最有效地投向最需要的地方。首先,在确定申报项目前就必须明确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申报发展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申报的成功率。其次,在确定资金使用方向时,要由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将与项目相关且急需发展的内容都纳入到申报项目中,而不能局限于某个项目隶属于某个部门。要打破部门对各自项目的垄断,实现学校对项目资金的统筹规划,要消除部门局部利益的约束,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和资金效益最优化。再次,在确定资金使用内容时,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要充分考虑项目中“软实力”的需求,也就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避免将项目计划变成仪器设备购置计划,从而造成盲目的投资和资金的浪费。最后,在确定资金使用效益时,要按照高于项目发展基本要求的标准,确定项目资金使用预期目标,并作为对项目资金绩效考核的依据,适当加大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者的压力,增强他们资金管理的责任感。
最后,加强考核与监督,全面提高资金绩效。地方高校资金总量不能满足发展的全部需求,因此,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科学的预算编制和专项资金申报管理都只是解决了计划环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能否严格执行计划,能否实现预期目标。
在执行的过程中,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部门必须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按计划控制每一笔支出;学校财务部门要根据预算对各项经费的支出实施控制,杜绝任何未按程序审批的超预算支出,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
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和监督,不仅是对过程中量的复核,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项目执行效率的评价和反馈。这项工作不应是阶段性的临时工作,而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内部管理经常性的重点工作,由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和负责绩效考核的部门共同完成。具体的方法包括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有计划审计、对达到一定金额的专项经费执行情况的重点审计以及对各部门年度或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考核的结果一方面将作为对部门和相关人员考核和奖惩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向财务部门进行反馈,为以后预算经费的安排提供依据。
从学校内部管理角度来看,通过收入的大幅增加和对支出的有效控制,可以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的产生。但是,由于从风险的产生到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在其前期往往令人难以察觉,而一旦爆发,却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导致无法按期偿还负债。因此,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债务风险的识别,债务风险识别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这种识别和判断要成为地方高校一项经常性工作,因此,判断的方法需要简单、明了,具有易操作性。
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可以使用流动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应当保持在1-2之间,在这个范围内,说明高校的财务状况稳定,流动资产除了满足日常运营以外,还能够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当然,流动比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流动比率则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流量比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现金的净流入量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比率越高说明则说明偿债能力越强。
衡量高校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可以使用资产负债率和负债占总收入的比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偿债越有保证,财务风险越小;但资产负债率过低又说明过于谨慎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因此,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高校的发展,以控制在40%-60%较为合适。负债占总收入的比率使用高校年末负债总额占当年收入的比率,反映以学校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则财务风险越大。
使用定量分析虽然简单直观,但由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内部隐性负债的不确定性,因此定性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辅助手段,应当结合使用才能对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价。使地方高校的风险识别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债务风险。
综上所述充足的资金供应和稳定的财务运行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资金供应与发展需求的矛盾则是这个条件实现的最大障碍,债务的风险潜藏于供求矛盾,随时可能成为地方高校发展中的拦路虎。因此,绝对不能因为眼前的债务没有了或者减少了,就觉得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了,学校各级管理者必须再次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范债务风险,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营造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