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兆(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广西 平南 537300)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超早期溶栓治疗是迅速恢复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再灌注,缓解缺血病灶神经功能缺损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也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丁苯肽作为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能够阻断缺血性脑梗死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改善脑部微循环作用[1]。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30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平均(62.7±8.6)岁。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63.2±8.2)岁。两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于发病5 h以内入院接受治疗,排除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每天100~150万U的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0645)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每天滴注100 ml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连续治疗2周。
1.3 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并以疗效判定:①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以上。②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③无效:NIHSS评分减少低于18%,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情况:相比治疗前,观察组治疗2周后后NHISS评分显著减少(t=8.7565,P<0.01)、ADL评分明显提高(t=12.8212,P<0.01);治疗后观察组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584,P<0.05);详见表2。
脑梗死是由脑血栓引起的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神经受损;脑组织对缺氧、缺血异常敏感,缺氧3~6 min即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NO及神经兴奋物质,引起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目前,临床上多主张发病后3~6 h值脑梗死溶栓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原则上是越早越好。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迅速畅通脑梗死患者阻塞的脑血管,恢复脑组织血供,挽救尚能够恢复的半暗带脑细胞,控制梗死范围,因此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情况(±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情况(± s ,分)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5 22.6±5.4 7.8±3.7 29.8±5.7 60.2±7.2对照组 15 21.8±5.1 13.6±4.9 30.2±6.4 48.9±8.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以激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并使激活的纤溶酶快速渗入血栓,激活血栓内部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在梗死灶坏死之前溶解血栓,及时恢复缺血区域的脑供血,降低脑神经和功能损伤,因而尿激酶是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静脉溶栓药物[3]。但是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也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脑神经保护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首选策略。丁苯肽可降低花生四烯酸浓度,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缺血区脑灌注和微循环;并能够抑制缺血半暗带脑细胞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和损伤,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4]。
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经超早期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丁苯肽脑保护治疗2周后,NHISS、ADL评分、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可作为安全的溶栓方法推广应用。
[1] 田志强,牛延良,姜 炎,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374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赵桂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9(1):110.
[4] 劳全坤.爱通立联合依达拉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