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玉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网络课程蓬勃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我国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也随之在经历着突出的变化。教育部于2007年10月正式颁布了经过三年多试行并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1]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除去首批试点的180所高校外,更多的高校开始开展基于网络化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很多问题都与学习策略的缺失密切相关。如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不适应多媒体网络环境,面对大量信息手足无措;缺乏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学习准备不足,导致心理问题严重。[2]因此,本文旨在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以便帮助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采用适合的学习策略改善学习成效,并为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国外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最初目的是想发现善学者究竟有何特征,1975年Rubin[3]和Stern[4]发表了2篇有关善学者学习特点的研究论文,从此掀起了学习策略研究的热潮。研究者们开始对学习策略加以定义和分类,如Chamot[5]将其定义为“学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可以的行动,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易于回忆语言的形式及内容”;Oxford[6]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虽然学者们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合适、有效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行动。对策略的分类则主要有以下三种:O’Malley&Chamot[7]依据认知理论把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Oxford[8]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Cohen[9]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将学习策略分为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本文采用的是Oxford对策略的分类。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总体学习策略及各分项策略使用情况如何?学习者在策略的选择上是否存在偏好?
本实验中参加问卷调查受试对象为某地方院校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调查样本人数为200人,其中男生90人,女生110人,既有来自文科专业的学生,又有理科专业学生。之所以选择此样本,是因为这些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基本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网上英语学习经历,因此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外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整体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10份,但因有4人没有上交问卷,6人问卷不完整,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00份。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是以Oxford(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为基础设计完成的。SILL量表是Oxford编制的自陈式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经过多次修改目前已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测量语言学习策略的标准量表。本次调查问卷以Oxford的SILL量表为蓝本,结合网络学习的特性进行改动,有6个分量表共40个策略项目,分别测量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为保证修改后量表的信度,我们对量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信度系数为0.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记分。
按照Oxford提出的测量标准,每种策略平均值的大小表示了被试使用该策略的频率,具体标准分为五个等级:
(1)平均值在1.0-1.4之间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
(2)1.5-2.4之间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
(3)2.5-3.4之间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
(4)3.5-4.4之间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
(5)3.5-5.0之间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来看一下调查结果反映出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表1显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6种策略的平均值按降序排列依次为补偿策略3.2333,情感策略3.1200,认知策略2.7367,元认知策略2.7000,记忆策略2.6306,社交策略2.3367,总体平均值为2.7725。可见,学习者的总体策略使用频率和各分项策略的使用频率都仅为有时使用,处于一般水平。除此之外,在对各题项的均值按降序排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使用频率较高(m>3)的11项中有三项属于补偿策略,三项属于情感策略,四项属于认知策略,一项属于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这说明学习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借助于外在的条件,如图片、上下文、符号等信息可以克服说写中的语言不足,进而达到促进英语学习的目的。
表1 各项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则显示了使用频率(m<2.4)最靠后的7个题项,其中三项属于认知策略,三项属于社交策略,一项为记忆策略。这一结果与6种策略的平均值排序基本吻合。
表2 最不常用单项策略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都不高,有些策略甚至是处于偏低水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有关。在对学习者的个人情况调查中,很多学习者表明他们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非常少,有的甚至为零,这就导致这部分学习者英语水平偏低,极少使用学习策略。其次,可能与学习者策略意识不强和策略知识的缺乏有关。一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学习者习惯了按部就班按照教师的引导步步前进,而没有养成运用学习策略主导学习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老师对策略知识的讲解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学习策略缺失的表现。尤其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缺乏系统分类的能力,往往处于无所适从的学习状态之中,不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不知道应该何时学、学什么、如何学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都不高。再次,我国的学习者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往往没有办法将英语运用到真实生活中,这就可能导致学习者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习惯沉默学习和独自学习,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或交流促进语言的学习,这一点从社交策略的平均值最低可以得到佐证。
网络环境下记忆策略的低频率也出乎意料,因为根据观察在外语学习中多数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记忆外语单词和材料上。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学生在记忆活动中使用的方法很单一,后续访谈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最多使用的策略就是使用读音帮助记忆,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唯一使用的记忆策略。多数学生记忆单词的方式是按照单词表,对照读音和汉语意思的机械记忆。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相对要高一些,这可能与网络的相对独立性有关。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通常都不需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语言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材料学习,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同时,通过上述对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发现学习者在策略的选择上是存在偏好的,某些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要高于其他策略;不同的学习者在策略的选择上也会不同,即使是针对同一学习任务也会有不一样的选择。这可能与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有关,这一点在早期的研究[10]中也已经证实。
网络环境使英语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同时也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手段和新的理念,但从本研究的调查来看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者在此环境下的学习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策略教学,尤其是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教学,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作用,以及策略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增强学习者的策略意识,促使其将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任务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从“社交策略的平均值最低”这一结果得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克服学习中的胆怯、羞涩情绪。引导学习者正确对待学习中的错误,勇敢面对,并对学习者的每一点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帮助学习者树立自信心。
第三,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兼具工具书库、参考书库、阅览室、考场、论坛等多种功能,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习者明确上网目的、制订上网学习计划,将学习策略运用到网络学习当中,充分挖掘网络的各种功能,使网络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新途径。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2007(9).
[2]朱晔.英语网络学习策略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05(2).
[3]Rubin,J.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1975(9),41-51.
[4]Stern,H.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5,(31)304-318.
[5]Chamot,A.U.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A].In A.Wenden&J.Rubin(Eds.).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Prentice Hall,1987.203-205.
[6]Oxford,R.L.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J].System,1989,17(2):235-47.
[7]O’Malley,J.M.and Chamot 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Newbury House,1990.
[9]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0]文秋芳.英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