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天才与少年英雄

2014-12-31 09:10王善钦
未来教育家 2014年9期

王善钦

江苏省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

中国历史与文学史上,涌现出无数英雄、神童与杰出文学家。其中,大多数人只具备这三个身份中的一个,少数人兼具这三个身份中的两个,却很少有人同时兼具这三个身份。明代末年的夏完淳就是这极少数人中,最突出甚至无与伦比的一个。

夏完淳,字存古,号灵首,又号小隐,乳名端哥,明亡后取别名“复”。他于崇祯四年(1631)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市松江区)。夏完淳父亲夏允彝,是明末几社领袖与复社骨干之一。

夏完淳早慧,五岁拜复社领袖张溥为师,当时已七十八岁的著名文学家陈继儒在亲自考察之后,写四首《童子赞》,赞夏完淳为“是童儿”、“是童神”、“是童圣”。七八岁时,又有诗文领袖钱谦益作《赠夏童子端哥》,赞其聪慧。

幼年时的夏完淳不仅天才绝伦,而且关心国家大事。八岁时,他随父出行,顺路访问未来岳父钱栴,席间问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栴惊慌失措,急中生智,说:“我的所重所学,与你父亲差不多。”年少的夏完淳阅读了大量报道国家大事的邸报与塘报,对时局的认识不断提高,愈发忧国忧民。十二岁时,夏完淳已经是一个思想极为成熟的少年,举止老成,“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奇中”。

此时的明代,在农民军起义和清军不断入侵的反复折腾之下,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死亡。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不久后,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弘光元年(1645)四月,清军破扬州,屠城,死数十万人。接着,清军占领南京,弘光朝廷灭亡。清军占领南京后,迅速占领江南,下令全国人民在十日内剃头留辫,违者杀无赦。

清廷残暴的压迫与屠杀,引起人民的激烈反抗。夏允彝与夏完淳来到江南军中担任参谋,在军营之中,夏完淳与妻子钱秦篆成婚。起兵失败后,完淳与父亲允彝避居华亭。夏允彝写作了一部《幸存录》,交代夏完淳续写南明史事,然后于九月十七日投水殉国。

年岁的增长、勤奋的写作与亡国、亡亲之悲的冲击,使完淳的诗艺不断提高。完淳的《长歌》即作于首次参军失败之后,诗歌典雅伟丽,比兴寄托之意非常明显:“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凌回澜。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

这首《长歌》是整个诗歌史上最优美的杰作之一,继承屈原《离骚》中用“香草、美人”比“忠臣、君主”之传统,藻彩纷披、浪漫凄迷,虽有少许模拟李白《长相思》,但在意境上有很大拓展。诗歌一唱三叹,三次感叹自己不能追随君王,第一次哀叹又连用四个比喻,音韵铿锵,如珠泻泉迸,通过“登天”、“御风”、“陟山”、“涉江”遇到的重重困难,借指自己意图投奔刚成立不久的南明朝廷,却因为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难以实现。然后写自己乘坐着桂木制成的船,用蕙草装饰的桨划水涉江,以泽中红兰比喻抗清志士英雄,感叹天风强劲,舟行困难,突然盘桓,再以芳草比喻自己以及其他抗清志士,以远在白云端的美人比喻代表抗清力量的南明君王,然后描写“美人(君主)”之穿着与威仪,充满景仰之心。自己欲前往跟从却发现道路艰难,君王希望得到良臣辅佐而无望,“芳草”与“美人”的相思化作双泪流落轻纨,作者苦闷异常,面对美酒佳肴也“不能餐”,唯有取出瑶琴,在风中弹奏一曲,奈何风急弦断摧人心肝,举头未见月明星稀,星斗横斜。“风急”隐含局势艰危之意,“弦绝”则指代斗争失败、战友死难。后四句中说自己弹琴而弦断,与宋代抗金名将岳父的杰作《小重山》中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暗合。

虽然全篇仅18 句,162 字,却波澜壮阔,曲尽其妙。诗歌藻彩纷披却毫无堆砌之病,比兴寄托之意甚为明显却不伤害语言艺术之妙丽,既有绝伦的风骨,又有绝伦的美妙,说其为完淳诗词作品中压卷之作,甚至将其作为明代诗歌压卷作品之一也并不为过。

后来,完淳所在的军队又作战失利。他泅水脱险,结束漂泊后,避居嘉定。秋天,夏完淳完成史学杰作《续幸存录》与名篇《大哀赋》。《续幸存录》评点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得失,犀利独到深刻之处不胜枚举,非老儒所能比。《大哀赋》洋洋洒洒六千多字,虽在结构上模仿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哀江南赋》,典故、火候也不及庾信,但胜在情辞华美、藻彩纷披、才气纵横、英姿勃发,足以弥补上述不足,因此可抗衡庾信原作,说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不为过。

永历元年(1647)六月底到七月初,清军到松江华亭捉拿完淳,完淳慨然道:“天下岂有为义避祸夏存古哉!”坦然受捕。被捕后,他写下《别云间》,辞别深爱的故乡松江:“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完淳五律为明代五律之冠,《别云间》为其五律代表作之一。

当时投降清朝的官员洪承畴亲自审理完淳之案。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见夏完淳年幼有才,意图劝降,说:“小孩子懂什么?不过是错误地落入贼群中。你若归顺我大清,我将给你官职。”完淳知道堂上是洪承畴,却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说:“我听说洪承畴先生是我明朝人中之杰,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感动中华和外族。我常常仰慕他的忠烈,年纪虽少,但杀身报国的意志,岂可输于他老人家!”洪承畴听了,顿时窘迫,左右差役忙告诉完淳,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完淳怒骂:“洪承畴先生为国家大事已经牺牲很久了,天下都知道这件事,先帝崇祯曾亲自前往祭祀,泪水流满先帝之容颜,群臣呜咽痛哭。你是何等逆贼,竟敢伪托洪先生之名,玷污忠魂!”接下来大声叫骂。洪承畴脸色沮丧,下令将其押入狱中。

此时的完淳,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八月十八日,清廷刑部批示将夏完淳等人不分首从,一律处斩。完淳得知死期到来,在狱中写《狱中上母书》,开头就自责:“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在信中,他将嫡母与生母分别托付给姐姐夏淑吉和妹妹夏惠吉照顾。接着夏完淳写《遗夫人书》,盛赞妻子贤惠。想起自己死去之后,十八岁的妻子将难以生存,不禁痛呼:“呜呼,言至此,肝肠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这个钢铁般坚强的英雄,竟承认自己“方寸已乱”,哀恸欲绝:“吾累汝,吾误汝!”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与钱栴等三十三人在南京西市刑场被处决。钱旃心疼女婿十七岁即死,问:“你还这么年少,为什么也要死?”完淳却回答:“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为什么对我的期许如此之低?”二人争先就义。行刑时,夏完淳坚决不跪,刽子手无法斩其首,于是用刀割断其喉咙,这个天才文学家壮烈殉国,与其他英雄志士一起谱写了明代最壮丽感人的篇章。

夏完淳的一生,是光华璀璨、成就斐然的一生。古人中多神童,但是这些神童在少儿时期写的作品均不足道;许多杰出作家、诗人少儿时也是神童,但是他们真正的传世之作几乎全是在成年之后甚至中老年时完成的。唯有夏完淳,十四从军,十五成童,还未到象征成人的弱冠之年龄,就在十七岁时英勇殉国,但是他的诗、词、曲、赋却能与历代大家、名家传世之作相抗衡,其诗、词、散曲、赋、散文、史论都有名篇留下。他的诗歌足以抗衡唐诗名家,词则绮艳哀恸,登宋人之堂奥,散曲大声镗鞳,凌跨豪放、婉约二格之上,散文真切动人,《大哀赋》比肩庾信,《续幸存录》是南明主要史料,以上任何一方面的成就都足以令其名垂文学史。不考虑其英雄身份,也不考虑其年龄,仅凭这些文学作品自身的分量,他已经是举世无双、古今无二的惊人天才。他的英雄人格与他留下的文学作品都是永垂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