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丽(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001)
徐跃权(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交流的速度与模式,为科学家们在更大范围内分享科学研究过程与成果,及寻找全球范围内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可能。开放数据可以提高数据搜集和分析的速度,激发新的科学研究思路。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是国际上的创新课题,不仅改变了科学研究的周期和流程,而且推动了科学研究模式的变革。专业图书馆应该在这一机遇下,深入理解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的内涵,了解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优势与目标,变革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模式,以最终实现面向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的角色转换。
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是为了让求知社会人群、业余爱好者、各个层面的专家可以免费获取科学研究成果、科学数据及了解科学传播过程,通过解锁科学、公开科学,来尝试彻底改变科学的研究模式。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的实践包括开放研究出版、开放存取运动、鼓励科学家开放电子实验室笔记本①及让科学知识的出版与交流更容易的其他活动。Nathan Ingraham认为开放科学运动通过在线合作与社会分享,加速了科学进程[1]。美国密歇根大学塔博曼健康科学图书馆新兴技术馆员Anderson在SlideShare中总结了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相关网络术语的57种表达方式[2],如图1所示。其中,较常用的相关网络术语有14种表达方式,如图2所示。本文将介绍排名前6种的相关网络术语的内涵。
“Science2.0”被翻译成“科学2.0”,由科学作家M.Mitchell Waldrop提出,是指科学家们将未加工的实验结果、初期理论、发布的声明、论文草稿等粘贴于网络上,以供他人阅读或观看,并将在上面发表评论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3]。他于2008年1月在Scientific American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Science2.0”的论文,描述了研究人员是如何开始驾驭维基百科、博客及其他Web2.0技术潜在地改变科学研究的方法的。他认为,Science2.0是指科学研究者将科学活动转移到Web2.0的社交网络上的一种运动,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建议、分享和数据交流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涵[3]。著名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的编辑Christopher Surridge认为,科学的产生不仅因为科学家进行了实验研究,更因为他们在讨论那些实验[3]。
图2 14种常用的开放科学与开放数据网络术语
“Open Science”被翻译成“开放科学”。诺特丹大学Dan Gezelter认为,开放科学的基本理念是:实验方法、实验观察、实验数据搜集的透明化;科学数据的公众可获得性和再利用;科学交流的公众可参与性和公开化;基于网络工具,促进科学合作[4]。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自然科学联络馆员Diane Dawson认为,开放科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开放笔记本科学和开放数据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5]。开放科学的支持者相信没有隐性信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甚至那些失败的实验都要在电子实验室笔记本和数据存储库中即时公开,以方便再利用,但也有研究者担心自己的数据与想法被“剽窃”[5]。
“Open notebook science”被翻译成“开放笔记本科学”,是实现研究项目的完整原始记录在记录伊始就能在网上开放获取的实践[6]。这涉及到在资料产生的时候,将个人、实验室、研究者的笔记本与所有原始、已处理的数据以及任何相关资料发布于网上,又称为“没有隐性信息”,这是逻辑上研究透明化的上限,明确地涵盖了对失败、重要性较小、未出版的实验数据在网上公开获取[7]。开放笔记本科学虽然不是科学共同体②的规范行为,但近年来也得到研究领域的普遍关注,正式出版期刊和同行评审在研究实践和出版中也进行了更多的开放实践。开放笔记本科学可以被描述成更广泛的开放科学运动,包括开放存取出版、开放数据、数据的云资源、公民科学的主张与接纳。
英国开放大学和欧胜微电子基金会联合开发了开放科学实验室[8](OpenScience Laboratory),它是由该基金会资助的科学教学实践的在线实验室。在严格的实验研究指导下,开放大学鼓励学生转变对世界科学的使用方式,开放科学实验室不仅为现存的开放大学的科学实践与应用提供实验场所,还将使用前沿科学技术为公众开放新的应用。
开放科学实验室包括:(1)对实验室和观测台的远程使用,即学生可以远程操作真实的实体设备;(2)采用虚拟实验室和仪器(如虚拟显微镜)进行交互式屏幕实验、物理实验的仿真与现实记录,在虚拟环境中复制对真实样本的实验;(3)网上现场调查,包括对传统实地考察的电子使用及提供一个利用卫星装载和远程操作的传感器进行的虚拟实践;(4)公民科学,是指采用分布式方式搜集科学数据,将非专业人士的数据搜集和数据加工作为科学询问的一部分,这些数据可以联合起来提供新的见解[8]。该实验室不仅向大学学生开放,也向全球的学生提供对现实物理设备和仪器的在线远程使用。
“Citizen Science”被翻译成“公民科学”,在国外也称“Crowd-sourced Science”或“Networked Science”[9]。公民科学是全部或部分由业余或非专业科学家利用群众资源和群众集资完成的科学研究。以往公民科学曾经被定义成具备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对数据的系统搜集和分析、技术开发、自然现象的测试、以及这些活动的传播。而本文中的公民科学是指科学研究的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公民科学家是公民科学的行为主体,是指没有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业余科学家,是参与科学项目,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和传播的非专业的科学自愿者。公民科学家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9]:(1)公民科学家可以帮助专业研究者搜集需要分析的数据;(2)公民科学家可以帮助分析专业研究者搜集的数据;(3)公民科学家可以自愿加入一个研究中心机构,或参加一个研究考察;(4)公民科学家可以参与科学应用的竞争或挑战;(5)公民科学家可以组装或操作他们自己的仪器,为自己的实验搜集数据;(6)公民科学家可以涉足到专业科学家很少到达的地方;(7)公民科学家可以用自己的器官感应科学现象与本质。
公民科学可以由个人、团队或基于网络的科学自愿者组成。公民科学家经常与专业科学家协作完成共同目标。大型的公民科学网站经常会允许专业科学家完成那些过于昂贵、费时的任务。并且越来越多的科学自愿者通过访问公民科学网站,发现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如SciStarter(最大的公民科学项目的在线搜集网站)。
SciFoo,全称Science Foo Camp,是指由四家计算机技术和出版公司(O' Reilly Media③、Digital Science④、Nature Publishing Group⑤和Google)组织的一系列交叉学科的科学会议[10]。SciFoo是一个非正式会议,也被O’Reilly Media称作“会议的维基百科”,是一个鼓励不同工作领域的科学家互相合作的颠覆性会议(unconference)。 Foo Camp让200~300名来自全球各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作家及思想家会聚一堂,进行一个周末的毫无拘束的演讲、讨论及辩论。在这一大型的头脑风暴中,不会事先安排日程,而是由所有参与者在第一个晚上共同制定要讨论的议题,并且该会议对讨论的议题没有任何限制。2006年举办了第一次SciFoo会议[10]。
SciFoo与普通的科学会议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它只是一个邀请,被邀请者来自许多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2)会议没有固定的日程安排,被邀请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在会议中根据他们所分享的专业兴趣和热情设定会议计划;(3)在SciFoo中,很多参与者都会回答关乎科学发展与世界未来这样的意义深远的问题。例如,未来最担忧的问题;哪种技术会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食品与能源问题,最值得投资的项目是什么,等等。
Williams认为,开放科学具有优先发表的优势,那些关于私人医学记录或专有资料的担心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开放科学实践的优势还包括创造了合作的潜能[11]。
在过去,研究者可能是多年在一起并肩工作的同事,其合作是出于对同一个研究问题的兴趣,通过文献出版分享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今天,如果这些研究者实践开放科学,他们能迅速地在网上发现彼此,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减少了重复研究的辛苦,加快了科学研究的进度。
参加开放科学实践的科学家可以跟踪科研结果的研究路径,提醒研究者有哪些疏忽[12]。开放科学家们准许其他人通过阅读分析网上清晰、完整的科研数据和科研过程的记录,重复试验,进一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并进行相关实验的补充。失败的实验数据在电子实验室笔记本上公开展示,可以帮助那些考虑尝试相似实验的其他研究者节省时间与精力。
开放科学实践的另一个优势是让专业科学家和公民科学家之间的关系更优化。虽然电子实验室笔记本和数据文件可能不会完全被大部分公民所理解,但信息公开、透明的事实就足以增加科学的透明度,提升专业科学家与纳税公民之间的信任。
2008年,由科学共同体起草了开放科学的目标[13],并发布于欧洲科学开放论坛与卫星研讨会联合创办的电子科学的政策与技术网站上。
受资助研究文献的开放存取是指研究成果以数字形式发布于网上,在正式出版前允许使用者阅读、下载、复制、传播、印刷和检索论文,或者对论文进行全文链接,挖掘主题词编制索引,将他们作为数据传递给引文数据库以及进行其他非商业的合法操作。
研究工具的有权使用是指对资助项目的重复研究所必须材料的有权使用,包括细胞系、动物模型、DNA工具、试剂等应该以数字的形式,按照使用条款或合同提供给有资质的科学家。让基础设施或资源开放存取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且对创造了这些工具的科学家提供科研经费全额抵免的奖励。
研究数据、数据集、数据库和协议向公众开放,这将实现免费转发、复制、重新格式设计和整合新旧数据,公众使用时需按照标准注明引用、消息出处和致谢。
研究数据应该流向一个开放的、面向公民的、可扩展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可以支持研究数据在计算机模型中的重组和重构;可以支持搜索引擎检索出研究数据;可以支持研究数据被科学家及纳税公民的免费使用。因此,这样的科学研究数据的开放基础设施将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物品。
“开放科学运动通过在线合作加速了科学进程。如果科学家的在线合作能发现复杂定理的证据,将帮助高分子科学家在其专业领域内实现突破,那么科学家无疑将会自发、积极地通过学术社交网络参与在线科学合作”[14]。
英国皇家学会在《科学作为一个开放性事业:为开放科学而开放数据》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家应该交流他们搜集的数据、创造的实验模型,允许免费和开放检索,并用可理解、可评价、可利用的方式提供给其他专家。科学家应该让数据存储在一个合适的数据知识库中,让其他科学家可以开放存取”[15]。报告要求科学家之间及科学家与公民和媒体之间的科学数据更加开放;更普遍地承认数据搜集、分析和交流的价值;建立通过分享信息、实现更广泛使用的共同标准;数据应该以再利用的形式强制出版,以便发现、调查和支持结果;需要关于管理和支持数字、数据的利用方面的更多专门知识及分析数据的新的软件工具。
Janet Finch建议“扩大对已出版的科学研究发现的检索”,认为需要出台明确的政策支持那些政府资助的科学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在开放存取期刊或复合式期刊(指在一本期刊中,仅有部分文章实现开放存取)上发表[16]。
以往,科学家往往通过比较封闭的同事群,交流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并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出版他们的发现或调查结果。科学研究出版的传统程序需要数月时间,而且论文在完成同行评审和出版周期后,由于许多期刊的昂贵订阅费用,导致许多优秀的论文不能被专业科学家或者公民科学家免费存取。开放科学运动就是在挑战这个传统出版程序,提倡在科学共同体成员间的数据开放及科学家的在线合作,鼓励科学家分享数据、公布发现、分享发表的论文及向同行提出问题。
美国密歇根大学塔博曼健康科学图书馆新兴技术馆员Anderson在SlideShare中发布了关于开放科学、Science2.0与社交媒体关系的报告,引用了布伦瑞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出版周期图,揭示了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运动中,科学知识、科学出版的流程及对应的不同类型的存取模式[2](见图3)。图3采用的多个环形结构、箭头和注释清晰地展示了科学知识周期、出版周期和存取周期3个维度及在不同时间段的对应关系,即每个维度之间是对应关系,而且科学周期中,特定维度的特定阶段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例如,知识周期包括提出观点;讨论观点;提出初步研究;研究报告;提交同行评审;归纳;推广;正式化8个阶段。出版周期包括:实验室笔记本,研究日记;书信,备忘录,电子邮件,拨款提案;专利或会议论文,预印本;技术报告,学位论文,论文,研究报告;期刊中的学术论文;年度评论,图书,百科全书;受欢迎期刊,图书,报纸;教材。存取周期包括:无存取;有限的公共存取:个人网页(Google),NSERC(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理事会)授予的研究引擎;美国专利局,加拿大专利局,Google专利 ;专业数据库(如BIOSIS,ASFA,CAB
图3 科学知识、科学出版的流程及对应的不同类型的存取模式
Abstracts,PubMed),开放存取知识库(如UNB D-Space,arXiv QuantitativeBio,OAIster),预印本数据库,Google Scholar;专业数据库(如BIOSIS,ASFA,CAB Abstracts,PubMed),学位论文或论文数据库,UNB D-Space,UNB ETD,基金资助机构网站;论文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BIOSIS,ASFA,CAB Abstracts,PubMed),Google Scholar;图书馆目录(如Quest,WorldCat),Google Books;受欢迎论文数据库(如Academic Search Premier CBCA),报纸数据库(如Canadian Newspapers Fulltext,Library Press Display),公共图书馆目录;图书馆目录(如Quest,WorldCat),Google Books。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命科学图书馆馆员Andrea Miller-Nesbitt在谈到图书馆员在开放科学中的作用时,认为图书馆服务要针对数据知识和科学研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合适的价值[17]。例如,在科学研究策划阶段,专业图书馆员帮助进行数据管理;在科学研究描述时,专业图书馆员帮助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元数据;在保存科研成果时,专业图书馆员帮助鉴别和选择合适的知识库;在科研成果的整合阶段,专业图书馆员帮助用户检索研究数据[17]。
美国匹兹堡大学撒玛利亚健康服务中心研究员Hope Leman认为,在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运动中,图书馆员扮演的角色可能是注释“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概念的知识工具箱,支持“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实验的移动知识工具箱,以及开发相关技术的知识支持专家[18]。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张晓林馆长提出,研究图书馆可能扮演“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19]的角色。他认为,科技创新的工作流、科技创新模式、科学研究范式、科技创新合作交互机制为专业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专业图书馆只有建立嵌入与协作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提供“知识合作实验室”服务[19]。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作者认为,在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中,专业图书馆可能扮演与研究周期各个阶段的科学产出匹配的知识服务中心和开放数据的管理和保存中心两大角色。
Hope Leman指出,“图书馆员擅长发现信息,并为客户打包。信息不仅以纸质和电子的形式存在,而且还有网络形式,如电子实验室笔记本、维基百科、幻灯片、科学社交网络社区的论坛和在线视频文件。图书馆员将成为对这些内容搜集的专家,开发保护这些内容的标准。”[18]
波兰华沙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政策分析师Katarzyna Szkuta在其“Science 2.0”研究日记中,描绘了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中科学研究周期不同阶段的数据开放框架[20](见图4)。
图4 科学研究周期不同阶段的数据开放框架
图4中最内层代表传统同行评审论文的出版周期;而外层代表在Science2.0模式下分享和合作理念融入到了出版周期的每个阶段。因此,新的研究开放模式将促进专业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模式的改革;专业图书馆只有与科学研究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密切对接,才能满足开放科学研究者的科学研究需要。
作者认为,专业图书馆在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环境中可以扮演知识服务中心的角色,但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必须围绕新的科学研究周期,有针对性地对各个研究阶段的科学产出提供合适的服务。
在科学研究的概念阶段,开放性体现在利用博客和论坛、围绕科学理念进行的开放讨论,并形成知识分享的重要数据,如开放注释和开放书目。在数据搜集阶段,数据和研究实践可以用开放数据和电子实验室笔记本的形式进行实时分享,并在网络社区中由众多公民科学家协作汇总;专业图书馆可以利用专业特长,对客户所在学科领域、所关注的科学主题进行“云数据挖掘”,编制“云索引”,对云资源按用户类型、受欢迎程度进行编排与组织,形成在网上开放存取的“云索引”,及时提供给研究者。
在数据分析与出版阶段,开放性体现在允许非科学研究人员(即公民科学家、科学自愿者与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完成。而且科学知识的交流不仅包括科学结论,还包括科学结论产生的原因与证据。分析结果不仅以一篇论文或者图书的一个章节的形式出版,也可以是伴随元数据的、与其他语句相关的一个语句。科学论文可以出版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并可以提交到一个具有更广泛访问性的机构知识库,以实现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数据的同时在线出版与相互链接。
专业图书馆可以根据这个阶段研究者的需要提供帮助。例如,帮助研究者和公民科学家招募可能的合作伙伴;为他们搜集恰当的分析软件;帮助研究者和公民科学学将搜集到的各类型科学数据进行归纳、存储,以方便他们开放存取。
数据的同行评审阶段分为出版前开放同行评审和出版后开放同行评审。通过开放同行评审,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科研成果与专业领域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评价科学发现的价值,实现科学文献的过滤。专业图书馆可以发挥科研情报中心的作用,基于学术社交网络及开放存取平台,分析科学研究论文与数据的使用与评价活动,提取基于使用与评价的选择性计量指标(Altmetrics),对科学论文和科学数据的科学价值进行评价,进而评估论文与作者在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在开放数据运动中,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Paul Ayris博士认为在科学研究的开放工作流中,要增加专业图书馆的可见度,要重视科学数据的再利用及科学数据保存的可持续性[21]。在这种开放的责任与义务中,专业图书馆可能要扮演开放数据中心的角色,具体服务的侧重点涉及开放数据的可用性、可检索性、可解释性、再利用性、可被引用性、管理与保存[21]。
开放数据的可用性(Availability)包括:专业图书馆尽可能地降低可获得性壁垒,让研究者获得丰富的研究数据;将数据集整合到检索服务系统[21]。
开放数据的可检索性(Findability)包括:支持论文或各类型数据的永久性标识符;从事开发网页的通用元描述和通用科学引文索引的编辑活动;促进通用标准和工具的使用[21]。
开放数据的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包括:支持出版物和数据集之间的交叉链接;为研究者提供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据集的元描述;建立和维护关于数据和语境的知识库[21]。
开放数据的再利用性(Re-usability)包括:管理和保存数据集;数据分析所需的归档软件;信息透明环境中数据被重新利用[21]。
开放数据的可被引用性(Citability)包括:参与制定统一的数据引用标准;支持和促进持久的标识符[21]。开放数据的管理与保存包括:提高对提交数据管理的透明度;促进良好的数据管理实践;图书馆与数据创造者合作;在数据格式、保存格式和实验过程存档方面指导研究者[21]。
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运动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点燃了传统的 “不发表,即灭亡”[22]的科学研究评价模式。这对专业图书馆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收获同在。一些问题还需有识之士探讨,如专业图书馆员是否已经主动参与到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运动中;是否积极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社交网络中来,了解最新、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需求;专业图书馆是否有胜任新角色的人才培训计划;专业图书馆是否需要适应这些新角色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专业图书馆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服务策略帮助破除开放科学的障碍,为开放数据的保存提供部分网络平台,等等。
注 释 :
①电子实验室笔记本(Electronic Laboratory Notebook)是一个支持更多用户协作、网络模拟的实验室笔记本,用来记录实验假说、实验过程及对实验的初步分析与解释。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可以利用电子实验室笔记本分享和记录文本、图像、三维分子结构和现场图,保存研究文档、实验和操作的程序。
②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所受教育和工作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自认为也被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③O' Reilly Media是美国媒体公司,主要出版计算机技术主题的图书和网站,以及举办以计算机技术为主题的会议。
④Digital Science是一家聚焦于科学的公司,提供科学软件与工具而非科学内容。
⑤Nature Publishing Group是一家著名的发布科学和医学信息的出版集团,不仅出版纸质期刊,还包括在线数据库及关于生命、医学、化学和临床医学的各种服务。
[1]Ingraham N.'Open Science' Movement Uses Online Collaboration and Social Sharing to Speed up the Scientific Process [EB/OL].[2013-05-27].http://www.theverge.com/2012/1/18/2715752/open-sciencemovement-online-collaboration.
[2]Anderson P F.Relationships Between Open Science, Science 2.0 &Social Media[EB/OL].[2013-05-27]. http://www.slideshare.net/umhealthscienceslibraries/relationships-between-open-sciencescience-20-and-social-media.
[3]Waldrop M M. Science 2.0:Is Open Access Science the Future [EB/OL].[2013-05-27].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science-2-point-0.
[4]Gezelter D. What,Exactly,is Open Science [EB/OL]. [2013-05-27].http://www.openscience.org/blog/?p=269.
[5]Dawson D.Open Science and Crowd Science:Selected Sites and Resources [EB/OL].[2013-05-27].http://www.istl.org/12-spring/internet2.html.
[6]Wikipedia.Open Notebook Science [EB/OL].[2013-05-27].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notebook_science.
[7]Goetz T. Freeing the Dark Data of Failed Scientific Experiments[EB/OL].[2013-05-27]. http://www.wired.com/science/discoveries/magazine/15-10/st_essay.
[8]The OpenScience Laboratory [EB/OL]. [2013-05-27]. http://www.open.ac.uk/blogs/openscience/.
[9]Citizen Science [EB/OL]. [2013-05-27].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tizen_science.
[10]Bradley J C.Peer Review and Science2.0:Blogs,Wikis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EB /OL].[2013-05-27].http://www.slideshare.net/jcbradley/peer-review-3437891.
[11]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Symposium Series[C]. California:Claremont,2010.
[12]Hayes J.MPs Call for Greater Transparency after "Climategate"Scandal [EB/OL]. [2013-05-27].http://www.bmj.com/content/340/bmj.c1855.
[13]Science Commons. Principles for Open Science[EB/OL]. [2013-05-27].http://sciencecommons.org/resources/readingroom/principles-foropen-science/.
[14]Kang G.Open Science Movement Speeds up Scientific Process with Online Collaboration [EB/OL]. [2013-05-27].http://cdblog.centraldesktop.com/2012/02/open-science-movement-speeds-upthe-scientific-process-with-online-collaboration/.
[15]Groves T,Godlee F.Open Science and Reproducible Research [J].BMJ,2012(344): e4383.
[16]Finch D J. Accessibility, Sustainability, Excellence: How to Expand Access to Research Publications [EB/OL]. [2013-05-27].http://apo.org.au/research/accessibility-sustainability-excellence-howexpand-access-research-publications.
[17]Miller-Nesbitt A.Open Science:Past,Present,and Future [EB/OL].[2013-05-27].http://www.slideshare.net/andreaemn/open-science-12776709.
[18]Leman H.Open Sesame:the Open Science and Open Data Movem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ans[J].Oregon Library Association,2010,16(3):29-32.
[19]张晓林.研究图书馆2020: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1):11-20.
[20]Szkuta K.Openness in the Research Cycle [EB/OL]. [2013-05-27].http://science20study.wordpress.com/2012/05/29/openness-in-theresearch-cycle/.
[21]Ayris P. Knowledge and Wisdom: the Role of Research Libraries in Supporting the European Research Agenda [EB/OL]. [2013-05-27].http://www.slideshare.net/libereurope/knowledge-and-wisdom-therole-of-research-libraries-in-supporting-the-european-researchagenda#btnNext.
[22]Fanelli D. Do Pressures to Publish Increase Scientists' Bias? An Empirical Support from US States Data[J]. PLoS One,2010,5(4):e1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