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冬来二三事:南京图书馆馆史有感

2014-12-31 12:47刘丽娜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摘 要]南京图书馆脱胎自我国的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后又与赫赫有名的中央图书馆合并,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座图书馆流传于世的不仅有厚重的古籍,更有鲜活的故事,文化界的仁人志士身体力行地谱写出一段图书馆的传奇佳话。馆史镌刻史诗,也雕凿精神,南京图书馆本身就是一部好书。

[关键词]南京图书馆;馆史;图书馆事业

从江南图书馆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从国立中央图书馆到国立南京图书馆,直到今天蜚声海内外的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回眸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平淡的岁月里,还是在非凡的年代中,也不管是多么的沧桑,多么的艰难,南京图书馆始终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全国图书馆界的前列。透过这一串串镌刻着时代重量的足迹,我们总能隐约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冥冥之中引领着南京图书馆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前世:首开先河的江南图书馆

1907年,江南图书馆筹办期间,我国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丁丙“八千卷楼”的藏书岌岌可危。两江总督端方采纳了缪荃孙先生的意见,委派缪荃孙和陈庆年等人急去浙江,将随时可能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时60万卷“八千卷楼”珍籍全部购回。这些珍本至今仍是南京图书馆古籍藏书的精华。

在缪荃孙先生离开江南图书馆,北上筹办京师图书馆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政局混乱,政府不重视,江南图书馆一直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这时,著名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为了继承其老师缪先生的事业,于1929年到馆任馆长,同年10月,江南图书馆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在柳诒徵的精心治理下,国学图书馆名声大振,号称“江南之冠”。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学图书馆首创了住馆读书服务项目,制定了《住馆读书章程》,为外地读者提供宿食,从而满足了更多的有志青年的求知愿望。原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蔡尚思、原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吴天石和中科院研究员兼山东大学教授郑鹤声等人都曾在国学图书馆住馆读书。蔡尚思先生在国学图书馆住馆长达一年,抄读了万卷书,并得到了柳诒徵的启迪和指导,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历史上的深厚基础。蔡先生对柳诒徵崇敬至致,称其为“第一恩师”。蔡先生对图书馆亦是充满了感情,把图书馆比作“太上研究院”,说国学图书馆是他的“最高学府”、“终身母校”。

1930年,国民党某部凭借武力意欲强行进住国学图书馆院内,并存放军火。柳诒徵不顾个人安危,坐在馆门口,以身相挡,并义正词严:“你们要进去,就先打死我!”,后经谭延■亲自出面调停,这支部队才移至他处。

先行:风雨洗礼的中央图书馆

如果说江南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那么后来中央图书馆则为南图奠下了基石。1937年7月,当时中央图书馆还未正式成立,临时叫做筹备处。因日军轰炸南京,筹备处主任蒋复璁随时准备以身殉书,亲自押运书籍,沿着长江流徙,经由武昌、长沙、岳阳、宜昌等地。一路上若有较长一点的停留时间,仍会设立办事处,开放阅览。次年二月中央图书馆抵达重庆,随即便开设参考阅览室。

1939年,又因日军轰炸重庆,中央图书馆又奉令疏散到四川江津白沙镇。在白沙镇,中央图书馆又设立了民众阅览室,为当地的民众服务。同时中央图书馆还经常运书回到重庆展览,为战时陪都严重缺乏文化生活的民众送去了精神食粮。

抗日战争初期,江、浙、皖、沪的藏书世家,为了生计所迫,同时怕被人劫掠,因此大批善本图书逐渐流入上海书肆中。从1940年至1941年的两年中,郑振铎等爱国人士由时在重庆的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居中联络,冒着生命危险潜赴上海沦陷区,为中央图书馆代购了10余万册古籍,包括4800多部、48000多册的善本古籍。这使得中央图书馆的善本书骤增,更使祖国的这些文化遗产免遭流失。

抗战胜利后,柳诒徵等国学图书馆同仁多方打听,终于在南京竺桥地质陈列馆找到国学图书馆的大部分藏书,日伪时期,此处是“图书整理委员会”,国学图书馆藏于朝天宫地下密室的珍本被日伪将劫持至此。为了保护古籍,柳诒徵不惜斯文扫地,向国民党接收大员长跪相求,要求发还国学图书馆的藏书,这才使得国学图书馆的18万册藏书失而复得。

1948年底,国民党知道大势已去,决定逃往台湾。临走前没有忘记把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中央图书馆等单位的一些珍贵的文物图书一同带走。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中央图书馆部分人员奉命挑选了十余万册馆藏珍本,准备分四批运往台湾,最终,这些珍本只被运走了三批,最后一批二百多箱珍籍在中共的阻挠下,未能运走,留在了大陆,这批珍品回到了图书馆,留在了南京。

今生:厚积薄发的南京图书馆

1952年,国学图书馆和原中央图书馆合并为国立南京图书馆。1954年,我国撤销大行政区,江苏建省,需要一个省级馆,国立南京图书馆改名为南京图书馆,作为江苏省省级图书馆,履职至今。同时,南图也进入了新纪元。

1954年,南京图书馆适应当时科学研究需要,先后设立了外文书阅览室和中文科技阅览室等7个专题资料室,成为南京图书馆阅览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和机关服务,还专门设立了专职咨询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答复读者咨询。南京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这些做法,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随后不久,全国的公共图书馆都也普及开展了这样的服务工作。

1956年4月由南京图书馆牵头成立了有26个图书馆参加的南京地区图书馆协作网,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图书馆协作网之一,协作网编制了《南京三大系统图书馆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并签订了馆际互借的集体合同。南京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后,南京图书馆牵头开展了大量工作,协调三大系统图书馆外文新书刊的采购,编制书刊联合目录,实行馆际书刊互借等方面的工作都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1957年3月,在成贤街开设“专家研究室”,同时将颐和路专题资料室合并组成5个专科阅览室。扩大了机关团体外借工作。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利用馆藏科技图书,还编制了《中文电工书目》、《馆藏中国医学书目》、《学习原子能知识促进和平利用原子能》等书目。在著录上,由简单的书名篇名著录逐步发展到附加内容提要。为了方便读者利用图书,还向省内外读者邮寄图书,对于不便外借的善本、孤本,在无复印机的年代,都由工作人员抄录后寄给读者。这种带着人情味的服务是南京图书馆最温暖的外衣。

1956年至1966年近十年间,南京图书馆突出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重点,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报纸和图书馆刊物上介绍南京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文章不下数十篇,南京图书馆成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学习的榜样。

1990年,南京图书馆与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创办了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这是省内首家专为盲人服务的图书馆,也是国内最早创办的盲人图书馆之一。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自创办以来,深受广大盲人读者的欢迎,十多年来共接待读者十多万人次。

迈入21世纪的南京图书馆,日新月异,蓬勃焕发,2007年,占地面积2.52万平方米的新馆在大行宫落成开放,馆内设有读者座位3000个,信息点4000多个。南京图书馆新馆实行全面免费开放,365天对外服务,开展阅览、外借、参考咨询、数据库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流动服务、讲座、展览、培训及各类读者活动。同时,南图还充分利用人才和资源优势,跻身于社会文化大舞台。参与、策划和承办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比如,2012年南图以郑振铎为中央图书馆编印的《玄览堂丛书》作为契机,积极促成了“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既尊重了历史,又加深了两岸同源文化的交流和互通。今年10月,“首届玄览论坛”在南图开幕,这是玄览堂渊源的延续,也是新时期图书馆精神的开始,两岸学者彼此分享已数字化的图书档案资源,通过研讨思辨发掘出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下的闪光点。

故事是历史的沙粒,掩埋于沙粒下的是信仰的土壤,根植于土壤中的不仅有文化的认同,更有精神的寄托。南京图书馆,朝来暮去匆匆过,春夏秋冬多少载,其实被记住的,被提起的,被怀念的也不过二三事宜,这就是魂魄之所在,气脉之所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等南图后辈,得以此水烹茶,甘贻萦绕,当幸之,惜之。

参考文献:

[1]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南京图书馆编写组.南京图书馆志(1907-1995)[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

[3]南京图书馆编纂.南京图书馆志续编(1996-2005)[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4]单红彬.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见证——南京图书馆百年馆舍变易录[J].图书馆建设,2008(03):3-5.

作者简介:刘丽娜(1986.09),女,汉族,江苏南京。本科毕业于华侨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生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艺术学,现工作于南京图书馆,主要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