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隧道管棚施工技术研究

2014-12-30 03:14刘一清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23期
关键词:管棚钢管围岩

刘一清

【摘 要】 以成兰铁路金瓶岩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难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隧道工程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施工技术方案和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稳定情况进行了信息化监测,合理指导了施工,同时证明本施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摘 要】 活动断裂  破碎围岩  管棚技术  围岩监测

1 引言

为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我国西部铁路、公路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有川藏铁路、成兰铁路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都涉及到诸多深埋高应力不良地质隧道(比如二郎山、乌鞘岭、秦岭终南山等)问题[1-2]。这些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解决促使我国隧道工程在试验技术、工程监测技术等方面实现科学、合理、信息化施工过程控制上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西部山岭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需要针对性地对各种不良地质条件采取特殊隧道施工技术,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保障。为此,本文结合成兰铁路工程金瓶岩隧道情况,介绍一些特殊施工技术,以期为类似西部铁路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2 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金瓶岩隧道全长12773m,最大埋深791m。隧道断面净空尺寸12.5m(宽)×8.2m(高)。该隧道地处岷江活动断裂带与镇坪倒转复向斜复合部位。隧道穿越顺层偏压、高地应力、多条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段,工程具有显著的“四极三高”地质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隧道穿越围岩多为Ⅳ、Ⅴ级围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都低于15MPa,极易发生软岩大变形、坍塌等事故,施工风险较大。

3 施工方案及技术参数

3.1 超前支护

针对以上不良地质情况,在超前支护时,采用管棚+小导管形式对开挖前方围岩体进行预加固,以保证在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3-4]。

在管棚施工时,首先设置导向墙纵向长1m,厚1m,采用C20砼现场浇注。导向墙内设2榀热轧(I16)工字钢架,间距0.6m,工字钢的中心距离导向墙边缘为0.2m,钢架由3个单元组成,并由连接板连接,单元间由M20螺栓连接,接头处焊缝厚度为10 mm,边墙角垫槽钢并焊接牢固。用全站仪将长为1.0m的φ114×5mm导向管按照2°的外插角精确定位,并用Φ22mm连接钢筋与I16型钢拱架牢固焊接为一整体。

导向管安装完毕后,安装内模拱架。洞口安装2榀I20导向墙型钢拱架,间距0.6 m,焊接牢固,用L=4.0m的锁脚锚管锁定锚固。用全站仪将长为1.0m的φ133×5mm导向管按照2°的外插脚精确定位,并用Φ22连接钢筋与I20型钢拱架牢固焊接为一整体。,支撑稳固后,于模架外侧安设模板,然后浇注100cm厚的C20砼包裹钢支撑和导向管。导向墙浇筑完成,喷射15cm厚C25砼封闭周围仰坡面,作为注浆时的止浆墙。

利用导向墙,沿着开挖轮廓线,以1°~3°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打入钢管,形成对开挖面前方围岩的预支护。钢管设孔径16mm的注浆孔,孔间距20cm,呈梅花型布置。管头焊成圆锥形。管棚的长度,一般长度控制在3m或6m,钢管接头采用外套管法:即管子不直接车丝,只在两根管子的接头外边套一节φ133*5的外套管,长40cm,然后用电弧焊将焊缝焊满、焊牢。钢管上每隔15cm交错钻直径为10mm的注浆孔。先下奇数管孔,第一节用3米长的钢管,偶数孔时第一节采用6米长的钢管,以后每节均采用6米长钢管。每孔第一节端头加工成锥型,长为10cm,最后一节尾部焊φ10mm加强箍。在距孔口   1.0米内不得加工注浆孔。钢管中增设钢筋笼以提高钢管的抗弯能力,钢筋笼由四根Φ18钢筋和固定环组成。

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mm热轧无缝钢管,单根长4.5m。导管前端加工成尖端,管体钻设透浆孔,孔径6-8mm,孔间距15cm,梅花形布置,外插角度10°~15°导管尾端1.0m范围不钻孔,管尾焊接φ8加劲箍。导管采用风枪钻孔后插入、人工或机械外力击入或正顶入均可。

超前小导管构造,安装好有孔钢花管、放入钢筋笼后即对孔内注浆。注浆时先灌注“单”号孔,再灌注“双”号孔,注浆材料为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的标号为M10。注浆采用初压0.5~1.0MPa,终压2MPa,注浆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为钻孔圆柱体的1.5倍;若注浆量超限,未达到压力要求,应调整浆液浓度继续注浆,确保钻孔周围岩体与钢管周围孔隙充填饱满。

单孔注浆结束标准:(1)注浆压力逐步升高,当达到设计终压并稳定10min;(2)注浆量不小于设计注浆量的80%;(3)进浆速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4。

3.2 初期支护

由于隧道围岩多为Ⅳ级、V级围岩,比例占整个隧道的80%左右,初期支护采用锚网喷+钢支架形式。

金瓶岩隧道进口衬砌类型为V级复合抗震,施工工法采用台阶加临时仰拱法。

隧道开挖后,初喷4cm厚的C30耐腐蚀性混凝土。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锚杆,边墙采用Φ22全长粘结砂浆锚杆,锚杆的主要作用是稳固围岩。钢筋网格采用Φ8钢筋网,网格尺寸20×20cm。初期支护参数,初期支护锚网喷后,采用钢支架作内支撑。钢架安装,如图1所示。

3.3 二次支护

衬砌采用C35耐腐蚀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55cm,钢筋采用Φ25、Φ22、Φ14、Φ8。二次复合式衬砌后形成的支护结构。

4 隧道施工效果观测

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参数的调整和二次衬砌施作的时机提出依据,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指导施工过程和施工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

4.1 地表沉降分析

隧道开挖后,周边点的位移是围岩和支护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净空的变化(收缩和扩张)是围岩变形最明显的体现。采用全站仪进行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测点布置图,对该隧道17个观测点进行了观测,隧洞地表位移基本趋于稳定。最终沉降值最小值约为5.14mm,最大值约为8.96mm,可见沉降值和沉降速度符合规范要求。

4.2 水平收敛分析

水平收敛数据最大值约为19.55mm,最小值4.61mm,平均值12.08mm,如图2所示。总体来说,水平收敛值和收敛速度符合规范要求,位移管理等级Ⅲ级,上述段围岩基本稳定。

4.3 拱顶沉降分析

拱顶下沉数据最大值约为17.29mm,最小值4.18mm,平均值10.74mm,如图3所示。总体来说,拱顶下沉值数据和收敛速度符合规范要求,位移管理等级Ⅲ级,上述段围岩达到稳定要求。

5 结语

金瓶岩隧道地处岷江活动断裂带与镇坪倒转复向斜复合部位。隧道处于不良地质段,工程具有显著的“四极三高”地质特点。采用管棚+小导管形式进行超前支护,采用锚网喷+钢支架形式进行初期支护,二次支护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通过隧道围岩施工监测,合理指导了施工,证明了本施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何成.隧道特殊不良地质钻探法超前地质预报[J].现代隧道技术,2010,46(5):20-25.

[2]彭道富.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I线出口段TBM施工[J].现代隧道技术,2001,38(6):33-37.

[3]王凯,康海贵,王海涛.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2,29(8):87-93.

[4]高健,张义同.实施超前注浆管棚支护的隧道开挖面稳定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42(8):666-672.endprint

【摘 要】 以成兰铁路金瓶岩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难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隧道工程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施工技术方案和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稳定情况进行了信息化监测,合理指导了施工,同时证明本施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摘 要】 活动断裂  破碎围岩  管棚技术  围岩监测

1 引言

为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我国西部铁路、公路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有川藏铁路、成兰铁路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都涉及到诸多深埋高应力不良地质隧道(比如二郎山、乌鞘岭、秦岭终南山等)问题[1-2]。这些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解决促使我国隧道工程在试验技术、工程监测技术等方面实现科学、合理、信息化施工过程控制上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西部山岭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需要针对性地对各种不良地质条件采取特殊隧道施工技术,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保障。为此,本文结合成兰铁路工程金瓶岩隧道情况,介绍一些特殊施工技术,以期为类似西部铁路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2 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金瓶岩隧道全长12773m,最大埋深791m。隧道断面净空尺寸12.5m(宽)×8.2m(高)。该隧道地处岷江活动断裂带与镇坪倒转复向斜复合部位。隧道穿越顺层偏压、高地应力、多条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段,工程具有显著的“四极三高”地质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隧道穿越围岩多为Ⅳ、Ⅴ级围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都低于15MPa,极易发生软岩大变形、坍塌等事故,施工风险较大。

3 施工方案及技术参数

3.1 超前支护

针对以上不良地质情况,在超前支护时,采用管棚+小导管形式对开挖前方围岩体进行预加固,以保证在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3-4]。

在管棚施工时,首先设置导向墙纵向长1m,厚1m,采用C20砼现场浇注。导向墙内设2榀热轧(I16)工字钢架,间距0.6m,工字钢的中心距离导向墙边缘为0.2m,钢架由3个单元组成,并由连接板连接,单元间由M20螺栓连接,接头处焊缝厚度为10 mm,边墙角垫槽钢并焊接牢固。用全站仪将长为1.0m的φ114×5mm导向管按照2°的外插角精确定位,并用Φ22mm连接钢筋与I16型钢拱架牢固焊接为一整体。

导向管安装完毕后,安装内模拱架。洞口安装2榀I20导向墙型钢拱架,间距0.6 m,焊接牢固,用L=4.0m的锁脚锚管锁定锚固。用全站仪将长为1.0m的φ133×5mm导向管按照2°的外插脚精确定位,并用Φ22连接钢筋与I20型钢拱架牢固焊接为一整体。,支撑稳固后,于模架外侧安设模板,然后浇注100cm厚的C20砼包裹钢支撑和导向管。导向墙浇筑完成,喷射15cm厚C25砼封闭周围仰坡面,作为注浆时的止浆墙。

利用导向墙,沿着开挖轮廓线,以1°~3°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打入钢管,形成对开挖面前方围岩的预支护。钢管设孔径16mm的注浆孔,孔间距20cm,呈梅花型布置。管头焊成圆锥形。管棚的长度,一般长度控制在3m或6m,钢管接头采用外套管法:即管子不直接车丝,只在两根管子的接头外边套一节φ133*5的外套管,长40cm,然后用电弧焊将焊缝焊满、焊牢。钢管上每隔15cm交错钻直径为10mm的注浆孔。先下奇数管孔,第一节用3米长的钢管,偶数孔时第一节采用6米长的钢管,以后每节均采用6米长钢管。每孔第一节端头加工成锥型,长为10cm,最后一节尾部焊φ10mm加强箍。在距孔口   1.0米内不得加工注浆孔。钢管中增设钢筋笼以提高钢管的抗弯能力,钢筋笼由四根Φ18钢筋和固定环组成。

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mm热轧无缝钢管,单根长4.5m。导管前端加工成尖端,管体钻设透浆孔,孔径6-8mm,孔间距15cm,梅花形布置,外插角度10°~15°导管尾端1.0m范围不钻孔,管尾焊接φ8加劲箍。导管采用风枪钻孔后插入、人工或机械外力击入或正顶入均可。

超前小导管构造,安装好有孔钢花管、放入钢筋笼后即对孔内注浆。注浆时先灌注“单”号孔,再灌注“双”号孔,注浆材料为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的标号为M10。注浆采用初压0.5~1.0MPa,终压2MPa,注浆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为钻孔圆柱体的1.5倍;若注浆量超限,未达到压力要求,应调整浆液浓度继续注浆,确保钻孔周围岩体与钢管周围孔隙充填饱满。

单孔注浆结束标准:(1)注浆压力逐步升高,当达到设计终压并稳定10min;(2)注浆量不小于设计注浆量的80%;(3)进浆速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4。

3.2 初期支护

由于隧道围岩多为Ⅳ级、V级围岩,比例占整个隧道的80%左右,初期支护采用锚网喷+钢支架形式。

金瓶岩隧道进口衬砌类型为V级复合抗震,施工工法采用台阶加临时仰拱法。

隧道开挖后,初喷4cm厚的C30耐腐蚀性混凝土。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锚杆,边墙采用Φ22全长粘结砂浆锚杆,锚杆的主要作用是稳固围岩。钢筋网格采用Φ8钢筋网,网格尺寸20×20cm。初期支护参数,初期支护锚网喷后,采用钢支架作内支撑。钢架安装,如图1所示。

3.3 二次支护

衬砌采用C35耐腐蚀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55cm,钢筋采用Φ25、Φ22、Φ14、Φ8。二次复合式衬砌后形成的支护结构。

4 隧道施工效果观测

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参数的调整和二次衬砌施作的时机提出依据,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指导施工过程和施工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

4.1 地表沉降分析

隧道开挖后,周边点的位移是围岩和支护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净空的变化(收缩和扩张)是围岩变形最明显的体现。采用全站仪进行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测点布置图,对该隧道17个观测点进行了观测,隧洞地表位移基本趋于稳定。最终沉降值最小值约为5.14mm,最大值约为8.96mm,可见沉降值和沉降速度符合规范要求。

4.2 水平收敛分析

水平收敛数据最大值约为19.55mm,最小值4.61mm,平均值12.08mm,如图2所示。总体来说,水平收敛值和收敛速度符合规范要求,位移管理等级Ⅲ级,上述段围岩基本稳定。

4.3 拱顶沉降分析

拱顶下沉数据最大值约为17.29mm,最小值4.18mm,平均值10.74mm,如图3所示。总体来说,拱顶下沉值数据和收敛速度符合规范要求,位移管理等级Ⅲ级,上述段围岩达到稳定要求。

5 结语

金瓶岩隧道地处岷江活动断裂带与镇坪倒转复向斜复合部位。隧道处于不良地质段,工程具有显著的“四极三高”地质特点。采用管棚+小导管形式进行超前支护,采用锚网喷+钢支架形式进行初期支护,二次支护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通过隧道围岩施工监测,合理指导了施工,证明了本施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何成.隧道特殊不良地质钻探法超前地质预报[J].现代隧道技术,2010,46(5):20-25.

[2]彭道富.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I线出口段TBM施工[J].现代隧道技术,2001,38(6):33-37.

[3]王凯,康海贵,王海涛.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2,29(8):87-93.

[4]高健,张义同.实施超前注浆管棚支护的隧道开挖面稳定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42(8):666-672.endprint

【摘 要】 以成兰铁路金瓶岩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难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隧道工程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施工技术方案和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稳定情况进行了信息化监测,合理指导了施工,同时证明本施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摘 要】 活动断裂  破碎围岩  管棚技术  围岩监测

1 引言

为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我国西部铁路、公路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有川藏铁路、成兰铁路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都涉及到诸多深埋高应力不良地质隧道(比如二郎山、乌鞘岭、秦岭终南山等)问题[1-2]。这些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解决促使我国隧道工程在试验技术、工程监测技术等方面实现科学、合理、信息化施工过程控制上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西部山岭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需要针对性地对各种不良地质条件采取特殊隧道施工技术,为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保障。为此,本文结合成兰铁路工程金瓶岩隧道情况,介绍一些特殊施工技术,以期为类似西部铁路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2 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金瓶岩隧道全长12773m,最大埋深791m。隧道断面净空尺寸12.5m(宽)×8.2m(高)。该隧道地处岷江活动断裂带与镇坪倒转复向斜复合部位。隧道穿越顺层偏压、高地应力、多条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段,工程具有显著的“四极三高”地质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隧道穿越围岩多为Ⅳ、Ⅴ级围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都低于15MPa,极易发生软岩大变形、坍塌等事故,施工风险较大。

3 施工方案及技术参数

3.1 超前支护

针对以上不良地质情况,在超前支护时,采用管棚+小导管形式对开挖前方围岩体进行预加固,以保证在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3-4]。

在管棚施工时,首先设置导向墙纵向长1m,厚1m,采用C20砼现场浇注。导向墙内设2榀热轧(I16)工字钢架,间距0.6m,工字钢的中心距离导向墙边缘为0.2m,钢架由3个单元组成,并由连接板连接,单元间由M20螺栓连接,接头处焊缝厚度为10 mm,边墙角垫槽钢并焊接牢固。用全站仪将长为1.0m的φ114×5mm导向管按照2°的外插角精确定位,并用Φ22mm连接钢筋与I16型钢拱架牢固焊接为一整体。

导向管安装完毕后,安装内模拱架。洞口安装2榀I20导向墙型钢拱架,间距0.6 m,焊接牢固,用L=4.0m的锁脚锚管锁定锚固。用全站仪将长为1.0m的φ133×5mm导向管按照2°的外插脚精确定位,并用Φ22连接钢筋与I20型钢拱架牢固焊接为一整体。,支撑稳固后,于模架外侧安设模板,然后浇注100cm厚的C20砼包裹钢支撑和导向管。导向墙浇筑完成,喷射15cm厚C25砼封闭周围仰坡面,作为注浆时的止浆墙。

利用导向墙,沿着开挖轮廓线,以1°~3°外插角,向开挖面前方打入钢管,形成对开挖面前方围岩的预支护。钢管设孔径16mm的注浆孔,孔间距20cm,呈梅花型布置。管头焊成圆锥形。管棚的长度,一般长度控制在3m或6m,钢管接头采用外套管法:即管子不直接车丝,只在两根管子的接头外边套一节φ133*5的外套管,长40cm,然后用电弧焊将焊缝焊满、焊牢。钢管上每隔15cm交错钻直径为10mm的注浆孔。先下奇数管孔,第一节用3米长的钢管,偶数孔时第一节采用6米长的钢管,以后每节均采用6米长钢管。每孔第一节端头加工成锥型,长为10cm,最后一节尾部焊φ10mm加强箍。在距孔口   1.0米内不得加工注浆孔。钢管中增设钢筋笼以提高钢管的抗弯能力,钢筋笼由四根Φ18钢筋和固定环组成。

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mm热轧无缝钢管,单根长4.5m。导管前端加工成尖端,管体钻设透浆孔,孔径6-8mm,孔间距15cm,梅花形布置,外插角度10°~15°导管尾端1.0m范围不钻孔,管尾焊接φ8加劲箍。导管采用风枪钻孔后插入、人工或机械外力击入或正顶入均可。

超前小导管构造,安装好有孔钢花管、放入钢筋笼后即对孔内注浆。注浆时先灌注“单”号孔,再灌注“双”号孔,注浆材料为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的标号为M10。注浆采用初压0.5~1.0MPa,终压2MPa,注浆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为钻孔圆柱体的1.5倍;若注浆量超限,未达到压力要求,应调整浆液浓度继续注浆,确保钻孔周围岩体与钢管周围孔隙充填饱满。

单孔注浆结束标准:(1)注浆压力逐步升高,当达到设计终压并稳定10min;(2)注浆量不小于设计注浆量的80%;(3)进浆速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4。

3.2 初期支护

由于隧道围岩多为Ⅳ级、V级围岩,比例占整个隧道的80%左右,初期支护采用锚网喷+钢支架形式。

金瓶岩隧道进口衬砌类型为V级复合抗震,施工工法采用台阶加临时仰拱法。

隧道开挖后,初喷4cm厚的C30耐腐蚀性混凝土。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锚杆,边墙采用Φ22全长粘结砂浆锚杆,锚杆的主要作用是稳固围岩。钢筋网格采用Φ8钢筋网,网格尺寸20×20cm。初期支护参数,初期支护锚网喷后,采用钢支架作内支撑。钢架安装,如图1所示。

3.3 二次支护

衬砌采用C35耐腐蚀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55cm,钢筋采用Φ25、Φ22、Φ14、Φ8。二次复合式衬砌后形成的支护结构。

4 隧道施工效果观测

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参数的调整和二次衬砌施作的时机提出依据,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指导施工过程和施工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

4.1 地表沉降分析

隧道开挖后,周边点的位移是围岩和支护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净空的变化(收缩和扩张)是围岩变形最明显的体现。采用全站仪进行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测点布置图,对该隧道17个观测点进行了观测,隧洞地表位移基本趋于稳定。最终沉降值最小值约为5.14mm,最大值约为8.96mm,可见沉降值和沉降速度符合规范要求。

4.2 水平收敛分析

水平收敛数据最大值约为19.55mm,最小值4.61mm,平均值12.08mm,如图2所示。总体来说,水平收敛值和收敛速度符合规范要求,位移管理等级Ⅲ级,上述段围岩基本稳定。

4.3 拱顶沉降分析

拱顶下沉数据最大值约为17.29mm,最小值4.18mm,平均值10.74mm,如图3所示。总体来说,拱顶下沉值数据和收敛速度符合规范要求,位移管理等级Ⅲ级,上述段围岩达到稳定要求。

5 结语

金瓶岩隧道地处岷江活动断裂带与镇坪倒转复向斜复合部位。隧道处于不良地质段,工程具有显著的“四极三高”地质特点。采用管棚+小导管形式进行超前支护,采用锚网喷+钢支架形式进行初期支护,二次支护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通过隧道围岩施工监测,合理指导了施工,证明了本施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何成.隧道特殊不良地质钻探法超前地质预报[J].现代隧道技术,2010,46(5):20-25.

[2]彭道富.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I线出口段TBM施工[J].现代隧道技术,2001,38(6):33-37.

[3]王凯,康海贵,王海涛.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2,29(8):87-93.

[4]高健,张义同.实施超前注浆管棚支护的隧道开挖面稳定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42(8):666-672.endprint

猜你喜欢
管棚钢管围岩
暗挖隧道与基坑交界处的管棚拆除技术研究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ACS6000中压传动系统在钢管轧制中的应用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治理技术
曲线地段超长大管棚施工工艺探讨
采空侧巷道围岩加固与巷道底臌的防治
基于PLC的钢管TIG焊机控制系统
地面荷载及围岩自重作用下浅埋隧道的围岩应力解
铝土矿山平巷施工中的管棚超前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