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型内部审计若干问题探讨

2014-12-30 12:50:17卢安然
2014年8期
关键词:价值增值评价体系内部审计

卢安然

摘要:增值型内部审计使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它是适应现代企业目标的要求而产生的。它很好的将内部审计与价值增值联系起来。目前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还未普遍运用,企业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对比传统内部审计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差别,对我国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价体系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变化,这种新型的内部审计也被称为增值型内部审计。

借助增值型内部审计可以完善公司治理,有效控制企业风险,并且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它不仅提高了审计的效率,而且提升了审计效果。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审的对比

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增值型内部审计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变革。

(一)理念出现了提升

传统的内部审计体系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为主,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存在着严格的对立,被审计者对审计者存在着排斥心理,在审计活动中处于消极抵制的态度。并且,传统的内审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作出评价,主要考评的是其合法与合规性,却不注重考查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即使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不会去深入探讨解决办法。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发现经济环节中存在的漏洞,而且要向管理者提出弥补漏洞的方法。内部审计也不再只是考察经济业务的合法与合规性,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纳入了考察的范畴。

(二)审计领域得到了拓展

传统内部审计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企业基本制度衍生出来的,这就造成内部审计在较低的制度层面运行。关注的领域也主要集中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对该项经济业务是否合理等较高层次的问题没有进行探讨。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加了责任主体,管理层,股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都可以成为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在对管理层负责的时候,主要执行的是传统审计业务,审查的是合规性;当对高层次的治理层负责的时候,不仅会审查经济业务的合规性,而且还可以对业务背后体现的经济价值及其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甚至可以质疑审计的判断标准,推进新的审计规则的制定。审计人员从而增加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参与度。

(三)程序、技术和方法方面进行了改进。

传统内审程序不注重对整体治理环境的把握,只能用于发现问题,无法有效的预防问题。并且不注重总结和沟通,无法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以现场审计为主,缺乏对网络资源的应用,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在程序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把重点放在风险的识别和后续跟踪上,并且能够对业务的治理环境进行总体把握,从而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业务风险,提醒企业及时进行规避。在技术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降低了审计的局限性,也将更多更好的审计方法纳入了内审过程当中。

(四)效果衡量指标增多。

传统内部审计评价参考的依据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衡量的指标就是法律法规条文以及预算,很少会考虑业务背后的经济意义以及对企业产生的实质影响。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加了更多的效果衡量指标,不只是关注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而且全面考虑相关经济业务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效应。在衡量价值效果的时候,综合了可以看到的显性增值以及需要进行深入挖掘的隐性增值,这样,判断业务的标准变得相对复杂,但是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业务的实际效果,科学性和客观性都要更好一些。

二、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增值型内部审计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欧美国家的一致青睐。但是我国关于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整体重视度不够,很多企业还继续坚持着传统的审计模式,并且,推行增值型内审的企业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实施基础不牢固

从整个国家层面上讲,政府对新型审计模式的重视度不够,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且关于内部审计的很多制度都包含在《审计法》等法律中,而且没有专门的推行细则对内部审计的推行进行解释。

这就导致,企业在建立内审体系的时候,缺少参考依据,无规可循。在构建新型内部审计体系的时候,就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就不会把太多的财力投入到内审方面,他们更愿意投到能够获得明显回报的地方。这导致内审的技术与方法相对落后,无法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内审人员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组织构架设置不合理

企业在构建内部审计体系的时候,往往是为了迎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最终内部审计往往会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在设置内审部门的时候,内审往往隶属管理层监管,在审计经济业务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由于无法保持独立性,通常会畏惧上级的权威而草草了事。在配置审计人员的时候,审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审计人员又是会计人员,导致“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出现;并且,许多审计人员缺乏专门的培训,对内部审计认识不清。

(三)理念没有得到普及

到底什么是新型内部审计,它由哪些部分构成,与传统审计相比有了哪些改进?由于相关研究比较少,许多审计人员对这一理念懵懵懂懂,不能领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精髓。许多企业名义上是新型审计,却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对真正实质性的地方改进的比较少,新型内部审计模式沦为了空壳子。

(四)增值型内部审计控制与考核不力

许多建立新型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在考核内审效果时,还停留在审计计划是否得到执行的层面,没有建立真正合理的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估。并且,许多制定的内审制度只是口头上推行,却没有得到落实,也就谈不上去评估其效果了。这不仅不利于内审制度的推行,而且会降低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和企业增加重视度

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指南,从细节上对企业的内审制度进行规范,这样企业在建立内审制度的时候,才会有法可依。一旦这种可有可无模棱两可的东西变成了法律条文,才会对企业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并且,国家要注重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可以对企业的内审人员实行统一的培训,定期考核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

其次,企业要主动响应国家的号召,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重要性,给予内部审计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也要向员工宣扬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保证企业建立起一套合法合规,真正使用的内部审计体系,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二)构建合理的组织框架

由于内部审计需要考察管理层的行为,管理层不适宜成为内审部的直属领导,那样会降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将内审部门纳入治理层的管辖范围是更合适的选择,直接归属治理层的领导,管理层就无法过多的干扰其行为,很大程度上回保证审计的客观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正确的评估内审行为对企业运营起到的效果,也才可以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在构建新型内部审计的考察体系时,必须将许多对应新要素融入进去,并且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按事实说话,事实求是的原则。(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玉苗, 詹俊. 论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J]. 审计研究, 2001, 5(1).

[2]王汉民. 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设[J]. 山东经济, 2005, 20(6): 143-145.

猜你喜欢
价值增值评价体系内部审计
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构建研究
内部审计:基于监督的增值功能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0:1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5:32:16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2:05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1:23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36:19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08:22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