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罗塔耶夫《奏鸣曲二号》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2014-12-30 09:45:02刘屹辰
2014年8期
关键词:佐罗手风琴奏鸣曲

刘屹辰

摘要:在手风琴近现代发展史上,佐罗塔耶夫才华横溢、声名远扬。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体裁广泛、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创作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中《奏鸣曲二号》当属经典中的代表作品。本文以《奏鸣曲二号》为研究对象,充分挖掘了作曲家的音乐语汇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通过对这一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的阐述,引申出作曲家对俄罗斯音乐创作和传承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佐罗塔耶夫;奏鸣曲二号

一、《奏鸣曲二号》在佐罗塔耶夫手风琴音乐创作中的意义

《奏鸣曲二号》创作于1971年,音乐素材较多借鉴于俄罗斯民间曲调,在力度和音色写作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突破,在巴扬手风琴技术和演奏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变革,并将其特色的交响化音乐思维运用到此曲的创作当中。全曲共三个乐章,以快、慢、快的形式设计,各个乐章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这也是奏鸣曲结构设计的典型方式。佐罗塔耶夫虽采用了这种典型结构,但在结构内部却有许多创新点。

早在1965年,佐罗塔耶夫就开始他的创作之路。作曲家早期的创作风格充斥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且富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音乐风味,然而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却看不出一丝老调的痕迹,在运用传统音调和技法的基础上,他又加入了现代音乐体系创作元素,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民族音乐,西方现代主义代表人阿诺尔德·勋伯格就曾说过:“我相信基于传统而进行的音乐创新注定要成为经典。”在经历了压抑困苦的生活后,作曲家敏感的心智飽受摧残,他一方面渴望理想、渴望自由的坚定的信念得以实现,一方面又苦于不得其法、无力与残酷现实进行抗争,即在如此纠结复杂的心境之下,作曲家还依然保持如火的创作热情,即便对现实已不报期望,内心却还是想抒发其浪漫、天真、热爱自然的情怀,然而在创作的同时,作曲家又不得不被现实的挫折困扰、被残酷的现状困扰,“在其音乐当中充满了痛苦与挣扎,时而出现一丝希望,时而又悲观与绝望,也可以说他的音乐作品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①

作曲家后期的风格运用了十二音体系和序列音乐等现代作曲技术,以现代音乐风格为主。音乐思想也愈发纠葛,充满了理想追求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也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无尽探索。《奏鸣曲二号》是介于作曲家早期和后期之间的作品,承前启后。音乐内容中不乏奇妙的想象力,是为早期风格的延续,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曲家浪漫细腻的乐思。而乐句中光明与黑暗的隐喻写作也预示了作曲家后期写作风格的发展倾向,暗示了作曲家内心的苦闷与忧郁和对光明世界的无尽向往。最后欢快的东欧民间舞曲的精细萃取正是反应了佐罗塔耶夫对传统民间音乐的钟爱,而现代音乐技法的运用写作与风箱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也正是作曲家不断创新的乐思的写照,也正是这种大胆的创新和对传统的继承发展,使得《奏鸣曲二号》成为了佐罗塔耶夫音乐作品长河之中的不朽之作。

二、《奏鸣曲二号》在手风琴近现代音乐领域中的意义

佐罗塔耶夫的音乐作品性格鲜明、充斥着饱满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在他的笔下,巴扬手风琴不再是一件伴奏或轻音乐乐器,而是可以完整演绎复杂曲目能够走向更高艺术殿堂的给听众完美体验的乐器品种。在创作中,他广泛的运用了现代作曲技巧,更与传统技巧相融合极大的推动了巴扬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他的带动和影响,更有一批音乐家为巴扬艺术的发展贡献了一己之力,古柏杜丽娜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在目前国际各类手风琴比赛中,佐罗塔耶夫的巴扬作品也备受青睐而被广泛演奏。在我国,这些内涵丰富曲调动听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每个演奏自由低音巴扬者的必修之课,尤其是这首《奏鸣曲二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国人对手风琴传统形象的理解,从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起到了推动我国手风琴事业更新发展的作用。

三、《奏鸣曲二号》思想内涵

《奏鸣曲二号》是一首性格鲜明、极具民族性特色,有着深刻内涵的手风琴作品。在《奏鸣曲二号》中,作曲家将民族传统风格很好的传承,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味,在此作品中,他用轻快活泼的旋律刻画出顽皮的孩子,又使用大管的音色以及三度的双音又勾勒出母亲的形象;第二乐章采用柔美的慢板以及从旋律、和声、音色等诸多方面展现了黑暗与光明的主题,最终光明还是突破了黑暗,耀眼的光芒重新照耀在大地上。借此展现现实中佐罗塔耶夫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无处发泄,但最终在音乐中找回自己,让光明重新归来。第三乐章欢乐和谐的快板又出现,作曲家采用变奏曲的形式来表现东欧风情的轮舞场面,主题不断的出现,并与插段相互交织在一切,最后在热烈欢腾的场面中结束了全曲。

众所周知,这位年轻的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却生命短暂、英年早逝,他的离去至今都是个难解的迷,对于此事有两种理解:一是佐罗塔耶夫虽然满腹才华和灵性,但他的作品始终得不到国内的肯定,郁郁不得志。他的思想被残忍的禁锢,乐思却如同涌泉一般源源不断,这使得作曲家无时无刻不处在矛盾的漩涡中,难以自拔,一切的因素导致他最终选择了解脱,结束了他年仅33岁的生命——这是一种他最终绝望的猜测。然而还有世人对他的死亡的另外一种理解,即是希望和渴求新生。佐罗塔耶夫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徒,信奉耶稣基督。他的其中一首作品《帕蒂塔一号(Partita)》即是以《新约圣经》中“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而谱写的②。《基督教文化百科全书》中有一种说法是耶稣基督在受难时也是33岁。而佐罗塔耶夫最终也选择将生命终止在33岁,这样的结局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他在绝望的困境中仍然渴求着新生,渴求着希望。

佐罗塔耶夫的《奏鸣曲二号》是在乌云压顶的社会背景中创作而出,现实环境封闭而狭小,充斥灵感的创作空间就被作曲家无限的放大,愈是残忍的压迫,就愈是激发其向往自由的乐思,这与现世极不相称的光明、欢欣、充满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的动听乐句亦是作曲家发自内心的呐喊。再次欣赏其中那些与现实背道而驰的明亮乐句,无不令人感慨,作曲家就是如此用音乐来超脱难以摆脱的苦难,我们仿佛能从乐句中看到作曲家心里的那个光明而又美好的幻境,看到他困苦磨难之中那颗纯真的美好的心灵,看到他努力不陷入宿命的绝望、不自卑自辱、自暴自弃,不丧失自信和力量和美好社会理想的泣血而歌!

然而,短暂的终结之后作曲家永远的离开了,没有如他信奉的主一样复活来重温这人生的美好,没有能将自己还未表达的理想与热情通过乐谱来向世人真挚的奉献,然而他的经典之作却如同他用生命渲染的瑰丽的花朵,时刻感染着后人——每当演奏起他的作品,便能感受到重重灰雾中那个鲜活的生命,体味他至圣的极乐。而他在纷繁芜杂的环境之中所表现出的创作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一直影响和启发着后来之人,激励着后人不断的为巴扬手风琴艺术奉献宝贵的乐思,将其引领至更高更广阔的艺术殿堂。(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晓鹃.佐罗塔耶夫对手风琴音乐的拓展[M].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02

[2]王德聪.佐罗塔耶夫六组儿童组曲研究[M].2006

[3]王舜平.俄罗斯现代手风琴作品的宗教语境[M].西南大学,2011

[4]罗汉.佐罗塔耶夫和他的巴扬作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

[5]包明德,梁伟.佐罗塔耶夫及其现代手风琴作品研究[J].艺术研究,2007

[6]毛宇宽.血泪凝成的光辉——苏联音乐的历史启示[J].人民音乐,2008

[7]罗汉.佐罗塔耶夫和他的巴扬作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

注解

①包明德,梁伟.佐罗塔耶夫及其现代手风琴作品研究[J].艺术研究,2007

②《圣经·新约·四福音书》中记载,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之后第三日“复活”,人们为纪念耶稣复活而将此日称为“复活节”

猜你喜欢
佐罗手风琴奏鸣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手机上的奏鸣曲
怪杰佐罗力的 幽 灵 船
小读者(2020年1期)2020-02-14 05:41:16
春天的奏鸣曲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北方音乐(2018年23期)2018-01-24 05:36:21
饥饿奏鸣曲
每个父亲都是佐罗
小布老虎(2016年1期)2016-12-01 05:45:16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13:24:56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20
佐罗力肚子饿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