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菊 辉
(西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民族的哲学经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经伏羲制卦、周文王系辞和孔子作《十翼》即《易传》,《易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无论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都与《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的“仁义礼智信”也是孔子对《易经》“元亨利贞”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易经》的价值主要在于哲学思想方面,如阴阳变易的宇宙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入世哲学和以道家为首的出世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易经》研究主要分为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从卦名含义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象数派强调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释卦爻象和卦爻辞;义理重哲学价值主教化,象数重实用价值主占卜。不论探究义理还是象数,卦爻象和卦爻辞两者缺一不可。《易经》卦爻辞潜存着生命哲学的种子[2],直接来源于卦爻象,又赋予卦爻象以生命力。因此,对《易经》智慧的继承和发扬,需要不断挖掘卦爻辞和卦爻象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本文以卦爻象和卦爻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易经》的哲学内涵。
在周文王做卦辞爻辞之前,《易经》只是一本无字天书,观物取象是卦爻象的来源,八卦主要取象于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自然现象。《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的象有主客观两个意义,客观意义指卦爻象,主观指方法学上的取象,取自然现象或社会物象,以此来做类比、象征、比喻,以了解某卦爻的特性[3][4]40-41,主客观意义两者不能分割。卦爻象以取象为基础,而取象也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立象以尽意”,通过物象的象征意义,实现教化、预测吉凶。《易经》卦爻象的象征性灵活多样,尽管都是阴阳爻,但是,在不同的卦中,在同一卦的不同爻位,其象征意义是不同的[5]。尽管六十四卦都由八卦组成,但是在不同的卦中,在同一卦的不同位置,其象征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卦爻辞是解释卦爻象的语言系统,卦辞明卦象,爻辞明爻象。我们在注意把握卦爻象之取象和象征的同时(以下统称“象”),还需要把握辞与辞之间的关系,如卦辞和卦辞的关系、卦辞和爻辞的关系等(以下统称“言”)。《易经》六十四卦卦辞以乾卦的“元亨利贞”为根本,这种思想体现在大多数的卦辞中,有的是四个字,有的是三个字、两个字、一个字,有的一个字也没有[2],可见乾卦的卦辞对其他卦的卦辞都具有参考意义,和其他卦辞是一种统领和补充关系。就卦辞与爻辞关系而言,卦辞从整体上解释某个卦的运动方向和总体趋势,爻辞则具体展现了运动的过程,每爻的位置代表了事物发展一个特定阶段[6],呈现出“初难知,上易知,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特点。卦辞是总章,爻辞是细则,两者之间是总体趋势和阶段性发展的关系。
《易经》卦爻之象、卦爻之辞、卦爻之意即“象”、“言”、“意”三者密不可分[7],“意”的彰显要了解“象”的用意,也要注意“言”与“言”的内在联系。
哲学相对论是绝对相对论的简称,它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在内,阐明宇宙进化范式和人类思维的理性范式,其根本出发点在于绝对相对的一体化[8]。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哲学相对论最基本的范畴[9],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两面性。绝对是对宇宙总体的、全局的宏观性把握,突显无条件性、无限性、永恒性、普遍性、同一性、不变性;而相对是对宇宙具体构件、具体过程的局部性和微观性把握,强调有条件性、有限性、暂时性、特殊性、相异性和变易性[8]。
绝对和相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绝对和相对的相互联系是整个哲学相对论大厦的理论支柱。在本体论上要注重绝对和相对的无条件关联性、绝对和相对不可分割性,在肯定两者原则区别的前提下,承认绝对和相对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认识论上,将绝对相对有机结合,强调一方面要透过相对把握绝对,利用相对建构绝对,另一方面要运用绝对解释相对,以绝对统摄相对,做到绝对相对多重互补[8][9]。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主要区别和相互联系如表1 所示。
表1 绝对性与相对性主要区别和相互联系
借助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基本范畴,笔者将分析《易经》“象”的相对论和“言”的相对论,通过《易经》“言”“象”二媒介,把握“意”的内涵。
如果把《易经》八卦视为宇宙生成、发展、进化、演变规律背后的力量,推动宇宙循环不息、消长盈亏、推移演化以至无穷,在无条件、永恒和无限的意义上是绝对的;而《易经》六十四卦作为大宇宙中的众多小宇宙,则是有条件、暂时地存在着、演化着,其存在和演化都是穷尽的,在有条件、暂时、有限的意义上是相对的。本文主要以乾坤两卦为例探讨。
张善文先生据《系辞》中“象”的例子,将象大体分为“本象”、“拟象”、“用象”三种。“本象”即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和现象,“拟象”是经本象提炼的卦爻象,“用象”指从卦爻象发挥的义理和占卜的吉凶悔吝等[10]356-358。可见,卦爻象从本象出发,以象达意,据象得义。此处将结合上文谈到的取象和张善文先生的“用象”,谈一谈“象”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乾坤易之门。”《说卦传》从自然万物、家庭结构、身体结构、动物种类等方面归纳了乾坤两卦的取象及用象。从自然角度来说,乾为天,坤为地,因为天行健、地势坤,天的健行和地的包容是绝对的。从家庭结构讲,乾为父,坤为母,乾坤生六子,这是相对于中国人的伦理价值,但这种相对价值抓住了乾“刚健”和坤“柔顺包容”的绝对性,通过绝对解释相对,又透过相对把握绝对,使绝对和相对相互渗透。在身体结构方面,乾为首,坤为腹。乾为主宰,理当在头;坤能容纳,代表肚量。乾坤在身体结构的代表意义具有相对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相对价值是对乾坤绝对价值的演化。从动物角度而言,乾为马,马能健行;坤为牛,牛性温顺,又能负重致远[11]12,也是对乾坤绝对性的发挥。无论相对于自然万物、家庭结构、身体结构还是动物种类而言,《易经》的“象”通常可以通过绝对统摄相对,利用相对解释绝对,使绝对和相对相互渗透并且高度统一,这也是《易经》的智慧。
乾卦卦辞与其他卦辞是一种统领和补充关系,而卦辞和爻辞之间是总体趋势和阶段性发展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中都包含着绝对和相对的思想。
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坤卦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元亨利贞”是宇宙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动力,体现了绝对性。六十四卦的多数卦辞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又对该思想加以补充和发展,展示了从绝对到相对的转变。“元亨利贞”根据各卦特性而呈现不同的意义,如乾卦的“元”指创始,《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其他卦的“元”则指开始。有了乾元的创始和运行法则,万物才能开始生命,展现生机和生气,才可以发展壮大。乾元是主动力,是幕后的指挥棒,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永恒性、无限性、绝对性;人类和自然万物是受动力,受乾元的支配,遵循生老病死和花开花落的周期性,具有短暂性、有限性和相对性。乾元体现创造的力量,坤元体现演化的力量,乾坤配合缺一不可,这可以说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了绝对和相对的一体化。从有无条件看,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而其他卦的“元”、“亨”、“利”、“贞”是有条件的,利用条件加以补充,是相对的,如坤卦补充的条件是“利牝马之贞”,像牝马一样柔顺而健行才可能亨通。因此,《易经》卦辞的理解一方面要与乾卦卦辞联系起来,运用绝对解释相对,以绝对统摄相对;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其他卦辞所补充的条件,透过相对把握绝对。
绝对和相对思想同样也体现在卦辞和爻辞的关系上,如坤卦的卦辞强调牝马之贞:柔顺而健行,柔顺不争先;坤卦要配合、顺从乾卦,这是坤卦的总体原则。《文言》曰:“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卦的总体趋势讲顺应随从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而没有后患,其阶段性发展具体表现为,初六“履霜,坚冰至”,刚开始要顺应自然、见微知著、趁早防范;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事物露出苗头时要保持内心的真诚,一切顺其自然;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得到一定地位时也要顺从君王,把功劳归于君王;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和君王关系更近以后要约束自己,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显露的才华不显;六五“黄裳,元吉”,地位更上一层楼之后也要忠诚守正,全面协调配合;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不顺从将两败俱伤。为了达到用象的目的阐明卦辞“柔顺”这一主旨,爻辞利用自然现象如霜冰、大地的习性、人臣侍君王、裳配衣等不同的取象,殊途同归,利用相对建构了绝对。坤卦每爻位置不同,具有时空相对性和变异性,而每爻都紧扣“柔顺”的总体原则,体现该卦的不变性和稳定性,这就是透过相对把握绝对,利用相对建构绝对;反之,对爻辞的理解也要抓住卦辞的核心,运用绝对解释相对,以绝对统摄相对。
我们说某卦是此卦而非彼卦,是因为该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变性,集相对和绝对为一体。相对是因为卦辞变了,卦的条件也变了,卦也会相应发生改变;绝对是因为卦内的爻辞不论怎么变,都是为卦辞的主旨服务的。对每个卦的理解,既要依据该卦与他卦之间的相对关系,也要依据该卦辞和爻辞的绝对关系,做到绝对相对多重互补。
《易经》这部充满中华智慧的哲学经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过时老套,而是愈发展现出哲学光芒。相对论是探索《易经》哲学光芒的一种新的尝试。本文借助相对性和绝对性这两个基本范畴,探讨了“象”和“言”两方面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我们既要看到卦爻象之取象和用象的相对性,也要透过不同的取象和用象把握其隐含的绝对性,透过相对把握绝对,以绝对统摄相对;既要注意乾卦卦辞和其他卦辞的一致性和变异性,运用绝对解释相对,也要注意卦辞对爻辞的统摄作用,把握卦与卦的相对稳定性,利用相对建构绝对。不论是从卦爻象的角度还是卦爻辞的角度,都要尽量做到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绝对和相对的区别是次要的,其相互联系才是主要的。正如易经卦与卦之间的区别是次要的、联系是主要的一样,在把握卦与卦有别的同时,更要把握卦与卦的相互联系,才能深入理解其哲学内涵和进一步了解宇宙人生。可以说,无论是《易经》的每一个单卦,还是六十四卦,都渗透着哲学相对论的思想。
[1]吕孝龙.阴阳变易生生不息——论《易经》中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美学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2]吴怡.易学与中国哲学的形成——从《易经》卦爻辞到《十翼》[J].周易研究,2011(6).
[3]许心.《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以柏拉图“摹仿说”为参照[D].上海师范大学,2010.
[4]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树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维”及其现代意义[J].周易研究,1998(1).
[6]潘德荣.从《易经》看中国诠释思想的辩证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7]孙小金.王弼对易学的承启与转折[J].社会科学,2005(2).
[8]娄永清.哲学相对论的出发点[J].社会科学家,1996(5).
[9]娄永清.哲学相对论[J].学术论坛,2007(4).
[10]张善文.洁净精微之玄思——周易学说启示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傅佩荣.傅佩荣解读易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