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冬 君
(商丘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人力资源服务业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美国,当时以“猎头公司”呈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转型,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呈现出突飞猛进、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这在宏观上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对于河南这样的人口和农业大省,《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为河南的发展带来了战略性机遇。中原崛起,人才先行,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在2012年全国人事人才科研年会和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论坛上如是答复:“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出路在人才。”随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河南的驻足,公共和民办人力资源服务业必将迎来比翼双飞的新局面,而河南的发展目标也必定需要靠人力资源去实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虽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五大短板:一是受政府体制限制过多。在河南省,政府的某些政策和法规限制了人才产业的发展。二是大多数人才服务机构规模小。由于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门槛低,就造成了人才服务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尤其是黑中介的不良影响,使整个产业的社会信任度降低,与外来人才服务企业很难形成抗衡。三是服务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河南省人力资源企业的经营范畴还主要集中在招聘、人事档案管理、中介等单一业务,并未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质化企业在有限的经营领域内竞争激烈,由于企业服务经营的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并不可观。四是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而现有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尤其对人才培训、人事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较高端的服务项目缺乏胜任的员工,从而限制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升级发展。五是品牌化程度低。在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少之又少,不仅降低了同省外知名企业的竞争力度,而且限制了河南省人才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服务对象而言,可分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不同组织规模和组织类型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服务也不尽相同,小型企业会因自身能力不足,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更专业具体的人力资源服务项目;中型企业则大多需要人力资源服务商提供程序性的、系统性的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方案;大型企业则希望人力资源服务业者提供企业战略决策和变革的建议。由于服务对象的分化,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在服务类型上更加专业化。对于不同服务对象所需的服务类型可通过定制化、复杂化两个维度进行描述:为组织规模较小的企业提供“低复杂化、高定制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为组织规模较大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低复杂化、低定制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为组织规模较大的企业提供“高复杂化、低定制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为组织规模更大的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提供“高复杂化、高定制化”的人力资源服务[1]。
对服务内容而言也需要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要想得到更大发展,就必须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因此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更加细致的专业分工。人力资源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中介和招聘、薪酬福利管理、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咨询、人力资源信息化软件、心理测评、法律事务和各种养老金保险等。针对如此纷杂的服务项目需要从业者在某个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可以提供“专、精、深”的服务产品,这样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显现优势和特色,使其具有竞争力,从而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声誉,而且可以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
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门槛低:在开办资金方面,省级100 万元以上,省辖市级50 万元以上,县级30 万元以上;从业人员方面,具备职业资格(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指导或人才中介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省级5 名以上,省辖市级3 名以上,县级2名以上。对于这样门槛较低的产业,如果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掌握更专业的行业知识。随着市场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服务的种类已不是单纯的人事档案管理、招聘服务和中介这样知识化程度低的经营范畴,而是扩展到外包、人才测评和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咨询管理等更知识化、专业化的服务内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利润增长就来源于这些知识含量高的服务内容。伴随着河南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更多国内甚至国外知名的企业参与竞争,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要求人力资源服务商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战略发展策略建议和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提供信息,以便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
虽然河南省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在规模上迅速发展,但具有高的信誉度和知名度的企业少之又少,而企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品牌作用至关重要,河南省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缺少的就是能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企业。在国际上,瑞士德科、荷兰任仕达、美国万宝盛华等,都是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全球500 强的企业,每年的盈利超百亿美元;在国内,上海外服、中智公司和北京外企等3 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年销售规模也接近或超过200 亿人民币,均跻身中国企业500 强。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出品牌带来的价值。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也要顺应趋势突破时空的限制,日益呈现信息化的特征。以招聘为例,根据Stepstone 数据显示,网络招聘已经取代传统的以印刷媒体为载体的招聘广告,成为企业招聘的首选。在德国,有超过70%的互联网使用者通过互联网寻找工作;在英国,有90%的毕业生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国内,以中华英才网、51Job、智联招聘等为代表的企业迅速发展,这三家企业市场份额已超过35%[2]。人力资源服务的信息化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了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由此强化了客户关系,扩大了市场份额,成为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目前,全球排名前列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几乎都在海外设置了分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成为利润新的增长点。在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竞争几近残酷,如果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开拓国外市场。全球市场的拓展带来强有力的规模效应和强大的客户资源,可提供有效的知识积累和最佳实践,能持续不断地创造巨大的利润。随着河南省《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相继批复,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河南,面对机遇,对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而言,可谓“得跨国者,得天下”。
政府在各方面进行指导和管制,虽然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会阻碍一个行业的发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要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就存在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野,原本应该统一的行业被一分为二,不仅如此,政府还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垄断。因此,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的竞争环境还未形成,这限制了行业的良性发展。为了促进发展,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要良性互动。政府要发挥职能作用,改革现行户籍管理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法律法规,针对市场分割、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建立竞争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
人才服务机构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给予针对性服务内容,人才服务机构还要认清自身优势,在众多服务产品中对自身的优势产品要做到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即根据不同组织规模的客户企业需求提供“专、精、深”的服务产品,不是求大求全,而是更注重客户导向,使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在设置目标客户之前,人力资源企业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制定出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将企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相协调,以保持其竞争力。
科技因素是促使人力资源企业向一流水平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快速地将最新技术应用到完善自身运营的任务中去。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人力资源业务拓宽了市场和发展空间,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行业发展的变革。因此,河南省人力资源企业要紧跟潮流,利用互联网和各门户网站开展没有地域限制的人才搜寻和招聘,为终端客户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和个性化服务,为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走出去”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的产品是人才的智力劳动,服务的质量取决于从业者的素质水平。要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优势的薪酬福利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来吸引人才。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在职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并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高校“联姻”,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为行业提供高品质的新生力量。最后,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快企业知识化进程。
人力资源服务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以人为基础的,必须与客户保持密切互动、取得客户高度信任的服务过程。品牌的树立可以使客户增加对企业的信任度,而提高服务品质又是企业树立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建立客户认可的品牌,才可能建立稳固的客户群。树立服务品质的关键是要有服务于客户的思想意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以顾客的需求为目标,以市场发展为主导,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工作绩效考核关键要素设为是客户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使其形成更加规模化、功能完善、发展强劲、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河南省政府部门要改善商务环境,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并对已经入驻的跨国公司给予优惠政策。建立一批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和与区域产业布局相结合、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群。推动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国外同行的多种形式合作,引进先进服务理念、项目、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加快开放力度的前提下培养国际竞争能力,即注重本土企业的培育,这是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首先,依据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建立政企分开、科学管理、权责明确、产权分明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制度,完善合理的组织层次,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水平、服务质量、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确立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其次,人力资源企业的管理者要明确“适者生存、变者生存”的管理理念,针对市场的变化,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加快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提高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标准,以此获得更多的高端用户群,使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最后,政府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鼓励现有的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兼并等方式建立一批资金雄厚,极具影响力、号召力的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紧抓河南经贸发展的机遇,支持省内人力资源领导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建立国际化服务平台,打造有实力的国际品牌,实现河南省人力资源产业国际化的目标。
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政府、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把河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打造成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朝阳产业”,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1]汪怿.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2]媱站琪.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