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发改委调研组
习水县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是贵州经川渝、通江达海的前沿窗口。这样一个区位、资源、生态气候等综合优势比较突出的县,却长期戴着一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守着金山没饭吃”的典型代表。
2011年习水县全省综合测评排名倒数第10位,在“凤冈会议”上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点“关照”。3年后,习水县从2011年“凤冈会议”上的全省综合测评倒数第10位上升到2013年的全省第27位,两年综合测评排名跃升51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2.92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7.0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17580元和5162元,向社会展示了一个经济景气指数和百姓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生态综合效应和 开放带动效应持续显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习水现象”。
习水的跨越发展,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的一系列思路与举措:打响“生态牌”,念好“山字经”,下好“改革棋”,走好“开放路”,凝聚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合力,探索出一条贫困落后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效路径。
靠改革引领以开放助力
“跳出习水看习水”,坚持规划引领和改革创新,强化问题导向和战略定力,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城乡统筹,注重开放倒逼,突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注重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突出发展环境打造,注重发展绩效,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注重民生改善,突出城乡居民脱困增收,是习水县跨越发展、改革创新实践的策略概括。
强化问题导向,坚持规划引领。县委、县政府将习水定位为川南渝西黔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促进县域科学开发、城乡协调发展,引进高端研发团队开展规划编制和政策设计、路径研究,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定位,集中规划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通过政策梳理优化、资源力量整合、项目包装推介、环境打造和利用,使区域后发优势、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整合利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依托赤水河谷独特的酿酒环境,发展壮大白酒产业;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电产业。着力构筑工业发展平台,促进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按照不同区域产业功能定位规划建设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启动,含“一园三区”的白酒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3家,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已有二郎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企业和项目入驻,温水重庆工业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11家,马临煤炭配套工业园区、良村服装加工园区已有陕西重工等一批企业入驻。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11年基础上增加了1.5倍,连续两年增速排全市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翻番。
创新生态文明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生态气候比较优势和紧靠重庆泸州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度假旅游产业,依靠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和生态有机融合。一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出实招守底线。作为全省第一批改革试点,习水县率先启动了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启动实施了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工程。另一方面,在依托生态资源推动发展上出实招守底线。按照国际化标准,坚持“全景域”理念,大力发展度假旅游产业。
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变政务环境“硬骨头”为开放合作软实力。“吃拿卡要”、“冷硬横推”、“慵懒散拖”是习水县过去一些干部的常态作风,群众意见大、投资者望而却步。针对这一要害问题,习水县紧紧围绕改善投资环境这个基础工程,充分用好政府、市场“两只手”,坚持用市场观念想问题谋发展,用市场手段、按市场规律办事情推项目,以发展的需要、市场的要求倒逼政务服务环境改善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出了一套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的“组合拳”,有效提升了习水县的开放形象。比如推行“一站式”代办服务,实行多部门联合审批,政务服务中心开通“流动服务车”把审批窗口搬到项目现场为企业上门审批,在园区设立政务服务分中心,对影响投资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等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开明开放的政务环境,有效提升了习水的开放形象,形成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磁场效应”,华润集团、中电投集团、中储粮公司、希望集团、红塔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国家体委等企业和单位先后有项目落户习水。
坚持民生为本,以改革思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人民群众缺乏幸福感。针对这一历史问题,习水县结合同步小康创建,抓住民生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在户籍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政务服务保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事业从经济发展的软肋变为助推发展的强翅。
“习水现象”引发的思考
“习水现象”充分说明,推动发展与保护生态不是对立的,贫困落后不是欠发达地区的永恒标志,只要大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善于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科学选择发展路径并盯紧目标抓牢抓实,就一定能够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促进发展与生态互动融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第一,理念超前、高起点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跨越赶超。后发赶超需要先进的理念、高起点的规划引领,只有好的理念和规划才能谋划出好的项目,才能充分整合利用好特色优势资源,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县情的后发赶超之路。习水县无论是发展战略定位、区域功能布局,还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始终坚持以超前的理念、全域开放的视野来谋划发展思路、重大项目和配套政策措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在黔渝区域板块上培育出新亮点,让百姓和客商耳目一新。
第二,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解放思想的深度广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只有跳出陈旧思维和惯性束缚,只有激发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激情,只有打破陈规“弯道超车”,才能创造超常发展的业绩。习水县在推动跨越发展中,坚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有效凝聚了全县后发赶超的正能量,树立了开放开明、实干兴县、团结和谐的新形象。该县探索建立同部署、同调度、同考核、同奖惩“四同时”工作机制,采取“赛场选兵、战场点将”,强化督查问效,创造出25天完成二郎电厂二期征地39户206亩的“二郎速度”,46天完成茅台集团习水片区改扩建工程征地2336亩的“习酒速度”。
第三,推进开放合作、改革创新,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习水县坚持用开放的思维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构建政策高地、投资洼地,有效聚合了资本、人才、信息等发展要素,福建、广东、浙江、重庆等外地优强企业和一批有实力的客商相继落户习水,二郎电厂等区域合作项目有序推进,为该县后发赶超注入了新的动力。鰼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所在地过去就是一个极少有人光顾的偏僻山乡,百姓贫穷,如今却成了开发开放的热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高端人士、管理人才和有实力的投资客商,特别是度假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开放的视野、全球的眼光、市场的手段来谋划和推动,摈弃过去“观光游”的传统开发理念,着力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广延伸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度假旅游产业链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大变强。
第四,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的关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良好的生态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宝贵资源,推动跨越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融合互动是习水县在推动后发赶超路径上的有益探索,创造了典型范例。按照“四河·四带”的规划思路,习水县在推进经济(白酒)开发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鰼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因势利导,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环境,走出了一条贫困落后地区依托良好生态优势促进循环、低碳、绿色发展的路子。事实证明,选好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路径,既可以有效开发利用金山银山,又能牢牢保护绿水青山,真正实现“百姓富、产业强、生态美”。
第五,坚持民生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在后发赶超实践中实现和谐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必须让人民真正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才能有效凝聚起后发赶超的正能量。习水县在跨越发展中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统筹谋划布局,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化发展,既拓宽了发展的空间、优化了项目布局,又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城乡互动发展格局。(执笔:贵州省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卢启伦 责任编辑/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