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统治”的时代

2014-12-29 12:25吴越
齐鲁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阿加莎圭吾道尔

吴越

11月27日,当代最伟大的侦探推理小说家P.D.詹姆斯去世,享年94岁。P.D.詹姆斯有“犯罪小说女王”之称,《夜莺的尸体》是其最知名的作品。日本的松本清张,英国的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三人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推理小说往往被主流忽视,它却以自己的方式反映这个时代,并影响着这个时代。

P.D.詹姆斯:“女版莫迪亚诺”的犯罪心理学

2008年,《时代周刊》选出了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家,P.D.詹姆斯名列前茅,甚至排在这类小说的开山始祖爱伦·坡的前面。

詹姆斯是作家止庵最推崇的侦探推理小说家之一,“严格意义上说,她写的侦探小说不是某一种类型小说,她写的是文学作品。”

止庵强调詹姆斯身上的“非类型化”,在他看来,用侦探推理的形式写小说是当代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类型,但本质上不是类型小说,依然是文学作品,“比如刚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迪亚诺,他的所有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没有破案的侦探小说。”

詹姆斯则是女版的莫迪亚诺。

1920年,詹姆斯出生于牛津,11岁,全家搬到剑桥。16岁离开剑桥高中的时候,詹姆斯已经下定决心要当一名作家。可是,年轻时的詹姆斯跟大多数人一样,忙于家庭和琐事,根本没有可能写作。

二战时,詹姆斯跟医学院学生欧内斯特·怀特结婚,丈夫并不支持妻子成为作家。紧接着,1942年的大轰炸中,大女儿出生。詹姆斯曾回忆:“在白天,我们会把枕头放在婴儿床的上面,防止被炸弹击碎的玻璃碎片。晚上,大人的床会移到走廊,也是为了防止四溅的玻璃碎片,孩子就挪到地下室。我记得我在夜晚躺在床上哭泣,心里想着如果我的房子被炸弹击中,我上哪儿去找我的孩子呢?”

詹姆斯开始为红十字会工作。丈夫一开始在军队服务,后来因为精神疾病回家。为支撑整个家庭,她还为国家健康服务中心和医院工作。

她用了3年时间才完成第一部小说《秘密杀戮》,每天在清晨写一点,写完后去医院工作。小说直到1962年出版,她已42岁。熟悉的医院成了其早期三部小说的背景环境,比如《谋杀之心》《夜莺的尸衣》和《黑暗塔》。

《夜莺的尸衣》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南丁格尔护士学校的两名女学生神秘死亡。学校处于一片恐怖之中,这里长期隐藏的性、丑闻、勒索等秘密就要被揭开。亚当·达格利什的任务是找到这个手法像外科医生一样准确的凶手。就在他快要触及真相的时候,一场大火吞噬了学校,废墟中又惊现一具尸体,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詹姆斯创造的诸多小说人物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侦探亚当·达格利什,这位苏格兰的侦探是英国人最喜欢的小说人物之一。他白天办案,却是个业余诗人,夜里有时候会在书店参加诗朗诵会,回到街头,他会对凛冽的伦敦空气颇有感触,遇见警察同事会觉得有点羞涩。

和阿加莎和柯南·道尔不同,在詹姆斯笔下,她选择的侦探都是职业警察,“从一开始我就想建立职业诚信,业余侦探并没有多少资源能调查犯罪案件。我必须创造一个职业侦探,我也不能写一个女侦探,因为那时侦探队伍里还没有女人。我只是创造我心中的英雄:勇敢但不冲动,心怀同情,但不滥情。”

在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有18部小说获得各类文学奖,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包括2007年受到好评的电影《人类之子》。

阿加莎·克里斯蒂:

永不消逝的“女王”

英国人素有缜密思维的推理传统,加上爱伦·坡和亚瑟·柯南道尔两位大师所铺垫的基础,让推理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即便是严肃的文学巨匠,也并不以宣称自己是推理小说迷为耻。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有一部《名侦探守则》,用滑稽的口吻揭秘了侦探小说的各种诡计,但这本书与其说是调侃侦探小说家的花招,不如说是哀叹侦探小说家的困境:所有的模式都已经被别人写过,所有的疑团都是别人玩剩下的。

密室之密、不在场证明、童谣杀人、死亡密码、罗生门式叙述推理、消失的凶器……仔细考量东野圭吾笔下罗列的这些推理模型你会发现,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都写过。这是一个推理小说家,隔着半个世纪的时间和半个地球的空间,对另一个已经死去的推理小说前辈的长呼:“既生瑜,何生亮?!”

如果活着,阿加莎·克里斯蒂今年120岁了。

作为推理小说“黄金一代”的巅峰,阿加莎创造了什么?这个光辉序列中,她处在什么位置?

她是作品最多(中长篇有近70部,著作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销量最大(据说有20亿册)的;她创造了两位极受欢迎的侦探——波洛和马普尔。虽然她也有失败之作,某些作品甚至只能算是惊险小说,但设置悬念、结构布局、迷惑读者、意外结案的功力是一流的。此外,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也大获成功。

阿加莎的价值观与个人好恶,在她的作品里都可以找到影子,她钟爱建筑之美,喜欢英国乡村生活,胃口很好,讲究美食,尤其是甜点;旅行是她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懂得品酒,曾试着抽烟但后来放弃了;更重要的是,她相信人性本恶,从来不惮把人往最坏处想,而且她有着强烈的、来自基督教的“终极审判”思想,这一价值观贯穿了她的作品。

那部著名的《无人生还》就体现了这种“每个人都有罪”的理念,法官对所有潜在罪犯进行审判,这些人都曾犯下罪行,但却无法被世间法律定罪。小说后来被改编成话剧,演到其中一幕是内心有罪的谋杀者因为恐惧而上吊,这时,在观众席的上方也突然掉下许多绳索圈,垂到观众的头上。人群中发出一阵骇人的尖叫!也许,许多人因此想起了自己曾经做过的有愧于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罪。

嫌疑人几乎都有着等量的作案动机,换言之,在她典型的“密室”格局中,先是平均分配着对涉案的五到六人的嫌疑,并用巧妙的暗示把读者引得团团转,而最后,她几乎是任意择出一人作为凶手。这种手法的劣势在于,当结局浮现时,有时会显得牵强,但好处却更加明显:作家可以随意改动凶手!阿加莎常常自己动手,根据小说创作舞台剧本,比如《死亡约会》,为了让那些已经看过小说知道结局的读者在剧场里再次倒抽一口凉气,她干脆选另一个人当凶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只不过是她长长的粉丝清单中的两位。女王80岁生日之前,英国电台询问她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女王说,想听一出阿加莎的广播剧,于是阿加莎创作了广播剧《三只瞎老鼠》作为凑趣之作。著名的戏剧制作人彼得·桑德斯将这出广播剧改为《捕鼠器》,自1952年搬上舞台,从此每天上演、从不间断,历时50余年至今不衰,创下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奇迹。

从柯南·道尔到东野圭吾:

疑神疑鬼的世纪轮替

博尔赫斯说,侦探小说制造了这样的读者:他们犯有一种特殊的疑心病,对什么都疑神疑鬼,不肯轻信,唯恐被人蒙骗了。有时,读侦探小说的乐趣正来自你的疑神疑鬼可以借题发挥而无伤大雅。

现代侦探小说传统始自短命的爱伦·坡,他只活了40岁,却仅凭几个短篇就成功创造了文学史上第一位侦探杜宾,并开创侦探小说的几种模式:密室杀人、密码解读、意外凶手、安乐椅破案。没落贵族杜宾同一位朋友住在一起,而这位朋友正是讲故事的人。这种手法后来为英国人柯南·道尔发扬光大。

1887年,28岁的柯南·道尔发表了侦探小说处女作《血字的研究》,凭借他所创造的侦探福尔摩斯,这位不成功的医生成了成功的作家。

作为“后起之秀”,日本推理小说早年多是追随欧美,直到松本清张的《点与线》问世,终于开创了有别于欧美、关注现实的“社会派”风格。

进入1980年代后,日本的侦探小说类型更趋多元,或重惊异、幻想元素(岛田庄司、绫辻行人);或引妖怪传说(京极夏彦);或具科幻风味(森博嗣),异彩纷呈。近年最热的则是“社会派”传人宫部美幸和执著探究犯罪动机、手法的东野圭吾。

推理作家们也如同神一般降临中国内地。2009年,岛田庄司在北京和上海演讲。2010年,乙一的上海签售会挤得水泄不通。2011年,劳伦斯·布洛克的粉丝们一路跟着他从见面会到南锣鼓巷一日游。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无疑是东野圭吾。他将自己所学专业的一些理工科知识和人性深处的恶理论进行整合,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相互贯通的效果。有人评价说:“东野圭吾小说的世界是一个二元的结构,一边是罪,一边是爱;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一边是男,一边是女;一边是正,一边是邪;一边是显,一边是隐。”正切合了中国儒家的二元论理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加莎圭吾道尔
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
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人心拯救
东野圭吾小说中自杀行为浅析——基于涂尔干《自杀论》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