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
当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都被一家立志做102年企业的电商阿里赴美上市而兴奋不已之时,从另类的“太古系”到“永不借钱”的老干妈,他们只做实业,不碰“资本”,不做“电商”。他们笃信,坚持长期理念同样能实现短期利润,甚至超额利润。
“太古系”的50年与200年
在外界看来,太古更像一个隐秘的商业巨子。
历史上,太古与怡和、和记、会德丰曾被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如今,太古旗下产业包括航运、航空、地产、交通运输、冷藏、贸易及实业、海运、农业、零售……其中,仅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总市值就超过2000亿港元。有香港分析师表示:“庞大的太古系究竟多大,估计只有其家族嫡系能说清楚。”
在太古的商业史上,买卖股权的行为极为罕见,这与香港其他豪门家族的作风迥异,其他的豪门家族经常“高卖低买”,制造大量非经营性盈利。此外,太古的实际控制人施怀雅家族很低调,现在担任太古集团非执行董事的施怀雅家族后人施铭伦,甚至都没在网络上留下几张照片。
在外界看来,太古总是给人一种迟缓、保守的印象,它的业务涵盖广,但却与热门的金融、互联网、新媒体以及清洁科技领域绝缘。而即使在其擅长的业务方面,它也从不扮演凶猛的并购者。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释。”在太古第35任主席史乐山看来,这正是太古这家老牌企业能够穿越漫长、动荡时光的秘密:只做擅长的事。
史乐山坦言,太古很少进入陌生领域。太古今天的庞大产业群,往往都是一环套一环衍生来的。当年,太古轮船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时,它需要自设维修设施。由于香港是个优良的深水港,是理想的修船地点,因此太古于1900年在香港东区鱼涌买下一块地,兴建太古船坞。
1972年,原先位于鱼涌的太古船坞关闭,太古与黄埔船坞联合创办香港联合船坞有限公司,投资2.5亿港元,转而在位于新界的青衣兴建了新型现代化造船厂。彼时,香港的地产业逐渐兴盛,太古船坞旧址上的大片土地就成了集团发展房地产业的现成资源。
正是这种稳健的步伐,让太古的业务扩张显得缓慢。
一直以来,太古的地产业务被认为是一个不温不火的讲述者。在中国内地,太古包含已落成及发展中的物业投资组合项目总计拥有97万平方米。在这其中,三里屯太古里已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广州太古汇被誉为“十年磨一剑”,而2006年购入的上海大中里项目预计要到2016年开盘,也耗费了10年时间。
“只做长期投资是太古一向的传统。所以我们考虑一个项目的时候,要看50年。”史乐山坦言。
“永不借钱”的老干妈:陶华碧的“三不”模式
陶华碧不贷款,这是她的特色。
“老干妈”公司创办以来,全部依靠现金流运转,不积压货品。而陶华碧不贷款、不融资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司数十亿元的现金流。从艰辛起家时几十元的零散采购,到如今超过千万元的采购额,“老干妈”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就连收购农民的辣椒也不例外。陶华碧曾说,“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因此,“老干妈”的公司账目也格外简单。
这就使得成为“老干妈”的省级代理门槛非常高。“老干妈”的经销商林先生说:“要给总公司一两千万的保证金,证明你有这个实力做代理。”
对于一个创业企业来说,资金就像血液一样,关系到生死存亡。但企业融资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成功的企业都是懂得在何时用何种方式达到何种目的的“聪明”企业。
陶华碧说:“我没有跟国家贷过款,贴息贷款我都不要。政府很早以前就提出要扶持,我不要,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
陶华碧曾经提出“上市圈钱论”,引来议论纷纷。在她看来,“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老干妈”曾多次拒绝地方政府的上市提议。
而一些有意对“老干妈”投资的机构同样铩羽而归。据“老干妈”内部人士回忆,这些年来受到“老干妈”接待的投资机构只有两家,这两家机构都是先直接由政府部门的人引见,但“老干妈”均回绝了其洽谈的要求。
据工商资料显示,这家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公司,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5日,股东结构极其简单,只有陶华碧与其两个儿子。其中,陶华碧持有的股份仅占1%的比例,大儿子李贵山持有49%,小儿子李辉2012年5月才入股,持有50%。
如今,陶华碧已不再管老干妈的具体事务,只掌握大方向。李贵山主管市场,李辉负责生产。
“老干妈是一家非常纯粹和质朴的公司,有一个最简单的商业模式。我觉得这个模式是合理的。”深创投西南大区负责人许翔说。在许翔看来,企业是千姿百态的,不是每一家公司都适合上市。
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陶华碧的“三不”模式之所以能坚持走下来,其实是依托其强有力的产品。
对食品而言,味道即王道。“老干妈”经过多年产品改良和供应链优化,已经找到了一条制作和销售油辣椒的最优产业链。这个链条打造完成之后,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企业的利润,又能阻击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使“老干妈”立于不败之地。
从APEC蓝到济南人的屋顶——
一场自上而下的环保运动
2014年11月,APEC峰会期间,北京优良的空气质量被称为“APEC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发言中提出“望APEC蓝保持下去”,把环保与发展当做一项重要的政府工作方向。在济南,一场环保运动早就悄然兴起——在自家屋顶上自建光伏电站,将屋顶当做能源宝库,做到家庭用能零污染……
□方言 麦岚
家庭电站:屋顶上的环保梦
2013年3月21日上午,春光明媚,呼呼刮起的大风并没有妨碍阳光普照。家住阳光舜城重华苑的黄先生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客人——10多名济南供电公司工作人员。3月中旬,黄先生提出并网申请,一个星期之后济南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前来现场勘探情况,准备回去为他制定一套详细的接入国家电网系统方案。endprint
2010年开始,黄先生投资30万元在自家屋顶建起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每天能发二三十度电,只能用掉10多度,剩余的一二十度就白白浪费掉了,这一度让他心疼。
2013年,黄先生前往三亚度假。朋友告诉他,在上海,以及北京、山东省内的青岛、东营,一些人早就在自家屋顶上建起光伏电站,发的电不仅能满足自家使用,剩余还卖给国家电网,赚点小钱。
“说句实在话,我从没想过回收成本,只想少制造些污染。”听朋友介绍后,他立刻向济南供电公司提出并网申请。
据介绍,家庭电站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在其他城市虽然已经有了,但多是相关部门发布相关技术指标后陆续建立的,技术安装相对成熟。2013年3月21日,接到请求后的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前往黄先生家中查看发电站的配套设备。
爬上黄先生家楼顶,一个巨大的钢结构框架便呈现在眼前。框架下一角横七竖八堆放着一些钢材、木梯,还有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电池板长度为1.59米,宽度为0.808米,最大功率为190瓦。黄先生在楼顶总共安装了28块这样的电池板。
“天气好的时候,一天能发三四十度电,天气差的时候也得10余度,平均每天二三十度没问题。”黄先生说。
环保光伏的生意与生活
尽管在家庭光伏电站建造时间上黄先生是比较早的,但由于提出并网申请较晚,反而并不是济南第一个实现并网发电的,兴隆家园小区的刘先生抢在他前头。
刘先生的电站是在2013年4月26日安装好的,整个安装过程也就一天半的时间,到并网的那天上午已发了72度电。2013年4月底,刘先生向济南供电公司提交并网申请后,供电公司积极主动制定接入系统方案,并提供电能计量装置。
“安装这个电站主要是出于兴趣,崇尚节能环保。现在白天发出的电可以自己使用,多余的可以卖给电网公司。”刘先生在阳台上指着已经安装好的电表对记者说,这个电站由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负责设计、建设以及协助办理各种审批手续。
从现场可以看到,电站主体部分的太阳能板装在该楼顶层,在阳台上有4个终端装置,占地面积不大,通过电表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每天的发电度数等数据。电表显示的最新数据,截止到19日傍晚,共11天,累计发电60.489度。光照最好的一天发电7.148度电,下雨的最差一天是1.43度。
据刘先生介绍,这个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170瓦,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在济南光照条件,每天可以发4度电,全年累计发电1460度,可以持续发电25年以上。如果按照25年计算,可以累计实现发电36500度,相当于节约14.6吨标准煤,减排36吨二氧化碳、10吨粉尘、1吨二氧化硫,具有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社会环保效益。
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品牌策划负责人韦兆文介绍,目前一般家庭只要有足够的面积安装光伏组件,就可以去供电公司申请并网。
家庭光伏电站掀并网潮
“正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政策给力的话,个人家庭光伏电站就会迎来真正的春天。”韦兆文说。
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便陆续发布政策,支持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目前,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一场屋顶拓荒运动。
青岛市市北区有个叫徐鹏飞的太阳能工程师。2012年10月26日,国家电网发布政策,承诺对6兆瓦以下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费接入电网,全额收购富余电力后,他便在自家楼顶安装了9块光伏电池板。2012年12月21日,其光伏电站正式并网,销售富余电能,这也是我国首个成功并网的居民屋顶光伏电站。
在东营市广饶县孙庄村有个叫刘福林的,其亲戚在太阳能公司工作,听说新政策后,也在自家屋顶安装了装机容量为5.5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2012年1月30日正式并网。
截止到目前,济南还有更多的屋顶电站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如济南恒隆广场屋顶的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力诺科技园1.6兆瓦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山东建筑大学一楼顶也有光伏发电项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