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书法等

2014-12-29 13:06柳栋等
党建文汇·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芙蓉镇石头记书法艺术

柳栋等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公开发表,这幅题词震惊了中国书坛,令无数人赞叹。由此,他“非行非草”的书法又一次被世人广泛认知,进而被加冕为“毛体”。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影响深远。

毛泽东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历史伟人,我们更多了解的是他作为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的一面。正由于政名太高,却掩盖了他在诗词、书法等领域的不凡成就。其实,毛泽东在书法领域的成就依然非常之高,与历史上任何一位书法家相比,毛泽东雄浑豪放、气势如虹、风格独特的书法艺术本身,以及他对中国书法艺术振兴、复兴的巨大贡献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评价既不过分,也不夸张,因为毛泽东做到了“是真书家自风流”的大境界。

世人对毛泽东书法“毛体”的认同是毋庸置疑的。但长期以来,一些人把毛泽东的书法定位为“狂草”的误读也是根深蒂同的。因为这个误读,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对中国书法书体的界限。书体的区分主要是以基本形制来划分的,而非以笔墨和气势来区分。以楷书为体,草书为用,谓之“行楷”;以草书为体,楷书为用,谓之“行草”。综合来看,毛泽东书法的准确定位应该是“行草”,而非“狂草”。代表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有两幅:一是取大草气势的行草代表作品为《忆秦娥·娄山关》,可竞秀张旭、怀素;二是取小草气势的行草代表作品为《沁园春·长沙》,可比肩王羲之、颜真卿。这两幅诗书合璧、书诗双绝的作品,是书家书写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扛鼎之作,可雄视古今,为书法艺术上的神品之作、巅峰之作,实则代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唯有中国的汉字因其特有的结构和美感而被称之为“艺术”,中国书法则是世界上独有的视觉和造型艺术,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毛泽东的书法坚持中国文化和书法的本源,在保持中国汉字字形完美姿态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发展,用独特的用笔、笔法、章法开拓创新书法艺术,纠正消除了草书过度浪漫(包括随意改变字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中国书法开拓创新奠定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功不可没。

毛泽东书法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和魅力,还在于他坚持民众的审美倾向和应用需求的“人民性”特征。他的字虽然是书法艺术,但民众喜闻乐见,是无论什么人都认可的中国字,不生僻怪异、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更不是连中国人自己 都不认得的字,完全服务于社 会,服务于人民,这是值得思考 和发扬的。因此,毛泽东对中国书法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继王羲之、怀素等书家之后,对草书遗风传承开拓、发扬光大的书法巨人,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巍峨的高峰。

毛泽东书法的成功,依然没有脱离继承传统——探索创新——形成风格的基本轨迹和客观规律。他书法的根基仍然是楷书,初学欧阳询,吸收颜真卿和魏碑,经历了由楷而行,由行而草的书法必经过程,严谨地继承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实现了从“有法”到“无法”的境界。特别是他广泛研究历朝历代书法法帖,尤其对“二王”、孙过庭、怀素等大家书帖反复临写、品阅,对书道谙然于胸,在行草书上取得卓越成就。

书法表面看是在写字,实则是在写书家自身的阅历、学识、修养,以及对人生、国家、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思考和感悟,这种“道痕”对一个书家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决定是否能成为大家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主要在南方学习、生活和革命,南方的地域文化根基,造就了他的清秀、细致、睿智。中年时期,毛泽东又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战斗,尤其在西北“韬光养晦”的峥嵘岁月里,成就了他的豪放、粗犷、豁达。两者结合在一起,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是毛泽东在西北的历程恰恰是他各方面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使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个经历不仅对他的革命生涯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他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除书法艺术本身之外,毛泽东自身独特的性格、深厚的学养、深邃的思想、传奇的经历,特别是作为国家领袖的心理定势、伟人气质这些书法之外的因素和“字外功夫”,也成就了这位旷世奇才的书法巨匠。 (摘自《解放军报》柳栋/文)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湘西古镇,位于酉水之滨。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芙蓉镇原名王村,王村因电影《芙蓉镇》而闻名,所以王村干脆改名芙蓉镇。

古镇三面环水,青山绿水。镇区的入口处,一座古朴的贞节牌坊跨街而立,是进入镇内的第一道门。跨过贞节牌坊,是一条贯穿古镇的青石板路幽深的小巷,镇区内是曲径幽深的大街小巷,镇中至今保存了完好的青石板路以及吊脚楼古民居。土家悬崖临水栉比而建吊脚木楼,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五里石板街衔水沿山蜿蜒而上,彰显着古镇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芙蓉镇地处湖南湘西,冬夏长、春秋短。随海拔升高,夏季缩短,冬季延长。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芙蓉镇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村落,原来是秦汉时土王的王都,古称酉阳,五代十国时称溪州。

在土家族众多的风尚习俗中,哭嫁最为别致。有女哭娘,娘哭女,哭苦情、哭媒人,哭打伞、哭上轿……。“哭父母”感情最为真挚。其言之真,其情之深,哭者放悲,听者动容。在土家族先民生存的厚土上,那些农具与土地碰撞的生命之花,生存同拜谒的风俗奇葩,无不开放在一曲曲民族的古舞中,开放在一首首民族的歌谣里,编结着一段段古典的美丽和悲壮。

走进王村,无论是有心或是无意,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土家族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浓烈的民俗风情气息。那挑檐翘角的吊脚楼,那色彩斑斓的服饰,那古朴夸张的歌舞,都会让你新奇,让你思索,让你陶醉。正是这文化,这风俗,伴随着时光的流逝,穿越荒芜,走过凄凉,使古老的溪州大地令人生出无尽的遐想,

(沈霞客)

《红楼梦》在乾隆时期叫做《石头记》,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不允许任何人出版和沾染,只有民间有少许手抄本流传。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名叫和团的人在苏凌阿家里发现了《石头记》的原稿,他激动万分,爱不释手。有了将这本书出版发行的想法。不过,要想解禁《石头记》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乾隆帝亲批,弄不好还会惹祸上身。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和团决定从太后的身上下手。他暗地里将《石头记》的内容默记下来,然后每天向太后请安时,给她讲上一小段。太后被吊足了胃口,寝不安,食无味,欲罢不能,索性让和团把那本书呈上来。以便看个痛快。和团听后,十分为难地说:“奴才也想把这本书献给太后,只是它是禁书,没有皇上的许可,没人敢刻印啊!”太后听入了迷,哪肯善罢干休,于是,她找到乾隆帝,要求他立即将此书解禁。乾隆帝哪敢违抗母亲的意愿,只好命和团全权负责处理此事。

很快,《石头记》的出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于曹雪芹英年早逝,只写了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只有回目和一些零散的片断。为了给《石头记》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和团特地找到了当时文坛上极富盛名的高鹗,让他续写后四十回。高鹗按照和团的意思,对全书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更名为《红楼梦》。和团看过修改稿后,非常满意,遂呈给乾隆帝审阅。乾隆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他也十分欣赏曹雪芹的文笔,于是下令解禁《红楼梦》。 (摘自《老年生活报》周礼/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芙蓉镇石头记书法艺术
美丽的芙蓉镇
电影《芙蓉镇》中的食物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的世俗伦理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重读〈石头记〉》书评
所谓书法艺术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
石头记
石头记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