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社会教育做到实处

2014-12-29 22:47俞玲玲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幼儿园幼儿

俞玲玲

[摘 要] 目前,在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相对其他领域来说,显得比较薄弱,提倡社会教育内容生活化;树立成人榜样;建立社会行为规则;提高集体活动效率;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提供多元教育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  社会教育

目前,在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相对其他领域来说,社会教育比较薄弱。我们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如社会教育的内容如何选择,组织社会活动时怎样的教育形式更适合······笔者认为解决这方面的疑惑,有利于提高教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核心在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形成良好个性。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在同一个过程中进行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倡社会教育内容生活化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起源于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儿童在主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只有自己亲身尝试、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才会真实而有意义。也就是说,社会教育的内容要来自幼儿一日生活,来自教师深入班级捕捉、发现的具体问题,避免社会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在幼儿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社会教育理念,实施社会教育策略,探寻日常生活中社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如:大班我是“哥哥姐姐”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参观一下小班的教室,了解小班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在幼儿园中会碰到哪些困难,孩子们肯定会发现他们不会自己穿衣和穿鞋等等,那么老师就可以教育孩子,我们是哥哥姐姐了,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们。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有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如:国庆节来临时,我们可以组织班级里的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在收集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感。

二、树立成人榜样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爱模仿或潜移默化的行为。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虽然有些成人的行为,对幼儿来说还不是很明白这是什么,但是在成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幼儿自然而然就会耳濡目染,从中受到熏陶,得到启发,从而养成习惯。

成人首先应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的小事上,要注意细节,特别是言语举止。因为对于幼儿而言,他是无法判断成人的哪种行为是对的,哪种行为是错的?当然就无法判断自己要按成人的哪种行为去做,他不会多加思考进行筛选,他只会一样画葫芦,成人怎样做他就怎么做。其次,成人对幼儿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成人老是在幼儿面前许下空“愿望”,长此以往,会让幼儿感觉大人说话不算话,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三、建立社会行为规则

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幼儿是通过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在社会教育中,教师在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环境氛围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

一次数学集体教育活动时间,内容是分类活动“快乐的图形宝宝”。活动刚开始,艳艳就和邻座的彤彤讲个不停:“我昨天去超市妈妈给我买了一盒芭比娃娃!”“衣服有哪些颜色?”“都是花裙子,下次拿来给你看看!”······教师走到他俩身边,轻轻地摸了摸他俩的头,示意他们别讲话,认真上课。被教师这么一摸,他们俩安静了一分钟,之后又开始聊起来,而且越聊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响。

以这个常见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例,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只顾着自己聊天而不听教师的讲课时,分析其原因不外两个:缺乏课堂规则和控制能力差。其实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中,除了上课聊天,幼儿还喜欢在上课的时候打闹,招惹边上的同伴或是出现其他影响集体教学的状况。这些深刻提醒着我们教师,从小班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遵守规则的意识。                   皮亚杰认为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现实。因此,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四、提高集体活动效率

幼儿园社会教育集体活动往往是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和组织的。《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要为幼儿制定统一的作息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用幼儿乐意接受的方式——游戏,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行为。比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建构若干的游戏区,像医院、商店等,让幼儿自由结伴,自愿选择,在幼儿的自由游戏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教师发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围绕此点创设主题式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将游戏、情境、表演、谈话、欣赏等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起来运用,使幼儿对这一行为的认识更加系统起来,更加全面,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会比较好。其次,要结合日常生活教育,教育幼儿要帮助别人,小朋友遇到困难了,教师要引导幼儿以其想办法等。endprint

所以,高效的社会教育活动,应该把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借此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五、实现家园教育目标一致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结果;所以,幼儿园必须与家长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担负教育任务。作为儿童社会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作用,保证儿童社会性的协调发展。否则,就会消弱、抵消教育的效率。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幼儿园和家庭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教师在注重自己对幼儿要求一贯性的同时,一定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现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好的一面,在家中则会有很多不良行为表现。如果家长没有坚持与教师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行为就会很难在家延续。

涵涵是中班的一个孩子,在老师眼中是个好孩子。每次活动结束后,涵涵总是帮老师整理收拾玩具,积极做好值日生,有时还会有模有样地当起小班长帮助老师组织整理队伍;平时不仅能自己穿脱衣服,还会主动帮助小朋友······在其他家长眼里,涵涵一直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有很强的号召力。然而,在涵涵妈妈的口中得知,涵涵在家是个典型的小公主,有“六颗行星”昼夜不停地围着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指望着大人们的帮助,脾气也非常的任性,尤其在家里的老人面前,真是爱耍脾气,有些霸道,一点也“不乖”。发现这次“误会”后,教师借助面谈、电话、短信和QQ等多种交流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互相交流新发现,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解决了涵涵不一致的行为,让孩子得以进步。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思考:回到家,幼儿园里那个能干的涵涵哪去了,怎么会有如此的反差。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即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够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理念,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幼儿创设和谐一致的成长环境,统一教育观念,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双方的优势,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提供多元教育形式

1.正面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幼儿提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行为作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个别行为矫正则是针对不同幼儿,特别是那些社会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运用行为学的原理纠正其不良行为,帮助其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一次小班的美工活动中,教师看到有个幼儿将剪掉的纸屑胡乱扔在地上,教师可以去制止他,对他说:“XX不要乱丢纸屑!把纸屑捡起来!”教师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比较温和但是坚决的方式,对他说:“XX,这边有一个垃圾桶,我们把剪下来的废纸丢在里面。”幼儿听见后,可能就会马上放下自己手里的活自觉进行收拾。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证明了幼儿社会性的萌芽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当幼儿犯错时或需要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时,对幼儿是不能讲反话的,因为他们常常会将反话正过来理解,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更合适。

作为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定要关注那些存在某些不良行为表现的幼儿,运用个别行为矫正方式,帮助幼儿用好的行为替代不良行为。

2.生活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

所谓生活教育,即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意味着生活与教育的结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由活动、意外突发事件以及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等等也可能蕴含了很多社会教育的机会,即教师应重视各种活动中的随机教育,使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都为社会教育服务。

某幼儿园小班每周五上午的晨间活动,幼儿可以玩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他们有时候玩自己的,有时候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小男孩涛涛是个十分爱惜自己玩具的人。玩具带到幼儿园,自己不玩的时候,就马上装进藏起来。玩别人的玩具时,涛涛总是很不客气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人要玩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而自己还没有玩够,他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慢慢地,小朋友们都开始躲着他。最后他要玩什么玩具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就会飞快地跑过去,把玩具抱在自己的怀里,不肯给他,不和他一起玩。

涛涛很委屈,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他们都不跟我玩。”其实涛涛之前的一举一动,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师问了一句:“那是为什么呢?”涛涛没有回答,老师紧接着说那我教你一个办法,以后每次你要玩别人玩具的时候,先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跟你玩了。后来,涛涛要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么理直气壮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生活与教育的密切结合。老师对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了随机教育,教师注意渗透友爱教育,并交给幼儿处理问题的方法。

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关爱、支持的环境,建立亲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幼关系,营造安全、宽松、自主允许探索与失败的学习气氛,为幼儿同伴之间的自由交往提供时间和空间等。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3] 周梅林.学前教育社会教育活动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4]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幼儿园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爱“上”幼儿园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