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

2014-12-29 15:33廖琴董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回顾展望

廖琴 董杰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归属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和分歧;缺乏完备的学科体系、理论整合、实证研究、动态的对策研究和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基于对研究现状和面临困境等方面的分析,文章在创新范畴和学科体系理论、发展“人本”研究范式、扩大研究覆盖领域、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学科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061-04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总结和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历程、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具有一定研究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以及维普电子期刊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总结其存在的主要争议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现实基点和拓展空间。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关于研究的对象。在学科创建和发展初期,学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系统阐述了研究的对象,对促进学科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遍认为研究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各种互动因素,并且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发生、发展与规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郭崇岳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1]姜相志认为:“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2]胡凯、荣复康认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3]。董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4]。

第二,关于研究的内容。对于本学科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探讨学科建设问题。探索学科的产生背景、总结发展阶段以及构建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对学科归属、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争议问题的思考,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展望构想。(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活动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与工作对象的心理活动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互依存、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5]从心理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探讨如何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和工作能力、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代表性研究有:殷梅霞力图从认知结构出发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研究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互动的最有效方法[6];杨敏生、许国彬从心理学理论视角阐述了情感、角色以及知情意行相统一等策略的运用。[7](3)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本学科研究理论与应用研究双螺旋发展。一方面,理论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同心理学的融合。从意义、价值讨论出发,分析心理学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结合的可能性,进而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实践上将心理学探索性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涉及教育内容和目标、方法和手段、教育队伍的结合。代表性研究有:以叙事心理疗法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8];以心理疏导方法运用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发展[9];针对“外化”心理机制做行为程序模型应用研究[10];以本土化为切入点解析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探讨文化咨询模式的文化契合性。[11]目前,范畴学型学科体系正在形成,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入手,找到更多的契合点和突破口。

第三,关于研究的方法。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对象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对象。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对象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12];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13];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14]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15]

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

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系,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16];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17],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18];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

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19]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范式。具体表现在:(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本教育范式,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络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范式是经典教育学范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范式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对象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20]。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数据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2)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区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21]。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宏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2)从短期来看,在教育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行专、兼、聘相结合的模式,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在加大信息交流、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 郭崇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3.

[2] 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1.

[3] 胡凯,荣复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

[4] 董杰.再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5):167-171.

[5] 王新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概论[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5.

[6] 殷梅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9):79-80.

[7] 杨敏生,许国彬.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策略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44-46.

[8] 刘洋,张铨翔.叙事心理疗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J].中国校外教育,2011(7):351.

[9] 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7):93-97.

[10] 贺志军.行为程序模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6):122-125.

[11] 申来津,张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模式的本土化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4.

[12] 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6-27.

[13] 王新山,王玉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53-57.

[14] 乔立骐,梁丽萍.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5):57-58.

[15] 施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J].唯实,1998(1):44-46.

[16] 王瑞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J].科教导刊,2012:31-37.

[17] 胡凯.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15-17.

[18] 王希永,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1998(4):16-18.

[19]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课题及应有态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3-7.

[20]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182.

[2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6-217.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回顾展望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