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4-12-29 12:33姜朝晖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20期
关键词:海德堡应用型德国

摘   要:虽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历史并不长,但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放在首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甚至超过了学术型的综合性大学。文章以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探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概况

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这就需要更多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在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但当时的大学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此背景下,德国开始着手建立高等专业学校(Fachhochschule,FH),作为大学(Universit?覿t)之外的一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1976年,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Hochschulrahmengesetz)正式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①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定地位,之后无论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有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高等教育总纲法》修订后进一步规定,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都须引入“学士-硕士”学位体系,且不同类型的高校所授予的学士、硕士学位没有地位上的差别,只有专业上的区分。同时,德国高等专业学校开始使用统一的英文名称——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区别于原有的综合性大学,其德语名称也由“Fachhochschule”改为“Hochschule”。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Insititutfuer Arbeitsmarkt und Berufsforschung,IAB)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3.8%,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4.3%。此外,根据卡塞尔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es Zentrum für Hochschulforschung Kassel)的调查,2007届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半后月净收入平均为2950欧元,高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2850欧元。目前,德国拥有应用技术大学247所,注册在校生约70.3万人,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33%。[1]

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SRH Hochschule Heidelberg)成立于1969年10月,是德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隶属于德国SRH大学联盟②,提供实用、创新的课程项目,切实为职业发展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1997年,该校被认证为德国第一所坚持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办学的大学。目前,该校约有在校生2300多人。[2]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笔者以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保障四个方面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释。

(一)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培养行业性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倾向,而且能灵活调整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1968 年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协定中有明确规定:应用技术大学应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如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生产、装配、维修、保养、营销等工作,其毕业生职业定位为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骨干。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的,并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培养目标。1998年之后,应用技术大学更加明确地提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除了学士之外,还培养应用型硕士,甚至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博士[3],但无论是培养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都以实践应用为取向。

作为SRH大学联盟的成员院校之一,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与SRH集团具有共同的使命:为年轻人提供国家认可的学位,以使其在未来的求职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始终遵循这样一种理念——培养个性自由、具有主见、责任心强、拥有国际化精神和进取心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各个院系,也都体现了这样一种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例如,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商业入门知识及相关理论、懂得商业操作的一线人才;应用心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处理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事务的应用型人才;信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软件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4]

(二)培养内容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学期、项目教学、毕业论文、学术考察等。其中,实习学期特别受到重视,即每位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必须在企业或相应组织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此外,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60%~70%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有些学校的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实践知识为主,即便是理论知识,也是侧重于应用层面。这一知识结构被绝大部分学生所认可,相关数据显示,在“对应用型大学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的调查中,97%的学生持认同态度。[5]

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计都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在专业设置方面,全校6个学院下设18个学士学位专业、13个硕士学位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应用型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开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所有的必修课都是英语教学,绝大部分的选修课也是用英语教授。学校还针对国际学生学习德语的需求开设了相关语言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德国主流文化。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国际周”(international week)活动,在活动期间,学校会邀请国内外学生就某一有关社会文化的主题展开讨论。丰富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成长,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培养方式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学校还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人才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面,除了课堂讲授法之外,应用技术大学还使用实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形成了著名的“海德堡学习模式”(Heidelberg Study Model),即强调理论的应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如使用案例法、管理练习(management exercise)等。具体的教学方式有:小班教学、个别交流、商业应用项目、国际实习等。值得一提的是,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一入学就能受益于学校遍布全球的商业伙伴——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与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SAP、IBM、西门子、奥迪、奔驰等,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中型公司开展项目研究的合作。

培养方式的创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据统计,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9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85%的学生能够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6]。这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海德堡学习模式”的实施;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培养保障

1. 制度保障

德国于197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确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合法性;1985年修订的《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了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门应专门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科研资助,鼓励大学和企业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1998年再次修订的《高等教育总纲法》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授予的学位和综合性大学具有同等地位,并且对专业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相关规定。此外,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也从立法角度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相关研究和项目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为了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德国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双方的职责及相关的激励与制约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可以说,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师资保障

在师资结构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企业,他们的实践教学和经验传授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申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职称的人员须拥有博士学位以及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年必须在企业完成[7]。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基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趋势,并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致力于从事基层一线工作。21世纪以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更加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了由学士向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升级,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紧密联系市场,重视实践课程

在专业设置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紧密联系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和企业的联系,重视学生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同时,开展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开发一系列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进而结合项目研究的实施,以项目作为课程,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注重校企合作,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方式大致有“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政)产学研一体化”“国际联合培养”“走向社区、服务社会”等方式,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采用实验法、案例法、启发法等方式。可以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重视制度建设,多项措施保障

1976年的《高等教育总纲法》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985年、1998年两次对该法的修订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师资方面,对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的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应用技术大学还拥有一整套健全的资源共享体系。

四、启示

我国地方高校在最近10余年的发展中,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质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如何转变观念,促使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工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避开与研究型高校同质发展的认识误区,着力培养理论和操作并重的基层应用型人才;二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依据高校办学经验,发展特色专业,同时夯实通识教育基础,加强实践课程力度,教学内容要结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培养方式应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重点凸显实践能力的教学;四是保证教学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对于应用取向明显的专业,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五是政府统筹,加大对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规范,专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奖励,最大程度引导企业参与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来。惟有如此,地方高校育人模式的转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变革。

注释:

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德文为Hochschule)在我国相关文献中有以下3种翻译:“应用科学大学”,属于英文直译,主要在一些学术论文中采用;“应用科技大学”,是目前我国最普遍的一种说法,媒体舆论及报告中比较常见;“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译名。在本文中,笔者统一使用“应用技术大学”。

②SRH大学联盟属于SRH HOLDING集团。该集团是私立基金会机构,成立于1966年,主要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总部设在德国海德堡。联盟总共有6所应用技术大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诚,等: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12-13.

[2][4][6]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EB/OL].http://www.fh-heidelberg.de/en/our-university/, 2014-09-25.

[3]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教育研究, 2011(4):98.

[5][7]孙进.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和院校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1(10):67.

编辑 许方舟 王威

作者简介: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邮政编码:100088;电子邮件:jiangzh@nies.net.cn)

猜你喜欢
海德堡应用型德国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海德堡人:现代人类的祖先
大咖云集
“梦梦”“娇庆”德国行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海德堡的“修行”:以客为尊
现场
新中国科技60年(3)